普高院校的藝術教育的功能特色
時間:2022-02-16 07:43:00
導語:普高院校的藝術教育的功能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討論問題的范疇:三個定位
一是藝術教育的體系定位。藝術,是“人類以情感的想象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客體的互相對象化。具體說,它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藝術家知覺、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因此,它是對絢麗多彩、氣象萬千世界的藝術表達。根據與藝術作品形態相關的“三要素”(即特定的現實美存在形態;特定的感受、反映途徑;特定的物質手段),我國通常是按照藝術反映生活所采用的物質材料的表現手段的不同而把藝術分為美術(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音樂、舞蹈(古典、民間、現代、新創舞)、戲劇、電影電視、文學、曲藝、攝影、雜技等藝術門類,各藝術門類又分為若干品種、題材和樣式。‘2咋為全國干部學習讀本《中國藝術》,將藝術分為音樂篇、舞蹈篇、曲藝篇、雜技、本偶戲與皮影戲篇、戲曲篇、話劇篇、電影篇、電視篇、建筑篇、書法篇、繪畫篇、雕塑篇、工藝篇進行了詳盡介紹。由此可見,藝術是一門既獨立存在又涵涉社會人生多方面多層次知識與技能的寵大科學體系。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應包括這一矛、{學體系中的全部內容,而不是僅指其中的某一門類或某一品種。因而,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是一項系統教育工程。
二是藝術教育的面向定位。高職院校藝術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而不是僅指高職藝術院校或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藝術基礎教育和藝術創作教育;是一種以高職院校每個受教育者為對象的藝術常識與素養、審美意識與情操、藝術探索創新精神的大眾化教育。藝術教育并不是藝術類學生的“專利”,理工類學生接受藝術教育可以與本專業形成互動,達到雙贏。藝術教育不僅適合藝術類或文科學生,也同樣適合學理工的專業。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認為,強化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分離是一種倒退。因而,把普通高職院校藝術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來研究。
三是藝術教育的理念背景定位。根據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職教育實踐的要求,我國高職教育教學理念應與時俱進。在高職院校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向職業崗位群體和人的全面發展”、“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背景下,藝術教育彰顯個性、發揮功能作用的深度和廣度,將出現時代變遷。
二、藝術教育影響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全面發展的個性彰顯:養性修德、人文積累、益智創新、能力開發、文明傳承
(一)藝術教育的養性修德功能
藝術教育是養性修德教育,被歷代教育家所共識并付諸實施。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法典”明確規定:有教養的年輕人必須學會“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樂”乃為音樂藝術教育。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則把藝術教育提到了整治國家的高度,倡導用“禮、樂治國”。蔡元培在他倡導“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時,對藝術教育更是情有獨鐘,組織成立了音樂、書畫等多種社團組織,其目的是為了“涵養心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而非為學藝而學藝。2005年3月22日和23日,李嵐清到武漢大學和和華中科技大學舉辦題為《音樂.藝術.人生》的講座時說:“高素質的人應該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作為現代知識分子.只有專業知識,而不懂審美和包括音樂在內的文化修養,還不算高素質的知識分子。”他用大量人例和親身體驗,語重心長地感召大學生:“藝術修養對人生的全面發展是多么不可或缺啊。”‘“’藝術教育的“養性修德”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藝術家的世界觀,在作品中常常演化為一種審美觀。14]黨的教育方針中明確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它要求通過具體組織教育教學活動來實現。在高職院校開展藝術教育及文化藝術“審美”活動,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觀念教育的生動課堂,可以促進他們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優秀的藝術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政治教科書,對受教育者有著非常明顯的政治導向、思想感化作用。一位留美歸國的博士說:“每當我唱著《黃河大合唱》、《歌唱祖國》這些歌曲,就會全身熱血沸騰,熱愛祖國的感情油然而生,最終我選擇了回國效力。”
2.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藝術教育通過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達到“道德教化”效果。接受了藝術教育,就能使學生確立起真、善、美的標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形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和高尚人格品質。如許多文化藝術活動(大合唱、擺手舞等)都是在整體和諧、團結協作的集體中開展的。學生在活動中就會自覺增強集體認同感、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履行顧全大局、自我犧牲、無私奉獻、協作進取的職責。
3.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藝術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具有調動激情的特殊功效在高職院校中,有的學生患有心理障礙癥,表現為或過度興奮,或過度緊張,或過度壓抑,或過度消極等,這些都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成人成才。而對他們開展藝術教育和組織參加文化藝術活動,在美感中動之以情,在歡樂中曉之以理,使學生充滿著愉悅激情,對他們排除心理障礙,保持穩定而健康的情緒,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激發奮發向上的活力,是十分見效的。
(二)藝術教育的人文積累功能
