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在攝影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03-03 03:05:27
導語: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在攝影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攝影教學包括認識攝影成像的基本原理、簡易攝影器材的運用、攝影美學、影像鑒賞、解讀與批判學習、攝影創作等教學活動。除了攝影基礎能力與拍攝手法的學習外,在視覺文化當道的現在,重視影像意義的探索解讀以及融合藝術鑒賞進行影像鑒賞,以提升學生對影像的敏感度和鑒賞能力深化攝影創作內涵也是十分重要。本研究探討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融入攝影教學中的必要性,以符合現階段學生需求的攝影教學課程,引導學生運用攝影認真觀察生活,進而進行探索、了解自我。
〔關鍵詞〕視覺;文化;攝影
一、攝影的發展
攝影的發明源于人們對“永久保存影像”的向往和堅持。早期透過針孔成像,人們能將眼前所見景象在暗箱中再現,但影像無法永久保存。之后,配合光學技術及化學材料的改良、嘗試,終于在1839年確立達蓋爾攝影術,該年被視為攝影術發明年。從此,攝影開啟視覺文明的新頁,不管是在生活或是藝術領域,都較為深遠,直到現在,攝影已成為當代普遍且重要的藝術創作形式之一。
二、攝影特性
攝影兼具科學與藝術性質,其與繪畫材質不同,可歸為工具機械性、復制性、寫真記錄性這三種。(1)工具機械性攝影一詞的英文翻譯———Photography,是希臘文Pho(光)Grapho(描繪)的結合字,也就是利用光來描繪的意思。任何景物被看見都是因為光的反射,聰明的人類想到利用針孔或透鏡來聚焦對象反射光,并利用感光材料將反映的影像留存下來。當人們發現化學材料———溴化銀與暗箱中的投影產生化學反應,順利地將影像保留下來,這樣光學和化學的結合,促成了攝影的發明。羅蘭巴特表示:就技術而言,攝影正位于兩種完全不同程序的交匯口:一是化學程序,指光在特定物質上的作用;二是物理程序,指影像透過光學裝置形成。攝影比起其他視覺藝術媒介,與科學有更緊密的關聯。攝影不同于繪畫的手工性質,沒有一筆一劃展現個人情感、思想的筆觸傳達畫者的情感與個性,是獨特、有機的線條,但攝影作品若非經過后期處理,其成像是單純相機質地,是一個機械技術圖形,因此,許多攝影師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除機械復制的性質,如在底片上進行刮、畫,在照片上涂抹顏色,試圖減低攝影機械性的冰冷感覺。然而攝影獨特的機械性質也是有其獨特的特色,像是瞬間捕捉、全域清晰等,是手工描繪作品所沒有的特質。當攝影從光學走入數字化,不只是相機的影像載體從底片轉化為感光元件等結構上的不同,其作品形式也由紙質相片,變成數位影像及動態的影像等豐富的樣貌,而且隨著工具和技術改良,其工具性格越來越顯著,在操作上,數位相機更加人性化并且容易上手,能夠立即瀏覽,自由選擇套用不同的場景模式,甚至有自動搜索臉部對焦、美化膚色的美顏相機,攝影越來越簡單、容易,但也更工具化。(2)復制性“攝影師藝術形式中,最適合機械復制的一種,因為連復制照片的印刷術都是攝影的應用。”(陳雪圣,1988)。攝影便于復制的特性,在過去可以透過照片和印刷術流通廣大,其復制的方式很多,透過光學放大成相片,也可以使用影印將影像列印出來,甚至可以透過印刷機器大量復制,以廣告傳單、報紙、書籍的形式淵源流傳,而當今數位攝影更可以透過網絡媒介達到瞬間復制、分享、傳播的境界。若以一項傳播工具而言,攝影的復制性打破了藝術作品的單一性,卻也走出了藝術礙于時間、空間、經濟能力因素,只有少數人能親眼觀賞的局限性。攝影作為一種藝術的創作媒材和技術,其復制性是便于操作“挪用”和“拼貼”手法的,可輕易把不同時空的影像復合成一體,古典和現代可以同時存在,理性和浪漫也可以共存,攝影的復制特性,促成了一個嶄新的、更自由的后現代藝術創作形式。(3)寫真記錄攝影完成主要在按下快門的一個瞬間,與其他描繪工具比較,少了材料感,幾乎所見即所得,對于事物寫實的記錄成為攝影的原始本質,也是被攝物“曾經存在”的證明。在攝影尚未發明前,人們請畫家來描繪肖像,但攝影發明后,相片漸漸取代肖像畫,成為人們更信任的方式,1840年畫家paulDelaroche(1797-1856)第一次看見達蓋爾式照片時說:從現在起繪畫已經死了!攝影卓越的記錄性對繪畫界造成強大沖擊。相對于繪畫和文字敘述,攝影的寫真影像提供給人類珍貴的一手資料。工具性、復制性、寫真記錄性三者是攝影有別于傳統繪畫的特殊性質,但攝影也跟傳統繪畫一樣,作為一種藝術表現的“創作”空間。從畫意攝影、現代攝影、超現實攝影、后現代攝影燈不同流派一路走來,攝影也表現了攝影家的創意,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三、視覺文化藝術教育
