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應用
時間:2022-10-17 03:12:30
導語:藝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功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創立的一個特殊的概念,在我國是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①。實際上,世界各國在國民教育中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國外的高校教育中主要以名著課程、分布選修課程等形式體現,包含于通識教育中。總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培養公民共通能力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其終極目的是豐富與提高人的全面素養,維護國家、社會的穩定和諧。
藝術教育是通過主要藝術門類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傳授,輔之以一定的藝術實踐,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意識、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教育活動②。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就具有鮮明的審美意味。《禮記》中記載:“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的目的在于教化、誘導人向善,讓社會處于平和的狀態中。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進行教育的內容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負責規范人的行為,“樂”負責調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樂之情,都可以通過“樂”來表達,同時也可以在樂聲中化解。思想家荀子在《樂論》中也論述了音樂的審美、教育作用,認為“樂”可以“善民心”“移風俗”,強調藝術的“厚人倫,美教化”功用③。中國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藝術活動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意識形態功能,《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王者未作樂之時,因先王之樂教化百姓,說樂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文人墨客則把琴、棋、書、畫“四藝”作為修身養性之器,在作品中針砭時弊、傳播思想,在詩詞歌賦中抒發政治理想和抱負。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群眾往往通過各種民間藝術形式反映自己的生活境遇和呼聲,揭露批評社會的不公和黑暗,追求光明自由的情懷。可見,藝術在古代便有了政治宣傳、思想滲透和教化民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以來,隨著西方文明的引入、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出現等,具有現代意義的藝術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相應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新文化運動期間,留學國外的知識分子如蕭友梅、趙元任、徐悲鴻、劉海粟等代表性人物創作了一大批主題鮮明、氣質優雅、意境深遠的音樂、繪畫和雕塑等藝術作品,這些作品融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沖破了數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縛,極大地喚醒了一代青年學生的政治意識和民主意識,也極大地推動了以反帝、反封建為宗旨的新文化運動、愛國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民族的危亡、山河的破碎,無數富有正義感和愛國情懷的教育家、藝術家、思想家、文學家和理論工作者,將抗擊侵略、保家衛國、民族氣節的歷史和現實緊密結合起來,以歌曲、文學、電影、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創作了大量既有廣泛群眾基礎又具高度藝術價值的作品,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信心,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開展。這有力證明了藝術在思想政治引領上的強大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收獲頗豐,作家莫言摘得了文學最高殿堂——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越來越多的影片在國際電影節中大放光彩,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精美絕倫的文藝展演等都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文藝的蓬勃發展喚起了國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筑起了國人文化自信的基石。
三、通過藝術教育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藝術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與生俱來的號召力,是培養民族精神血脈的溫床,更是時代賦予的艱巨使命,是打好思想政治課程攻堅戰的利刃。因此,通過藝術教育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一)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大學生的思維極其敏捷,自我意識逐步增強,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日趨多樣化。校園里的各種藝術形式及藝術活動對大學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調查顯示,90.7%的大學生愿意參加社會實踐;79.5%的大學生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諸如講座、讀書會、文藝晚會等校園文化活動。面對種類繁多的社團活動,大學生選擇文體活動類(41%)、公益活動類(29.3%)社團的意愿明顯高于學術科技類(18.1%)和思想理論類(5.5%)社團④。可見,以藝術形式為依托的活動是大學生滿足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徑,因此,通過藝術教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以更有溫度、有觸感的形式助推學生價值觀及人生追求境界的提高。(二)影響學生思想政治水平。根據2016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正確的文化觀念和較高的文化素養對大學生政治觀和道德觀培育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⑤。在對全國35所高校的3360份有效問卷的分析中,86.2%的大學生認為學校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很有必要”或“比較必要”,93.2%的大學生對中國古代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舞蹈、武術等傳統文化表現出程度不同的學習興趣,79.1%的大學生表示愿意參加學校開設的有關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另有79.5%的大學生表示愿意參加學校開展的閱讀中國古代經典、學習民族樂器、練習中國功夫等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活動⑥。這說明了藝術教育類課程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需求度和受歡迎程度很高,對思想政治水平中的文化素養、道德觀、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這5個指標均會產生較大影響,有助于學生在自主選擇的學習中提高思想政治覺悟。(三)有助于構建學生思想成長的健康環境和文化氛圍。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行為意愿易受社會現實、虛擬網絡、社會思潮等因素影響⑦。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正是生理和心理不斷變化的時期,他們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尚未完全成熟,呈現出了很強的可塑性和可變性。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藝術作品運用到校園宣傳欄、校史館、景觀人文雕塑,耳濡目染,日積月累,他們的思想意識里就會融入正確的價值觀并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藝術的浸潤教育性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的有力補充,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四、藝術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關于思政課建設的幾句話非常重要,如“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他還指出思政課不單純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藝術教育想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好育人的作用,就要圍繞這三點原則進行。(一)豐富第一課堂藝術文化課程的內容。第一課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用藝術教育承載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理想的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豐富藝術類選修課的種類、在藝術類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融入藝術文化案例等形式,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學生的到課率。如用文學作品激勵和感染大學生;賞析音樂作品營造積極向上的思想氛圍;通過舞蹈學習來激發大學生拼搏進取的精神;講評雕塑、繪畫作品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鑒賞影視作品來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的感悟力等。當然,枯燥的理論講解和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并不能完全發揮藝術文化課程的浸潤式特性,必須從課堂理念和課堂設計上,更多地考慮和突出學生的需求和個性,形式上做到不拘一格,內容上注重豐富和兼顧,思想上保持必要的政治性和較強的時代性。(二)開拓第二課堂打造藝術校園。第二課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別基地。在各教育階段中,學生獲得的來自第二課堂的影響是最大的。因此,高校應提供較好的條件支持優秀社團的發展,如文學社、書法繪畫愛好者協會、民樂社等,這些社團可以發揮巨大的能量,引領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精神、藝術的文化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高尚人格。并應圍繞重大節日、特殊紀念日開展主題鮮明的藝術教育活動,如“一二•九”文藝匯演、五四青年節合唱比賽等,喚醒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展現當代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通過對藝術校園的打造,讓藝術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學校的一種氛圍,才能從藝術教育入手,走出一條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和思想政治文明建設的發展之路。(三)提升藝術教育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教師是育人的主體,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思想政治輔導員為輔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發揮藝術教育的育人作用不僅需要負責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教學的教師擁有扎實的藝術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依靠其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較完善的人格力量。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教師隊伍需要從學校選拔、師資培訓、學科交流等多方面入手,完善教師隊伍的考評機制,讓教師隊伍在學生的監督和政策制度的激勵中永葆藝術教育者的青春活力,從而為藝術教育發揮育人功能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情感支持。
作者:宋宸儀 單位:華僑大學
- 上一篇:舞蹈藝術教育研究
- 下一篇:法治思維藝術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