藝術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高職教育教學理念,要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在校受到文化科學知識、藝術審美素養、理想境界、思想感情、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良好訓練。高職院校把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作為教育任務,借助藝術教育的人文積累功能實現教育目標有著重要意義。藝術教育的人文積累功能表現在三個方面:
1.藝術素養是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質,一般是指人們經過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而形成的內在素養和品質。心理學研究表明,能力是人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特征,體現著個體活動效率的潛在可能性與現實性。‘“,由此可知,能力是知識與技能整合的結果,而品性對于能力的形成與發揮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者的有機統一,形成素質。藝術是借助于富于情感的形象塑造或意緒的渲染,真實地反映現實或精神生活,并表白作者審美理想的一種特殊社會意識形態。‘“,因而藝術素養是人文素質的重要內容。
2.藝術教育是人格培養的重要措施。人格,即人的信仰和情操、態度和興趣、氣質和素養以及價值觀的總和,它是人的內在素質與外在素質的有機統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內在素質,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識,而這一切無不與人的人文素質直接相關。因此,人格的培養,應該以人文素質的提高為前提和基礎;人文素質的提高,應該是人格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藝術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3.藝術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需要。通識教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生活體驗、環境熏陶等三個環節進行;專業教育主要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環節進行。高職院校中要加強通識教育,就必須重視并實施藝術素質教育。
(三)藝術教育的益智創新功能
藝術教育是益智創新教育。《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及“‘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永恒主題。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其核心是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因此,它以發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藝術教育要求學生達到的創新,與藝術家所從事的那種意義上的創新是有區別的。前者是指通過對高職學生施以系統的人文藝術教育和影響,使他們作為獨立個體,能夠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專業創新能力,為將來成為技術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藝術教育的益智創新功能可從以下方面看出:
1.有益于啟動形象思維。20世紀60年代,美國生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左右兩半的功能不一樣。左半球大腦擔任語言、閱讀、邏輯推理、數學、分析等功能,側重于抽象思維;右半球大腦側重事物、形象、音樂等藝術和直覺等活動,即形象思維。我國目前的教育只側重于左腦的開發,還應提倡右腦的開發、全腦的開發。形象思維的一大優點便是可有力地啟動思維,增強想象力,有利于使學生成長為開拓型、創造性人才。如果能把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完美地結合起來,便可如虎添翼。眾所周知,是集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詩人、書法家于一身的偉人。李政道博士從小受到了良好的中國書畫藝術熏陶,奠定了形象思維的基礎。在研究物理學時,他甚至直接將中國書畫藝術的一些要素融人論文及設計之中,他的感悟是:“藝術和科學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清華大學注重對理工科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倡導他們在每天8小時的本專業學習中,拿出1小時進行藝術素質培養。實踐證明,他們的學習效果比8小時都在“抽象思維”要好得多。他們的體會是“沒有美育的熏陶,就不可能培養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
2.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高職院校僅通過強化專業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創新人才是不完整的。因為專業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創造性思維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相結合的產物。人文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主要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的。大量事實證明,藝術修養較高、形象思維較發達的專業人員,通常在專業活動中創造力更強。一個專業人員創造力的大小與他的形象思維能力密切相關。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構思、閃光的靈感一向惠顧知識淵博、眼界開闊、情趣豐富的人。誠如郭沫若對科技工作者的忠告:“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了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一樣,我國的李四光和袁隆平、俄國的羅蒙諾素夫、意大利的達·芬奇、德國的歌德等都是兼備科學家和藝術家的雙重修養的。即使高職院校并不以培養科學家和藝術家為基本任務,讓學生接受人文和藝術教育對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也是大有裨益的。只懂技術不懂藝術,導致缺乏創新精神。以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為例。該專業學生在大學不接受藝術教育,在他們從業之后就必然缺乏藝術信念和藝術覺悟,由此導致他們只懂工程技術,不懂建筑藝術。設計作品時,他們往往過分強調建筑功能等實用性因素,而缺乏進行藝術創造的膽識。在國外,建筑是工程,更是藝術,學建筑的必須精通藝術。在法國,著名的巴黎藝術專科學校設有建筑系;在俄羅斯,列寧格勒美術學院也有建筑專業。國外許多藝術觀念都以建筑為表達工具,建筑藝術理論研究和整個藝術理論研究是同步的。實際上,不光是學建筑的必須精通藝術,計算機網絡工程、電子商務、工業自動化、文秘與辦公自動化、園林規劃、旅游等專業都應該學點藝術,因為學點藝術不僅會使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而且還有助于開發智力、啟迪智慧,更具有創新的精神與膽識。
