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教育與大學生素質研究
時間:2022-11-30 02:48:44
導語:高校藝術教育與大學生素質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藝術教育以其特有的內容、形式和功能,在對大學生素質養成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使得大學生的素質更加全面;其次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有助于形成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再次藝術教育是培養健全心理的重要環節,能夠極大完善個性、凈化心靈、提升人格;最后藝術教育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最佳途徑,能夠釋放自由空間,促進人的多元智能發展。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今天,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藝術教育;素質教育;美育;創新思維
藝術教育是大學生完善人格塑造、實現自身美化的重要手段。藝術教育的使命在于開發人的智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它能使人在健康、活潑、富有生命力的基礎上成長。同時,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教育能夠使學生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善,性情得到陶冶,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對于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美育調節、構建健全的人格心理、形成活躍的創新思維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藝術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
藝術教育的目的和功能首先在于培養人的情感態度,培養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懷著一顆積極的、友善的心靈去對待一切事物。“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美國在其《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提出,藝術是認識人類和人類社會的重要學科,藝術教育(包括舞蹈、音樂、戲劇、視覺藝術四門學科)列入高校教育的核心學科,其標準正式通過立法程序。我國于2002年頒發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至此,學校藝術教育開始步入依法治教的軌道。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成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錢偉長就曾經說過,“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當今時代,藝術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誠如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言:“在影響青年人心靈的手段中藝術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素質教育深入高校的今天,藝術教育在大學生智力的全面開發中發揮特殊功效。“藝術教育涉及到全面素質教育,就某一層面的素質教育而言,藝術教育可能遠不如德、智、體、勞那樣突出、確定、深刻、有力,但就全面素質而言,德、智、體、勞又不及藝術教育那樣廣泛、整和、融通而富有韻致。”從生理學角度來看,智力開發主要指大腦智力功能的開發訓練。富有創造力的人的思維必然包括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并且必然是開闊性的思維。藝術教育中活躍、開闊、機敏的思維能力訓練,可以很好地開發大學生的智力。藝術教育對人的想象力的培養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及的,它能超越時空的限制,將過去與未來、現實與幻想、此岸與彼岸、自我與對象都融為一體。同時,“藝術教育通過藝術課程、藝術欣賞、藝術創造在感受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操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完美的心靈。”
二、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
美育又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一種美育理論的主旨,就是論證和證明如何通過一些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通過學校教育,去開發年輕人的藝術感覺。”美育是運用審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實踐能力的教育形式,通過對人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審美的方式達到人的自我完善。卡巴列夫斯基認為,“美育的根本意義和最終目的在于對人進行思想和道德的教育,而藝術是實現這一目的最有力、最出色的工具,任何東西都不可替代。不會有那么一本教科書能如真正的、偉大的藝術那樣,對人的靈魂、內心和意識產生那么巨大的作用。”可以說,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載體,美育也正是通過藝術教育這個載體不斷提高人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樹立人的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一個受教育者真正接受了藝術教育,他就會獲得感受、鑒賞、理解藝術的能力,伴隨著對藝術的感受與理解,人的情感中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一面就會在精神層面上得到強化,這是藝術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目前,普通高校大多開設藝術類課程,用以強化學生了解藝術、欣賞藝術以及與其相關的文學、歷史、宗教、美術、戲劇等知識,培養他們感受和鑒賞藝術的能力。如很多院校在開設各類藝術選修課的同時,還積極打造大學生藝術團和學生社團,通過音樂藝術素質的提升,塑造學生知、情、意的有效統一,成為學校學生審美教育的直接途徑。同時還積極探索藝術教育的新形式、新途徑和新方法,運用各種生動、具體、可感知的美的形象,來激發和凈化人的感情,以美導真、以美導善,使學生的人格、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成為高雅藝術的傳播者、藝術教育的享受者和校園文化的推動者。如梁啟超所言,“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藝術”。藝術教育的過程本身往往能激發人們的情緒,使人們產生對人生、對自然美的感覺,以這種對美的特殊感覺辨別事物的過程稱之為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時刻左右我們的行為,人們在審美的過程中通常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理想,從而更理性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相融合。藝術教育不僅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其落腳點還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可見,藝術教育從本質上是從審美的角度塑造學生的人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提高生活的情趣,注重生命的價值。以審美態度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珍愛生命、關懷他人、善待自己;以審美態度對待自然和社會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使人的精神世界飛躍到一個更高更美的境界。
