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及倫理道德教育的關系
時間:2022-03-28 11:40:00
導語:藝術教育及倫理道德教育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倫理道德是構建人們心理品德結構和精神行為的基本原則,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深層內容和基礎。藝術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二者的目標都是將人引向真善美。藝術教育更以其媒介特有的形象性、愉悅性和感染力等能大大提高倫理道德教育的效應,改善倫理道德教育抽象說教的內容和形式,使之樂于為人們接受。但是,二者又有種種區(qū)別,不可相互替代,明晰其中要理,可使這兩種教育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藝術與倫理道德的結構因素
(一)藝術與倫理中的認識因素
人類通過勞動實踐,創(chuàng)造了產品的造型,并運用多種符號創(chuàng)造了藝術形象,這不僅是個體行為,也是群體行為,凝聚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等的關系,于是也就有了時代性、民族性很強的倫理規(guī)范。所謂道德認識,是人的道德行為的理智方面的根據,是動機、目的和出發(fā)點,決定了道德品質的性質。而道德行為則是道德認識的具體實踐,外部特征及所產生的效果,是外在直接表現,可把握的,是關于某種知識及行為對社會、對人類有利或無利這樣一種價值意識。社會道德規(guī)范是以“應……”或“勿……”的形式表述的道德認識,即我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或不應該怎樣做,等等。比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仁義禮智信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觀念,以及相沿成習的倫理規(guī)范。人們在社會生活歷程中可以逐漸理解為什么要遵守這些規(guī)范,一般情況下,這些認識又是可以通過邏輯推理來加以說明的,越是對它們的意義、價值認識得深入,就越能提高個體道德行為的自覺性。
藝術審美認識與倫理的道德認識有著截然不同的形式。藝術的審美判斷也是一種價值判斷,而且是先有判斷然后才有美感。但這種判斷不是邏輯的,它來自于對形式的直觀把握。這種直觀并不限于感知覺領域,不限于指出審美對象“是什么”,更主要地在于這個形象“表現了什么”,是比認知更為復雜的心理活動,即對藝術的審美理解。比如,凝望著畫中一棵迎風傲雪的青松,你會憑添一股豪情,那來自松樹的形狀氣質,同時來自你對它所富含的一切信息感知、想象、情感融入后的領悟和體味。因此,藝術審美理解不同于道德認識,不像道德認識那樣受外在社會條件的直接制約,也不包含現實利害關系。審美主體可以超越日常社會生活的功利觀念并借助想象力給予主觀的、自由的解釋。這種理解通常被稱為審美理解的自由性或非功利性。所謂“主觀的、任意的”并非無根據的任意外加,它是在對象喚起的一定的情感定向上發(fā)生的,同時受審美主體既往的生活經驗和當時的心境所制約。有時,還必須在潛意識中去尋找根據。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審美理解的多義性或不確定性。
(二)藝術與倫理道德中的情感因素
道德情感是指在個體道德行為中所體驗到的情感,主要是以責任感和義務感為標志。但在實際行為過程中,個體所體驗的不限于此,還會體驗到各種各樣的情感。一般而言,道德行為總是指向一定的對象,只有當主體與行為對象存在某種責任關系時,責任感才是道德行為的初始動力。如父母對子女,成員對集體,公職人員對國家和公民都負有一定的法律上的或倫理上的責任。這種關系會在一定的情境下使個體產生或強或弱的責任感,從而發(fā)生一定的道德行為。但有時也未必有什么社會關系,如助殘扶貧,則是道德修養(yǎng)達到一定程度,在情感上的一些表現,某些道德行為結束之后,會有勝利的或失敗的情緒體驗。一種勝利的滿足感,同時又得到了社會輿論(家庭、教師、集體、社會公眾)的鼓勵時,情感將成為有利于行為習慣化的動力,并能促進個體內在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鞏固。一個人隨時隨地都能表現出符合一定時代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時,他內心的義務感、責任感,對他人或全社會的關心將是一種持久而穩(wěn)定的情感,我們稱之為道德情操,它將成為個體人格的組成要素,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審美情感與道德情感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在于,它不是由行為對象的物質利害、道德價值直接引起的,而是由觀照對象的外在形式引起的。