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創新模式構建

時間:2022-01-21 08:49:33

導語: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創新模式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創新模式構建

摘要:藝術教育作為我國高校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相對而言,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該文依托贛南蘇區紅色藝術資源,從地方高校藝術教學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探討構建贛南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創新模式,試提出凸顯贛南蘇區紅色藝術資源特色的“2+1”模塊教學.

關鍵詞:贛南蘇區;藝術教育;“2+1”模塊教學

藝術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誠如李政道博士所言,“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然而,地方高校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高校的藝術教育上,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在教學資源方面都與發達地區高校藝術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藝術教育不平衡現狀需要依賴于地方高校去挖掘和整合地方特色藝術資源來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藝術教育模式來拉近和消弭差距.

1贛南蘇區紅色藝術資源概述

“贛南蘇區紅色藝術”作為整個江西紅色藝術文化中的特色組成部分,既是原中央蘇區文化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也是蘇區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基于發生學和藝術學角度的分析思考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藝術形成是需要一定地域的文化土壤和實踐形成的基本藝術形態.因此,贛南蘇區紅色藝術概念界定,在狹義上所指的是在十年原中央蘇區革命活動時期,在贛南蘇區存在和與贛南蘇區有關的一切積極革命藝術形式;在廣義上所指的是與贛南蘇區相關的一切藝術文化資源總稱,換句話說,“贛南蘇區紅色藝術”是在某種程度上從區域性或文化性上打了“贛南蘇區”符號烙印的蘇區藝術.以1931年在瑞金的蘇維埃一大召開為標志并確立了贛南的瑞金作為中央蘇區政府所在地和政治文化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藝術人才,如李伯釗、危拱之、錢壯飛等.蘇區藝術文化事業在“瞿秋白同志的領導下,修訂了《工農劇社簡章》《高爾基藝術學校簡章》《蘇維埃劇團組織法》《俱爾部綱要》等,明文規定了各個組織的方針任務,從而使根據地文藝更加趨向組織化、革命化、群眾化”;同時,在贛南蘇區成立了諸多文體團隊,如“工農劇社”“工農美術社”“中央蘇維埃劇團”和“藍衫團”等,并建立了專門培養藝術人才的“中央蘇區藍衫團學校”(1934年3月改名高爾基戲劇學校).蘇區藝術文化在贛南蘇區出現了藝術繁榮的局面,據同志在1933年底所寫《長岡鄉調查》中介紹,江西興國縣長岡鄉“全鄉俱樂部四個,每村一個,每個俱樂部下,有體育、墻報、晚會等很多委員會……每個村的俱樂部都有新戲”,并在調查中提出蘇區“每個鄉蘇維埃都要學習長岡鄉的文化教育工作”.因此,在蘇區時期,黨和贛南蘇區人民把蘇區藝術文化的發展推到一個歷史高潮.在蘇區艱苦樸素的革命生活中,贛南蘇區文藝工作者依據現實革命生活,源源不斷地創作出了大量藝術作品,這也誠如石仲泉先生在贛南考查時所言:“在贛南蘇區,黨和紅軍進行了感天動地的奮斗,創造了彪炳千秋的偉業,書寫了光耀中華的歷史”.《江西文化藝術志》中統計部分蘇區藝術作品有近300余項作品(詳見表1),這些豐富的藝術資源為我們當前的地方高校藝術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載體和改革思維.

2贛南蘇區紅色藝術資源與高校教育融合

追尋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源頭及其發展歷程,高校藝術教育就是一條以“人本”教育為主線,歷經審美啟蒙、審美形成與審美創造的途徑.早在民國時期,蔡元培先生就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提出:“專尚陶養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的“以美育代替宗教”口號并在當時的北大推廣實施,而“美育”一詞也成為此后國民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符號.正如張道一先生在《論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文中所說,“盡管美學家可以潛心研究”美,但純粹的美是難以進行教育的,因此,就其載體來說,“藝術教育是較理想的形式”.因此,從審美角度來看,高校藝術教育能引出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美育”載體的選擇問題,即什么樣的藝術資源是合適作為藝術教育的內容.教育部在2014年年初頒發的《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中特別指出“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建立開放靈活的藝術教育資源共享平臺”;這或許是政府部門對這種現象的一種回應,但卻為贛南蘇區紅色藝術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育改革的定位指明了方向.贛南蘇區紅色藝術作為藝術資源本體和時代文化的產物具有豐富的藝術審美性和典型的時代精神性,與高校藝術教育的有機融合是構建贛南地方高校藝術教育特色和創新模式的新思維.