隨著科技的發展,影像文化已滲透到日常生活,并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在視覺文化的氛圍之下,后現代藝術教育不在強調技法的熟練或媒體材料的學習,轉而重視生活周圍事物與藝術教育的關聯,以及對各式日常視覺影像的思考與解讀,如何將視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是藝術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之一。視覺文化從字義上來看,應該包括視覺與文化二層面的含義,簡明的說,應該是“文化”顯現在“視覺”形式的層面,可以稱為“視覺方面的文化”,其中概括各種視覺影像與意義,即視覺影像所客觀存在有屬性及其可能衍生的意義。當代的藝術教育主體是學生,教學內容是從環境發掘,課程因與生活環境相連結,兼用不同以往的視覺文化教學策略,開拓更符合學生需要的藝術教學課程,以激發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主體性與自覺,從表面粗淺的認識進入到深入體驗生活狀態,形成高次元的創造力與判斷力。
結繩記事是文字尚未發明前記錄歷史的形式,后來文字取代結繩,開始以書寫的方式記錄下國家大事,皇宮和民間也以魚雁往返的書信方式傳遞訊息,利用文字將事情的細節一一闡述說明。可以說,文字是早期人與人溝通的主要媒介,然而文字是需要經學習才能理解的,而觀看卻是張眼就能完成。小孩先學會辨識,才學會說話,文字的發展需要經過學習而來,但張眼既能識物,眼睛是靈魂的窗戶,透過雙眼接受訊息,雖然聽覺、觸覺也是我們經驗外界的方式,但日益增加的視覺影像更對形塑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有決定性的影響。一張影像所能隱含或傳遞的訊息包括三個層面:(1)攝影現場的故事劇情、事物分類的標簽。就是一般人觀看影像時,在意識層面上,能夠直接看見的內容。影像所攜帶訊息的內容,只有單純的意向表面所代表的意義。(2)視覺元素及其結構對視覺感官單純的刺激,是任何視覺藝術作品所共同具備的內容。(3)影像的符號性意義:是影像可以用最少的視覺刺激,提供最豐富、深刻的視覺訊息部分。第一層提到的是直接看見的內容,單純表面的意義,而隱含意則是第三點影像的符號性意義,是隱藏在影像符號背后的深刻訊息,像是文化上的、社會上的、或是一般認知上的特殊涵義,必須依據影像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意識形態來解讀。因此,解讀影像必須對影像的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才不會忽略影像本身所隱含的意義,而且也要關注影像作品的形式美感,那也是影像作品值得欣賞的地方。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是基于“眼見不一定為真”的基礎上孕育而生的,所以教育者引領學生對影像進行深入探討的時候,需要避免被影像的表層意義盲目牽引,在影像解讀上,必須要對于影像創造者的意圖與影像文本的意義做進一步的了解。影像的意義并非攝影者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的感知,也跟被攝物在所屬社會認知下發散的意義、觀賞者自身背景等有關。正如鄧正清提出:攝影影像的真實意義是由現實世界、攝影者和觀賞者所綜合而成。因此,培養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影像時,能反省自身、檢視自身的意識形態,然后構建自身的主體性、產生自我認同,表現自主性行為,乃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融入攝影教學中的主要目的。而目前由于缺乏引導,學生常忽略視覺影像本身的意識形態,也無從理解為何需對尋常的視覺影像進行質疑,更加不知道如何解讀影像背后的意義,可見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現在的學生而言,的確有實施的必要性,不僅只有學生會忽略影像對自身價值觀的影響,對藝術教育工作者而言,如果對影像訊息沒有批判思考、沒有懷疑的態度來檢視生活所見影像也不可能發展出適當的視覺文化課程。
作者:范玲 單位:上海立達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JohnBerger著
[2]李文吉(譯)《.記實攝影》.ArthurRothstein著
[3]鄧正清《.基礎攝影教學認知—情意歷程之研究》
[4]陳瓊花《.視覺文化的品鑒》.第四屆海峽兩岸美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美術教育協會HUHUACHUNNI護花春泥
- 上一篇:高等教育強國的背景與條件分析
- 下一篇:教育信息化下的中職課改出路
精品范文
9視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