審美情感不像道德情感那樣與明確的個人或社會功利直接聯系著,也不像道德情感那樣直接引起行為反應。也就是說,它不與個人利害相關,不直接轉化為行為動機,而是在于求得超越與不朽,即在感性形式中求得道德的永恒,以及一種自由感受。藝術之所以是引起審美情感的最佳對象,就在于它可以引導審美主體遠遠超出個體的狹隘的生活經驗而獲得極為廣泛豐富的情感體驗。身在山林的人可以通過繪畫觀賞到大海的波濤,身在鬧市的人則可以在田園交響曲中體味到田園生活的情趣,而身在和平安定環(huán)境中的人可以通過電影、電視看到并體驗到為保衛(wèi)和平而在前線舍身戰(zhàn)斗的戰(zhàn)爭生活。特別在那些具有深厚歷史社會內容的小說、戲劇、電影和電視作品中,一個人可以在自己的心中重現各種各樣性格與命運的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我們借助于藝術所特有的審美魅力可以同藝術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體味他們的歡樂、煩惱、痛苦、憂傷、憤怒……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中,可以使自己的內心情感生活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充實,并升華到一種新的境界高度來審視自己以及周圍的一切。這種獲得不限于某種滿足感,而是愈來愈高的,以情感傾向的形式所表現出的審美判斷能力。
(三)藝術與倫理道德中的意志因素
作為社會成員,需要不斷抵制各種誘惑,而去自覺服從道德行為規(guī)范,這就需要自控意志。人的意志力是這樣一種心理因素,它表現在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困難和阻力,控制個體行為,抵制對立因素,從而始終如一地服務于某種任務以保證行為達到目的。道德問題的核心就在于人能否克制某種自私的欲念而作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體,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向前發(fā)展的行為抉擇。一個人的意志品質和意志力的強弱,可以成為衡量內在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能力的標志。如電影《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趙蒙生是在一種強大的外部壓力下,不得不壓下逃避戰(zhàn)斗的意愿走上戰(zhàn)場的,但經過一次出生入死的血與火的考驗之后,在英雄們的壯烈形象面前他照見了自己過去的卑微、渺小。古人說:知恥近乎勇。在高尚與卑微、偉大與渺小之間,他選擇了前者,永不離開部隊。所以,意志力乃是道德品質獲得穩(wěn)定發(fā)展、道德行為得以成為習慣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人在審美過程中,覺察不到意志這一心理因素的作用。不論現實生活中的美還是藝術美,都具有一種對人的情感發(fā)生作用的形式,吸引審美者自覺自愿地進入美的欣賞之中。
如果審美對象必須依靠意志力驅使人們去接近它,那么,不是因為這個審美對象并不美,就是因為主體完全沒有審美需要或能力。這時,審美對象同人的審美關系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就審美心理結構的特點來說,似乎不需要意志力作為必要的心理要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審美是自由的,是無利害或功利性的。這正是審美的本質特點。但并非可以絕對地說審美與意志毫不相干。從審美過程的前期來說,總有些生活中的功利欲念存在于心中,妨礙采取一種審美態(tài)度和產生審美注意進入審美過程,如果想獲得審美享受就得努力去排除這種欲念。作為審美的效果,審美過程中的情感可能轉化為某種審美期望、審美需要,激起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和創(chuàng)造,這都不能說不含有特定意志因素。審美不包括意志的強迫,卻含有意志的自由,因此,道德行為轉為自由意志、自由選擇,正可借助于審美。藝術的審美心理結構和倫理道德心理結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呈現為相互滲透狀態(tài)。一般地說,審美心理結構是以情感為核心并由多種心理功能參與構成的內在文化心理結構;倫理道德心理結構則是以意志為核心,同時包括其他心理功能參與構成的內在文化心理結構。相對于整體心理結構而言,均屬于子結構體系。
二、藝術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的區(qū)別
藝術與倫理道德的諸多不同,導致這兩種教育之間有著很多區(qū)別。
(一)教育行為的自由性與強制性