3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觀念的創新轉變

3.1地方高校在藝術教育的政策導向上過于強調向部屬院校學習,以部屬高校觀念為導向,未能形成

地方院校自身的教育觀念即凸顯它的區域性和因地制宜性從教育的頂層設計來說,政府對教育政策的開展與主導采用的是階梯式下達方式,即國務院、教育部及相關部委、部直屬高校、省屬地方高校、市屬地方高校.教育政策階梯式下達的方式是行政體制的一種體現方式,其本身沒有異議,但在政策整體執行的過程中會形成“走樣”或“變形”,尤其是到偏遠地區教育基層的執行端.教育政策的“走樣”或“變形”就會出現政策“僵尸”或“依葫蘆畫瓢”的現象.同時,我國高校藝術教育政策制定項目組成員主要集中在各部屬重點高校及專業機構,如《藝術課程標準》團隊是由教育部牽頭,中國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南京藝術學院等多家單位專家組成.這種政策制定方式兼顧的是大方向和前沿趨勢,而沒有地方特色,更缺乏因地制宜的對策.這種現行行政體制觀念和教育政策本身構成了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囿于傳統觀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高校藝術教育需要強調“區域性”“因地制宜性”觀念的轉變.這種觀念轉變也貼切政府近年對藝術教育改革的新導向.國務院刊發的國辦發[2015]7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基本原則中指出,地方藝術教育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2015年教育部召開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會議》中袁貴仁部長同樣強調“堅持因地制宜,形成本地、本校學生美育活動的特色和傳統”觀念.

3.2地方高校在藝術教育資源的選擇上過分強調高大尚,忽視了本土藝術資源的挖掘和培育

在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中,一般都依據教育部在2006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規定高校公共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共八門:《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交響音樂賞析》《中國音樂簡史》《當代影視評論》等八門任選課來進行輪換選擇.但隨著市場經濟和信息社會的到來,區域優勢分化日益嚴重,地方高校的藝術教育遠遠滿足不了當代學生需求的增長,尤其是互聯網加速了這種分化差距.以《美術鑒賞》為例,發達城市的高校藝術教育集中著優秀的師資和藝術藏品;同時,城市中盛行的藝術市場、藝術畫廊和畫展也為該區域高校藝術教育提供平臺和機會.地方高校尤其是落后的地方高校,在藝術教育中應該轉變攀比的觀念,切實貫徹[2014]1號《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從地方自身的藝術資源中尋找特色和創新.在某種程度上,重視挖掘地方藝術教育資源的特色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一種方法和途徑.

4贛南蘇區紅色藝術資源下構筑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創新模式

4.1贛南地方高校藝術教育“2+1”模塊教學方式

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置是當前教學改革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它的教學理念來源于19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所實施的課程選修制變革.這種按照學生興趣和意愿的課程優化任意組合的模塊化教學體系被美國眾多學者看作是一種學習活動包或個別化學習包.因此,針對于贛南地區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及改革趨勢,結合學生素質、技能等綜合培養參數并依托贛南蘇區豐富的紅色藝術教育資源,提出“2+1”地方高校藝術教育的課程培養方式.“2+1”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提出,首先是科學合理地遵守模塊化教學方法,依據高校藝術學科知識的模塊化分解或組合教學,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模塊課程間的聯系,對課程內容、學時安排、模塊次序等要素進行系統考慮;其次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興趣,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將學習重心由掌握學科知識轉向發展個人學習能力;最后,根據2009年教育部的高校藝術綱要和贛南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地域特性設置提出具體方案.贛南地方高校藝術教育“2+1”模塊化教學方式實施重點,一方面在于“2+1”構成的形式即“2”與“1”的關系和量變形成條件.其中“2”在地方高校藝術課程體系中表示的是一個固態常量,即指兩門藝術教育的課程(可選修亦可必修)和必修完成的2個學分(教育部,2009).而“1”是變量,指藝術教育的實踐項目;根據常量2的課程內容來決定變量1的實踐內容與目標.因此,在二者關系上是相生互補關系.另一方面是“2+1”內在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實施過程.其中,“1”是該模塊教學中最為靈活和變化的組成部分.根據贛南部分高校藝術教育對“2+1”模塊化教學方式實施調查中得出結論,“1”的教學內容應該具有通俗性、互動性、深刻性;在教學方法上,與“2”形成互補和反差,凸顯學生為主體,強調實踐能動性,并結合地方資源的優勢,深入地方藝術發源地進行實地感受.因此,“2+1”模塊化教學方式的靈活多變性主要突出在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場所的不固定性,因學生、師資、時間等而變化.以上的教學反饋調查發出了467份樣表,收回421份,有效調查表為368份.通過對調查樣表統計分析并得出相關數據.盡管學生對樣表的填寫帶有一定的主觀情緒,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結果的合理和研究性,但也在客觀上反映出“1”模塊課程的特色和認可度.因此,在贛南蘇區紅色藝術資源下,通過“2+1”模塊形式來構建地方高校藝術教育模式符合教學改革的潮流,并形成了一定的地方特色.

