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新媒體藝術教育中的價值
時間:2022-01-19 10:51:28
導語:傳統文化在新媒體藝術教育中的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新媒體藝術以多元的表現力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創造了更多機會和條件。反過來,取之不盡的民族文化資源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內涵支持。本文針對目前我國新媒體藝術教育的現狀問題,從傳統文化題材、傳統藝術形式要素和傳統音樂三個方面,闡明中國傳統文化在新媒體藝術教育中的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新媒體藝術教育;傳統文化
0前言
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新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從電子商務、網上銀行、網上購物,到日常生活、學習、娛樂,新媒體已深入到社會各個方面。現代設計一直都在被新思維、新觀念、新科技、新媒體、新材料等引導著向前發展。然而,一個國家的設計也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同時承載著文化傳播的歷史重任。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史,在長期的繁衍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開放的大環境使得我們更加迫切的需要自己的設計,需要根植于本土、本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將我們的民族傳統特色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
1我國新媒體藝術教育現狀
設計的發展需要有教育的跟進。21世紀,國內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乃至部分理工類院校也紛紛建立起數碼新媒體藝術專業,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了新媒體藝術教育的高潮。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作為媒體藝術教育的先驅,于2002年聘任來自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的肖永亮教授為副院長,為北師大開創電腦動畫制作專業。肖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并在著名的藍天工作室(BlueSkyStudio)從事技術特效工作,特殊的工作經歷讓其將在美國的新思路帶到了中國。西方國家教育思維、教學方式的引入,為國內的藝術教育帶來了豐富的給養,但單純的西方元素空降到中國必定有些水土不服。國內某些院校開辦的新媒體藝術專業不乏跟風逐流之象,由此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由于缺少學科專業文化語境的支撐,在專業培養目標上定位不準,把掌握應用軟件當作主要的培養目標,弱化了對設計思想、文化內蘊的思考與學習。從近幾年一些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學生習作和畢業展的作品來看,不盡人意的就是人文精神、藝術表達和文化品位的缺失。
2中國傳統文化在新媒體藝術教育中的價值研究
全球化一體化的大潮下,中國的音像制品、圖書、服裝、藝術等多種文化形式借助新的傳媒技術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各地。毫無疑問,新媒體藝術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了積極影響,它賦予了傳統文化具有時代氣息的藝術范式。但另一方面,我們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再生價值和發展空間。在新媒體藝術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利用,可以極大提升作品的文化意蘊及內涵,同時,能很大程度上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2.1傳統文化題材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從祖先那里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縱觀歷史,源遠流長的文學作品及現階段依然留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盈著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歷程。這些源于古代或民間的傳統文化紀錄為現階段新媒體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和內涵。2006年,獲得日本TBS電視臺舉辦DigiCon6+2大獎的動畫短片《桃花源記》,以陶淵明的同名古文為藍本創作,描繪了政治黑暗、兵連禍結的東晉末年。情節引人入勝,語言簡練,質樸自然,耐人尋味。2012年一舉奪得第11屆“東京動畫”最高獎項的動漫短片《賣豬》,故事靈感源于賈平凹寫的《祭父》一文。借用創作者本人的陳述“,中國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那么多少數民族,搞原創題材是取之不盡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新媒體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新媒體作品的展示與分析,引導學生選用傳統文化的主題題材進行創作,同時,鼓勵學生挖掘傳統文化中眾人所不熟知的,卻能挖掘提煉新的興趣點的主題。一方面,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知識及理念將會極大提升新媒體作品的創作意蘊和內涵。
2.2傳統藝術形式要素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的國家,在藝術形象設計和表達方法上有很多技巧和構造值得我們學習。從中國國畫、民間獨特的年畫、剪紙、戲曲、雕刻、壁畫、石畫像等藝術作品上都可以直接觀察到借鑒民族風格所形成的藝術形式。傳統圖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所呈現出來的形式和載體豐富多樣,改變著審美視覺。在新媒體藝術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保留傳統圖形特點和傳統美感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設計的審美觀念、設計原理和設計手段,進行改造、加工、提煉的再創作。這需要學生對傳統圖形的充分理解和慎重的選擇,在新媒體作品中出現的每個造型要素都將是有針對性的,要突出表現的主題,為內容服務。將傳統造型與現代設計交相融合,能充分體現出作品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傳統色彩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色彩體系。其一,中國的“五色學說”即青赤黃白黑,是中國傳統色彩體系的理論基礎。其二,是中國畫色彩,以文人畫為典型。簡約、單純的色彩,與水墨的點線面造型要素結合,營造作品特有的氣韻和意境。其三,是民間色彩,天津的楊柳青年畫、山西的皮影、東北的剪紙,各種民間工藝色彩,形式豐富,體現了人們對色彩的不同認知。
2.3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1970年版的《中國民樂大全》收錄了最具民族色彩的樂器演繹出的數百首音樂。這些優美動人的旋律,為新媒體藝術創作營造獨特的音樂創作空間。
3結語
我國新媒體藝術設計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在高校新媒體藝術教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鼓勵學生提煉傳統文化的精髓,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給養。傳統文化的應用,有助于提升新媒體藝術的文化內涵,也是新媒體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教育者還應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借鑒世界上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優秀設計理念,學習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的民族特色新媒體作品。
參考文獻:
[1]胡蓉.互動的藝術——淺談新媒體藝術設計的互動性特征[J].美術大觀,2006(5).
[2]崔保國.2010傳媒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程輝.新媒體時代音樂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戰線,2014(12).
作者:戴丹丹 涂波 夏海斌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
- 上一篇:康師傅飲品公司薪酬管理論文
- 下一篇:科學考察船規范化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