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公共藝術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16 02:44:46
導語:高職公共藝術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定位
縱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可以看出:公共藝術教育有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有利于青年的成長與成才。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在全面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教育部在頒布實施
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中提出:“改革人
才培養體制,樹立全面發展的觀念,要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同時,把美育作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求“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
養。”綜上所述,明確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準確定位,有利于提高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對藝術教育的整體認識,讓領導落實有依據、教師貫徹有目標、學生學習有方向,使學校公共藝術
教育沿著正確軌道不斷向前發展。
二、公共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高職生青春洋溢、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與渴望。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因面臨升學壓力而沒有時間和機會接受音樂熏陶。在進入大學后,公共藝術教育可以使學
生擺脫被網絡歌曲、網絡游戲充斥的課余生活,擁有一個綻放自我、釋放壓力的平臺,形成開朗、外向、善于溝通的性格,并在藝術審美中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愛自然、愛社會。社會發展對高職畢業
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想要獲得“入口旺、出口暢”的招生就業形勢,就必須在重視硬件教學條件的同時,重視“軟實力”的比拼和打造。其中,藝術教育是衡量學校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的有
力考量依據。校園特色、人文環境、師生素質面貌等均可通過藝術教育成果加以體現和說明。學校招生簡章上的藝術活動圖片是對學校形象的集中展示;迎新晚會、畢業晚會等主題晚會是學校對學生深
厚情感的集中表達;“校園之春”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藝術節等藝術活動是學校素質教育工作推進的集中體現。因此,高職院校在“內重實力、外塑形象”的工作中少不了藝術教育的參與和支持。
(二)公共藝術教育是促進高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催化劑
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化的今天,技術和藝術密切關聯、不可分割。接受過藝術熏陶的學生思維活躍、溝通能力強,是企業文化最好的詮釋者。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可以使技術更加精致、精美。擁有藝術
敏感度的畢業生更加具有創新精神,可以更快地接受并掌握新技術、新科技。藝術教育還能使學生具有更高的審美能力和更廣泛的興趣愛好,有助于學生拓展活動空間、展示自我表現力,使學生在職業
生涯的發展中更具競爭力。大多數高職生畢業后會進入企業、工廠,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如果在大學時期缺乏對其精神世界的關注,那么日后高度緊張的工作會使高職生難以負荷、身心俱疲。對此,社
會對高職教育提出要求:關注與呵護高職生的精神世界、用人文精神與藝術關懷滋潤他們的心田。藝術教育的熏陶與培養有利于高職生在學生時代就學會運用健康的方法、手段釋放壓力、尋找快樂,使
今后的人際關系更加和諧、職業生涯發展更加順暢。
三、如何提升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效能
本文所涉及的藝術教育指狹義藝術教育中的非專業性藝術教育。這種藝術教育在高校以公共藝術選修課的形式出現,故稱“公共藝術教育”。其開設目的主要是通過藝術課程向學生揭示美、展現美、傳
遞美,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達到普及藝術教育、提升個人素質的目的。為提高大學生藝術素養,教育部將《音樂鑒賞》等8門課程列為高校的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下面,筆者
以本單位所開設的公共藝術選修課《音樂鑒賞》為例,就高職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
(一)根據高職特色制定教學目標
1.體現高職特色。高職公共藝術課程應當與普通高校有所區別,體現高職特色,并根據特定的教學對象選定相適應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高職公共藝術課程既要“有用”又要“有趣”;既要情趣高雅、
賞心悅目,又要緊貼時代、喜聞樂見,符合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和滿足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學習訴求和需要。
2.結合專業教學。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師應當深入研究、充分思考,積極探索藝術教育與專業學習的結合點。目前就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上看,藝術選修課程是可以與專業相滲透的。例如,航空管理
工程學院所開設的《音樂鑒賞》課程就是按照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藝術賞析的案例、訓練的內容等方面著力貼近專業培養目標,受到學生的認可。
3.切合學生實際。高職教育學制短、高職生進校前接受藝術熏陶機會少等現實決定了高職《音樂鑒賞》的課程設置應該是“寬口淺底”的盤式教育模式。因此,要減少晦澀艱深的藝術理論學習學時,加
大藝術經典作品賞析的比重,改變高職學生對藝術課程門檻高、聽不懂的固有認知,讓學生更加樂于接受,真正感受到藝術世界的精彩與魅力。
(二)結合學生實際精選教學內容
1.由淺至深、由實踐至理論。在藝術課程授課時,教師應把握由淺顯至深入、由實踐至理論的教學原則。高職《音樂鑒賞》課重在“鑒賞”二字,教師應將主要授課時間用于音樂作品的聽賞,聽賞的曲
目也應從廣泛流傳或有一定知名度的經典音樂作品開始,使學生從“已知”進入“未知”,輕松接受、快樂入門。另外,學生在學校所進行的藝術活動大多以實踐為主,理論學習不必過深過難。如果學
生學有余力,教師可指導其在課外進一步學習。
2.由聲樂及器樂、由本國及外國。從種類上講,音樂主要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因此,在《音樂鑒賞》課程安排時可以考慮將聲樂作品用于實踐演唱、將器樂作品用于欣賞聆聽。教師可引導學生演唱
并點評最熟悉的聲樂作品,如廣泛傳唱的流行歌曲和帶有地域色彩的各地民歌。器樂演奏則需要長期的訓練,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首先了解不同樂器的不同的音色、特征和
基本構造,隨后再安排純器樂作品的欣賞。另外,從地域上講,音樂有本國音樂和外國音樂之分。按照學生的心理認知習慣,教師應先介紹學生熟悉的本國音樂,再逐漸過渡到介紹外國音樂。
3.由現在至過去、由流行至古典。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從時間跨度上講,音樂有當代和古代之分。根據“近大遠小”的授課經驗和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熟悉程度,教師應按照音樂創作的時間脈絡反方向安
排授課。也就是說,離我們近的音樂作品先介紹,離我們遠的音樂作品后介紹;現當代音樂作品先介紹,傳統音樂和古典音樂后介紹。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并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與
熱情。
(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藝術學習需要
1.傳統教學。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應構建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立交橋”教學模式,拓展與革新傳統的實體教學平臺。第一課堂指傳統的課程教學,即“公選課”,教師在規定教學時間
內完成授課任務,學生獲得藝術學分。第二課堂是指包含藝術社團在內的各類藝術實踐活動,教師定期進行藝術指導與排練。第三課堂是指聘請校外藝術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定期舉行藝術講座與交
流,進一步拓展學生藝術視野。
2.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開發利用為藝術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藝術教學,教師可將授課教案制作成PPT,將文字、音樂、視頻、動畫等在計算機中自由切換。實
踐證明,視聽結合的教學方式更加符合學生藝術學習的認知規律,也受到更多學生的認可與歡迎。
3.新媒體教學。構建網絡教育平臺可以拓寬公共藝術教育的覆蓋面。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微課、慕課(MOOC)等新的授課方式能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藝術教育內容和信息,使學生的學習方
式更加靈活多樣,實現了藝術教育的快速傳遞和資源共享。因此,公共藝術課的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學會使用教育新媒體、教學新手段、教育新平臺,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向前發展。綜上
所述,高職公共藝術教育應該時刻圍繞高職教育的特色和性質推進學生素質全面提升,為培養具有高尚藝術品味的、會工作也會生活的新時代職業青年做出貢獻。
作者:郝茜單位: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新媒體專業創業教育論文
- 下一篇:理工科高校創業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