(四)藝術教育的能力開發功能
藝術教育是能力開發教育,有助于培養和形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是超越一般專業能力領域以外而對職業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及促進職業生計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丁]它強調的是,當職業發生變更,或者當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勞動者所具備的這一能力依然存在。這一能力已成為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勞動者不會因為原有的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對新的職業不再適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夠在變化了的環境中重新獲得新的職業技能知識。這種對從事任何一種職業的勞動者都應具備的能力,常被稱為跨職業的能力。在職業技術教育中又被稱為關鍵能力。它表現為:
1.有助于形成從業能力。高職院校是以培養從業能力為己任的。從業能力即從事一項職業所必須的職業活動能力,它由專業核心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三部分構成。方法能力又包含了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獲取與利用信息的能力、學習掌握新技術的能力、革新創造能力和獨立制定計劃的能力等C社會能力則包含了組織協調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適應轉換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可以培養一種專業核心能力,但是不能完全形成從業能力而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在高職院校,只強調專業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是片面的。事實上,《大學美育》、《大學書法》、《美術》、《音樂鑒賞》、《影視鑒賞》等課程,已經構成實用技術教育的基本內容,對于培養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正在發揮著專業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電子商務、園林規劃專業的學生,不懂得三大構成(色彩、平面、立體),就無法完整形成網頁設計制作能力和園林設計能力。
2.有助于培養持續發展能力。在高教育中依據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培養方案,既可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又能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大量成功經驗證明:藝術素養的形成、人文素質的積累,在職業生涯中終身受益。在高職院校藝術教育中開設讓學生必修或選修的課程,同時開展課外文化藝術活動等,既有利于學生在校進行直接的審美實踐和藝術品的創作,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技能。而且這種文化藝術素養的不斷積累和提高、藝術愛好個性的張揚發展,將對整個職業生涯產生正向影響。
3.藝術學科的滲透性使其能力開發功能更加突出。藝術學已經與相關學科溶為一體。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形成的觀察、分析、探索、組合、審美、想象、表達等多種藝術創作表現能力,直接構成了綜合職業能力。香港匯豐銀行招人不僅招金融、經濟專業的,也招進學音樂的。因為他們憑多年的經驗發現,學音樂的人特別具有創新思維和適應性,只要加以金融知識的培訓,就很快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金融家。
(五)藝術教育的文明傳承功能
藝術教育更是文明傳承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保證。隨著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藝術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藝術性已經越來越多地注入現代物質生產流程,藝術教育面也日益廣泛,高職院校所開設藝術類專業也不斷完善。學生通過接受藝術教育并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所獲得的豐富感受,諸如音樂的耳朵、形式美的眼睛,是人類發達和文明進步的標志。
1.傳承文明,是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入古出新”是藝術創作與發展的規律。從藝術題材、內容角度考察,凡是歌頌英雄豪杰、同情受害者、鞭撻丑惡、贊揚清官、頌揚純真的愛情、反映對自由平等的追求、贊美勞動的偉大、表現祖國的壯麗山河等等體現廣大人民思想和積極健康向上的藝術精品,無不具有推陳出新、傳承文明的作用。藝術教育工作者是藝術素材的挖掘整理者,更是人類文明的升華傳播者。依據高職院校學制較短的特點,開設一些精要的藝術類課程,在專業教育中加強人文藝術精神的教育,是藝術教育“文明傳承”功能的具體保障措施。如把((大學書法》課程列入計劃實施教學,就會使學生受到“陶冶情操,提高素養;以書言志,抒發情懷;靜神養氣,磨練意志;傳承文化,弘揚文明”等多方位的感悟教育。
2.藝術教育及其所組織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是構建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環境、為“三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的重要舉措。首先,營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校園的自然環境、文化設施和校舍建筑是現代大學人文、學術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重要的隱性課程。其次,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為經濟基礎所決定,并服務于經濟基礎。洲加強藝術教育,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職教育,使藝術教育在遵循現代高職教育規律、加強應用性和技藝性、注重社會功效、為生產發展服務的實踐中推進。從而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保證高職教育能更好地發揮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 上一篇:商標戰略培育規劃意見
- 下一篇:自治縣增加糧油高產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