藝術教育總是借助一定的藝術媒介訴諸受教者的感官、情感和心靈,使受教者在感官上充盈愉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心靈上得到陶冶。這種審美愉快之所以能夠普遍發(fā)生,是因為藝術教育所憑借的藝術媒介可以激發(fā)受教者的審美態(tài)度,滿足其審美需要,換句話說,可以擺脫日常功利欲念,從而獲得自由感受。因而藝術教育無論就施教者看,還是就受教者看,都具有自由性,就是說以自由的方式進行藝術教育。對受教者來說,并不需要特殊的強迫和努力而是在輕松自如狀態(tài)中獲得藝術享受的。因而,樂于為人所接受。比如,一場精彩的交響演出,對于愛好者來說,自然是熱烈期盼,盛裝前往,屏息靜聽,或為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所鼓舞,或為莫扎特的《安魂曲》而哀怨,或為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而動情,這一切投入均表明了接受者的一個明確態(tài)度———喜歡,而這是自由的,沒有什么人強迫,喜歡或不喜歡盡可以自由選擇聽與不聽。由此可見,藝術及藝術欣賞與藝術接受以其特有的自由性特點,使藝術教育的行為自然而然地是自由的方式,任何試圖強迫行為都是徒勞的。
與藝術教育相比,倫理道德教育的接受方式不可避免地帶有外在強加性。道德觀念、道德準則是由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所決定的,它表現為已經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對社會成員的社會規(guī)范性要求。各種道德規(guī)范和比較穩(wěn)定的道德輿論要求社會成員予以遵守,這些都具有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性質,而法律的強制約束實質上又是道德規(guī)范得以維護的后盾。然而,這些并非總是與個體內在的需要以及青少年通過家庭鄰里、社會集團所受的影響具有天然的一致性。相反,只有節(jié)制、壓抑那些不符合社會制度要求的欲念才能實現道德教育的任務。比如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化的高科技異常發(fā)達的時代,構建21世紀中國的和諧社會,走共同富裕的發(fā)展道路就要求個人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義務,無形中對個體施加了一定的社會道德影響。這種道德影響,總是帶有外在的強加性及規(guī)范性。因為社會本身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會不斷完善,社會無法滿足每個個體的需求與欲望和利益,而若使人們明確現狀并以平衡心態(tài)調控自己的行為,就必須通過道德教育環(huán)節(jié),以調節(jié)個人與社會發(fā)展的總體目標和利益相接近,并確保后者的逐步實現。
(二)教育方式的動情性與說理性
以情動人,是藝術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說,藝術教育的施教者利用一定藝術媒介以喚起受教者的審美情感,達到塑造、凈化情感的目的,讓人的心靈追求高尚。無論從藝術教育的過程,還是從藝術教育的效應來看,動情是貫徹始終的。電影《巴黎圣母院》作為藝術教育的媒介,令人們所接受的首先不是那些對神權的批判,對封建王權的指責,而是故事及人物的悲劇命運和對美與丑的深刻闡釋。視覺訴諸的是情感,引發(fā)的也是相應的情感判斷:為艾絲米拉達的美動情,為卡西莫多的真而動情,為福婁羅神父、菲比斯及甘果瓦的丑和惡劣而動情,報之以審美的喜怒哀樂,審美的鑒賞力和對巨大的悲劇美的震撼享受就在這一觀摩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這是藝術教育活動所給予的。
藝術教育成功與否的標志,不是理性說教的深刻程度,而是情感感染的強烈程度。它只能通過激動、喚起情感的深度、強度和指向性來加以衡量,只能以藝術媒介在多大程度和什么方向上調動起人的豐富的情感體驗,以主體在多大程度上和在什么方向上對藝術媒介作出情感的反應為依據。比如,1999年春節(jié)晚會上一曲《常回家看看》,幾乎感動了全國的男女老少,樸素易唱的曲調,平白直抒的歌詞,就像一位年邁的母親在絮絮叨叨地想念、期盼著忙碌的兒女一樣,厚重的情感感染著人們,歌曲在人群中傳唱,而且男女老幼皆會唱,普及率如此之高,是近些年來流行歌曲不多見的。這種積淀著深厚理性的情感,不是對生活無限制的渲泄,而是由理性所規(guī)范并在想象中誘發(fā)出來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滲入了藝術的目的性。藝術教育所要培養(yǎng)和調動的正是這種審美情感———一種超越于生物性的升華了的高級情感。所以,藝術教育以情動人,以審美情感啟迪人的心靈,并凈化、塑造人的崇高情感。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務在于有計劃地施加系統(tǒng)的道德影響,把社會道德轉化為受教者內在的道德品質,并表現出相應的道德行為。實現或完成道德教育任務,從總體說,不外乎通過理論教育和生活實踐這兩種基本形式。