4.2在實踐課程中凸顯贛南蘇區紅色藝術特色教育

贛南地區具有豐富的地方藝術教育資源,其中蘇區紅色藝術是其獨具特色的教育資源之一.在藝術發展角度上,蘇區紅色藝術是時代和文化的產物,具有明顯的社會和歷史性特征,符合藝術精神發展的需要,也是革命歷史不可忽視的重要藝術資源;從價值審美觀看,蘇區紅色藝術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凸顯了革命者偉大的愛國情懷和無畏的人本精神.在“2+1”模塊教學方式中,“1”的內容重點突出在借助地方藝術資源特色形成高校藝術實踐模塊.因此,贛南蘇區紅色藝術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育改革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重要意義.在構建特色贛南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中,“1”作為模塊中實踐項目的變量具有高度的特色性.一方面,在藝術內容選擇上,“1”實踐課程內容要凸顯地方特色、思想感人、情感互動.贛南蘇區紅色藝術資源中具有大量的特色內容,如興國山歌中《十送紅軍》《送郎當紅軍》等,蘇區話劇《八子參軍》《為誰犧牲》《歡送哥哥上前方》等,革命詩歌《月夜行軍》《戰斗的春天》《妻送夫》等,在教學及師資特色方面強調靈活和雙贏.贛南地區高校藝術教育的實踐性課程靈活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方式.對于源發性地方藝術,教師積極組織學生身臨現場進行觀摩學習,如《蘇區紅色漫畫及標語賞析》及《蘇區紅色革命遺址賞析》的課程教學就用了“走出去”到現場感受的教學方式.高校藝術教育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藝術底蘊和深厚的文化功底,但對于“1”的贛南地方特色藝術資源課程教學就更需要教師更為深入地了解地方藝術文化.因此,“1”的師資和師資培育是一個普遍的問題,解決贛南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師資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采取“請進來”,即把贛南蘇區紅色藝術的行家里手采用表演、輔教、座談等方式引入課堂,使課堂氛圍和藝術內容具有原汁原味的形式,進而凸顯特色.在“1”模塊的教學意義上,“2+1”模塊教學重點強調地方藝術文化符號在高校大學生素養的培養和文化的印跡中留下深深的贛南區域特征;同時,贛南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也將助推藝術資源的推廣和流傳.

參考文獻:

[1]江西蘇區教育資料選編(1929-1934)[M].南昌:江西省教育出版社,1960.

[2].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汪木蘭.蘇區文藝是戰斗的號角[J].江西社會科學,1982(3).

[4]江西文化藝術志編選組.江西文化藝術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5]張道一.論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J].中國音樂教育,1995(2).

[6]付強,徐繼存.模塊化教學及其對我國高中課程改革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1(12).

[7]王志強,黃凡.贛南蘇區紅色藝術的價值探析[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4(4).

[8]鄒華.藝術教育的歷史經驗[J].天津社會科學,2007(2).

[9]周芳.對高校藝術教育體系建設問題的思考[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10]王文娟.藝術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理論反思[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6).

作者:王志強 涂丹丹 單位:江西理工大學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