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教育對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時間:2022-01-12 08:25:29

導語:書法藝術教育對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書法藝術教育對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摘要:加強大學生書法藝術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書法教育的現狀,闡述了書法的功能,以及書法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下回歸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大學生;人文素質;書法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書法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

一、書法藝術課程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現狀以及意義

目前我們的高校書法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雖然有些大學開設了書法選修課,但在綜合成績中所占比重甚微,漠視了書法藝術的存在。現在有些大學畢業生、碩士生寫的字像小學生寫的一樣,與書法相關的詩、書、畫、印、美學等更無從無從談起。書法藝術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乃至整個學校教育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與困惑!當前應試教育的現狀嚴重阻礙了書法藝術教育的開展,使得大多學生書寫能力退化。鑒于此,我們有必要積極補上書法藝術教育這一堂課。對貴州某所高校書法選修課的學生做了初步的了解,調查結果如下:

(一)對中國書法的認識

1.一種文人的休閑方式;2.屬于一種才藝;3.傳統文化的一部分;4.短時間難以掌握。

(二)學習書法的目的

1.對于師范類的學生來說多一項技能;2.把字寫的規范和漂亮;3.能夠欣賞多種書體。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大學生還是期望掌握書法的基本書寫技巧并借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同時也應該能夠說明在高校提倡開設書法選修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三)如何認識書法課程學習的意義

大部分人認為中國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結構、用筆和章法的美觀。其實這只是淺顯的認識,大學生作為時代的精英,不應該只是掌握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還應當具備一定人文素養,書法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既是一門藝術,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書法的訓練實際上就是對人文素養的修煉。在大學開設書法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挖掘隱藏在書法背后的人文精神,在提升書寫水平的過程中感悟人生生、陶情情操。書法是實用的,也是藝術的,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大學書法教育并不是教大家都成為書法家。學習書法有諸多益處,首先練習書法可以磨練毅志、調節身心,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帶來愉悅和快感!書法的更多潛在作用等待著我們進一步去挖掘。此外它所蘊涵的文化內涵和藝術上的感染力,對于當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書法藝術教育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的培養起始于人性的自覺,注重人的心靈自悟、著眼于情感的潛移默化。好的人文素質應當擁有自己的理想,保持良好的道德風尚,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時勇于追求真理,培養自己優雅的風度和文人氣質等。古人云“神用象通,意與境生”———情感表現的形象化,象征性和意境。《易》曰:“陰陽之不測之謂神”。體用陰陽變幻無窮不可窺視則謂神。右軍在《記白云先生書訣》云:“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對陽氣、陰氣之特征提出了明確的闡釋。他把書家的氣質,書作的氣韻與書法自身的藝術規律相聯系,把書法藝術與宇宙人生相聯系,更重視藝術,尤其重視“人”在藝術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書品即人品也就是做人之道。書法藝術本身含納天、地、人的精、氣、神,包括著人文精神和人格旨趣。反映人品、人心、人格、人性。例如:顏真卿是忠臣,他的書法歷來被認為是學習的范本,不僅是因為他的書法端莊大方,更因為他的書法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孟子提出要善于“養氣”。他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一種來自個人的道德修養的“精神”。因此,我們要在大學生當中培養熱愛傳統書法藝術的思想。不僅因為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蘊藏著非常重要的文化藝術因素。大學生素質教育就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當他們深深的參與到書法學習與體會當中,才能真正領悟到書法藝術之美與人格魅力的緊密相關。此外,書法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領悟力”和“創造力”。在高校設置書法教育課程的真正目的是通過以書法藝術教育為核心的人文素質教育。第一,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書法對自身素質培養的重要性。第二,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即能夠感受書法的魅力,從而產生延續下去的可能性。第三,在長期艱苦的訓練中領悟書法藝術的核心,在不斷接近作者本意的過程中可以豐富學生的感受力。第四,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慢慢產生情感,可以“物我兩忘”,達到孫過庭在《書譜》中指出的:“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在長期熏陶下無疑將有力地推動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并且促進知識的記憶與保持。經過書法藝術的訓練,以促使學生認識功能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形成。邱振中先生曾經說:“讓書寫成為習慣,讓習慣成為本能”在長期深入臨帖的基礎上才能深深進入原帖,并不斷與原帖接近,從而學到原帖最本質的精神風貌,即書如其人的境界,在書法藝術的實踐中實現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升華。

三、高校素質教育下書法藝術教育課程回歸的可行性

(一)廣泛的開放性

盡管書法被人認為是國粹,是中國藝術精神的一種,但它卻不易被當代大學生接受。因為教育成本和功利目的的催化,大部分學生面對書法感覺很遙遠,除了它本身不是主要課程外,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練習,有認識上的錯誤。但是書法本身所承擔的文化內涵及其審美功能已經啟示了我們的身體、心理的參與感。因此是一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作為大學生有責任將書法進一步挖掘,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印記的精神財富。因此書法藝術教育課程應當回歸大學校園,作為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基礎課程之一。藝術應當是開放的體系,書法也不例外。書法與其他藝術之間,都應該進入高校主流課程,比如中國美術學院不論是否是書法專業的學生,在每年的新生見面會上由院長給每位新生發放字帖和毛邊紙,讓每位學生都能寫好書法。因此在高校,書法不應該和其他素質拓展課程割裂開來,應當與其他課程相互穿插并充分利用資源。1.應當將書法課程列入必修課之中。2.在教學過程中播放名家書法視頻,視頻應該包括理論講授、臨帖示范、習作點評等,現身說法,引人入勝,力求教學特色鮮明,激發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3.在圖書館、教室、走廊懸掛各類書法作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4.邀請書法名家到學校開講座。5.邀請各個高校的學生參加現場書寫,最優秀的作者在各個校園參加巡展,提升大學生書法展覽帶來的影響力和知名度。6.利用校園網絡在論壇上留出一個版塊專門進行書法交流與互動。

(二)積極的參與性

大學生應當順應時代潮流,讓書法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更多地參與到書法的創作、欣賞中來,實現書法藝術的大眾化、普及化,這才是書法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土壤。書法教育只有在普及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發現精英,只有在精英的基礎上才可能出現劃時代的大師。現場參與感,即學校可以組織大型書法比賽或者講座并進行現場參與,使學生在心理參與的基礎上引起如同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有學生們理解了、產生了心理參與,才有可能去學習,并且這樣的活動應該定期舉辦。隨著高校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參與人數的不斷擴大,我們有理由相信書法事業的明天更加燦爛。高校在開放性和參與性二者之間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高校擁有學術資源,有很多年輕的大學生,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回歸書法藝術教育就不是一件難事,只有這樣書法藝術課程之路才會越來越寬廣,并永久傳承。其次,大學生作為新世紀的人才應該廣泛而深入的參與書法藝術活動。高校作為教育平臺更應該積極提供學習平臺,保障書法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們要打牢書法的基本功,提高書法的書寫水平。在數字時代的今天,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和科學研究的平臺,應當把提高人文素質和普及書法藝術作為一個大前提,便于書法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

作者:白瑞榮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金開誠,王岳川.書法與人的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邱振中.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徐利明.中國書法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中華書局編輯部.孫過庭書譜[M].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