就理論教育而言,不像一般的理論研究,不能是抽象的說教,否則就達不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所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道德教育與藝術教育行之有效的一種情感滲透方式。在現代人類安全需求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情感人文關懷。因而,道德教育中也有著強烈的情感因素。一方面使受教者形成與道德認識、道德理想需求一致的道德情感;一方面使受教者改變與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理想相抵觸的情感。但是應該指出,培養(yǎng)道德情感與藝術情感教育是不同的,其中,包含著強烈的道德功利的情感,并且在道德教育中,情感教育從屬于道德理性教育。
(三)形式的觀照性與實踐的功利性
藝術教育對藝術媒介的形式的觀照,區(qū)別于道德教育的實踐功利,它需要借助藝術媒介來引導受教者形成某種審美態(tài)度。電影《紅高粱》在觀眾們看來,是張藝謀理想與美的符號化,蘊涵在他思想里的情感與觀念通過光、色彩、人物造型、故事結構表現出來,打動和感染觀眾。而制片人則不同,他關心的是如何將這一藝術產品推向市場,獲取它的經濟價值。因而,藝術教育中的受教者,即審美者關心的不是藝術物質實體,而是它在感知覺中的整體映象。這就引導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保持物理空間上以及心理上的“距離”,引導審美主體打消物質上的功利目的,排除概念認識和邏輯思考,從而形成一種審美態(tài)度,即超越日常生活和科學生活的態(tài)度。
需要強調的是,在藝術教育中,形式觀照的“非功利性”和“心理距離”作為藝術教育的心理機制來加以強調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合乎藝術教育規(guī)律的。藝術形式觀照,可以用審美形式誘發(fā)想象,發(fā)展審美想象創(chuàng)造力,從內心深處引起人的深刻的審美情感。然而,藝術審美感受是一種心靈演繹的騷動,情感上的共鳴和感性中的領悟,它只能在形式的觀照和想象運動中產生。只有藝術審美想象達到一定深度才會激發(fā)起深沉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與想象的交融,是物我之境,移情與同構的心理現象。這就像人們常說的“觀山則情滿于山,臨海則意溢于海”。藝術教育只有借助形式的觀照,牽動想象,才能進入審美的境界,陶冶心靈。和藝術審美教育相比,倫理道德教育所要求的道德品質只有見之于受教者的行為并產生具體的效果才有意義,道德教育當然不是道德空談而必須服務于社會的功利,見諸實踐。為達其目的,就必須使受教者樹立正確的行為動機,并充分理解必須遵守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是什么,它對社會與個體有什么意義,對這些理解得愈充分深刻,道德行為愈帶有自覺性。否則,就有可能在相同的行為中潛藏著不同的行為動機,有可能產生非常危險的后果,即表里不一,或稱偽善。
道德教育不可能完全保證內在道德品質的形成和道德行為的習慣化。其一,有來自各方面的影響;其二,就主體的心理結構來說也有多層次和多種因素發(fā)生作用。人的認識、情感、意志各種因素不一定總是能夠按道德心理結構的靜態(tài)模式的要求自發(fā)地進入一種穩(wěn)定的和諧的狀態(tài),即知、情、意、行四者之間和諧與平衡是不可能經常自發(fā)地達到,還會出現“言行不一”等多種不平衡狀態(tài),因此,才需要專門的道德教育,讓受教者在實踐中去體驗、觀察,及時給以更有針對性的教育。道德行為也是人的意志自由選擇能力的培養(yǎng),而人的意志力只能在實踐中產生和不斷強化。由此可見,道德教育必須是實踐性的,人在社會實踐中去不斷接受行為規(guī)范,完善自我。
三、藝術教育與倫理教育的聯系
(一)藝術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的相互滲透
個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的心理過程始終貫穿著這樣那樣的情感體驗,而以情感判斷力的形成為其結果。在一個道德行為的過程中也同樣發(fā)生著這樣那樣的情感體驗,而行為結果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又作為一種反饋信息對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發(fā)生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其中,情感的介入正是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一個很重要的互滲內容。正是情感活動在藝術與倫理結構之間作為一種信息通道把二者聯系起來。藝術教育正是借引發(fā)起的情感活動作為聯接倫理結構的渠道、中介,從而使審美情感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的動力。任何一種道德行為總是以道德認識為基礎。但是,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有時會構成“他律”與“自律”的矛盾(社會要求轉化為內在需要的矛盾),對道德主體行為者而言,解決這些矛盾可以借助藝術教育中所獲得的審美情感為中介來發(fā)揮其催化與調解作用。因為審美情感與道德情感盡管有其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但都屬于人的高級的社會性情感,均以生活中的情感經驗為基礎,又都是生活情感的升華,是一種融合著理性,發(fā)生于個體又與社會相通的情感。所以,在藝術教育的影響下,可以使受教者脫離單純的個體生理欲望和占有欲的控制而進入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借用的話說就是變成“脫離低級趣味的人”。特別是在藝術審美中,在施教者的引導下,受教者將會經歷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不到的情感體驗。而那些以現實社會生活為題材,具有強烈的政治、倫理傾向的藝術作品,可以產生直接的、巨大的情感的沖擊力滲入倫理心理結構,使人充滿道德激情。例如,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至今仍在鼓舞著人們中華民族奮然前行。但是,藝術教育對道德教育的作用并不以藝術本身是否包含明顯的倫理觀念為條件。只要是代表人類社會共同價值取向的藝術,都可以熏陶浸潤人的心靈,使人的精神需求由低向高發(fā)展,內心世界日益豐富、趨于高尚,更加社會化,更加善于體驗他人之所感,理解他人之所想,從而有助于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互助。同時,藝術教育也有待于道德教育、倫理情感的支持。越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就越容易同藝術產生情感共鳴。所以,一個有崇高的理想與道德修養(yǎng)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具有一定藝術修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人。
(二)藝術教育中的道德評判
就內容而言,藝術雖然不能等同于道德,而藝術中的道德內容卻是可以通過教育得到清晰的評判的。比如,愛國主義在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中就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永恒的表現主題。但愛國主義的含義又有著不同的時代本質特征和民族特色及豐富多彩的形式。在杭州西湖邊的岳飛墓前,有一幅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將一忠一奸的平實明白道德倫理評判組織在短短十四個字的詩的藝術中。這種形式的教育是更生動的道德教育,因為藝術品中所涉獵的重要深刻內容,是將藝術教育引向更高層次的審美狀態(tài),促使受教者在對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中,感受真與善,明辨是與非。
(三)倫理道德教育的藝術化
就教育方式而言,道德教育若期望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擺脫枯燥抽象的說理形式,保證倫理道德教育目標的實現。我們說,藝術化了的道德教育,是運用形象教育的手段直接培養(yǎng)受教者形成表里一致的道德品質,從而造就內心和諧、個性全面自由發(fā)展的人。與道德觀念相比,藝術是社會實踐中活生生的創(chuàng)造,道德更多地面向過去,藝術則更強烈地向往未來,由于“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因而,藝術化了的道德教育,勢必要將藝術的這種接受優(yōu)勢移植過來,不但在教育過程中有了令接受者易于同步的形式,更使蘊涵在這形式中的深厚思想與情感被接受,大美無形,寓教于樂。基于藝術形式的倫理道德教育,是以愉快自由的形式被接受的,所以就更主動,更深刻,而產生在自由狀態(tài)中心靈被感染的基礎上抽象完成的道德教育的實施效果,顯然遠遠大于空洞的說教,盡管藝術品本身并不是倫理道德的教科書,也不是法律教科書,但藝術以其自身特有的形象性、生動性,直觀地感染著人們,將屬于倫理道德范疇的某些內容蘊涵其中,其說服力和深刻性無疑是教科書所不及的,并且道德教育中的藝術化啟蒙是使道德充滿生機的有效途徑。這也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
- 上一篇:農村綜合改革大會領導發(fā)言
- 下一篇:人口計生工作大會發(fā)言稿
精品范文
10藝術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