三、藝術教育是培養健全心理的重要環節
藝術教育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這是由藝術的特有品質決定的。因為“真”是藝術的生命,“善”是藝術的品格,“美”是藝術的特質。真正的藝術品總是滲透著藝術家對事物、對他人、對人生、對社會的真知灼見,因而,通過對藝術的感受鑒賞可以凈化人的心靈世界。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但尚沒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世界觀的確立、方法論的形成和自身素質的提高都發生在這一階段。藝術教育恰恰是實現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徑,有助于人際交往與經驗交流,通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的連接,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同時培養學生的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和發展。通過藝術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調控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適度的心理壓力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但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恐懼、焦慮、不安、憂郁、冷漠等。如能有效利用藝術對心理壓力的緩解作用,就可以幫助大學生合理調控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弗洛伊德在他的《詩人和白日夢的關系中》曾指出,人在現實中始終處于不滿足與受壓抑狀態,形成一種自我的焦慮,要擺脫這種焦慮,就要尋找替代性或補償性滿足,于是藝術便起到了“幻想與白日夢”的作用。“藝術的本質就是個人幻想的感性顯現,是個人欲望、情感的變相滿足,是自我的被壓抑的各種能量和欲望的升華,是人類的一種自我實現的方式。”美國音樂療法專家的研究表明,音樂的曲調、節奏、旋律不同,對人體可產生興奮、鎮靜和降壓等不同作用;音樂的旋律、節奏和音色可以引發情緒波動,從而對心理狀態產生影響。藝術正是調控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的極佳手段。通過藝術教育還可以使人的不良情緒在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中得到宣泄和升華。多種多樣的藝術欣賞和創造可以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情感體驗,增強對人類生活本質的洞察、感悟、理解,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形成自己健康美好的觀念和道德情操,通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表達和交流,豐富情感,釋放心理壓力,減輕心理疲勞,達到人格的提升和心靈的凈化。
四、藝術教育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最佳途徑
21世紀是創新型人才的世紀。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形成創新性人格,是與高校的培養目標相一致的。藝術的核心理念是創造,它通過各類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溝通和聯系,調動多種感官和感覺,全面培養學生的視覺能力、聽覺能力、動作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認識自我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充分表達情感、表現自我、展示潛能,使學生的智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這種創新能力與一般邏輯思維能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綜合性的,往往在瞬間發生;它是一種詩化的哲思,一種頓悟,帶有鮮明的個性。藝術教育可以開拓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一種以各種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為基礎,具有獨創性的、產生新事物的、高級復雜的思維活動。它的精髓在于是非邏輯思維能力,即新思想、新事物、新假設產生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聯想、直覺、靈感等功能,而藝術教育正是培養和發展這些非邏輯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和主要手段。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發現,科學起源于形象思維,終于邏輯思維;藝術起源于邏輯思維,終于形象思維。科學家從事發明創造,無疑以邏輯思維為主,若缺乏形象思維的熏陶,必然會影響想象力的發揮,藝術中的形象思維無疑給科學家的想象力、洞察力注入了新的生命。藝術教育的根本優勢在于發展人的形象思維,而形象思維則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因為審美的過程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審美過程需要想像和創造,想像和創造是審美思維最基本的品質。形象思維可以突破某些條件的約束,是對思維的解放。這種解放能積極引導學生的參與,以各種形式調動學生的潛力,給他們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使之進行各種創造實踐,最終促進多元智能的發展。實踐證明藝術的創造性勞動造就了輝煌燦爛的藝術世界,更是激發人的創造意識與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藝術教育通過藝術欣賞了解藝術的創造性,是對人創造力意識的啟示與呼喚。藝術教育也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摹寫,認識感悟它們的空間層次與方位,提高對形象特征的想像力和理解力,在想像力的發展中進行創造力的發展與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一再強調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他把兩者比作一個銅板的兩面。事實上,很多有成就的科學家,在文學藝術上也都有很深的造詣,如達芬﹒奇、愛因斯坦、楊振寧、錢學森、李四光等。藝術教育能夠為個體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解讀空間和超脫狹隘功利的意念世界和馳騁個性的自由王國。藝術教育是在提高審美的同時完善個人文化品格的生命教育,是高等學校適應時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和內容。在高校全面推進和深化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藝術教育將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然,我們也不能把藝術教育絕對化、工具化,要避免藝術教育的功利化、狹隘化,應注意把藝術教育和其他專業教育進行相互的交融、滲透、合作,使藝術教育與其他方面的教育形成一種合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張振偉 單位: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吳豪偉.論藝術文化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5,(18):160.
[2]趙曉梅.高校藝術教育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0,(2):136-137.
[3]文嫚.21世紀藝術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1(5):126-127.
[4]李華民.美術教育與人文精神[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6(10):8-9.
[5]張新詞,楊朗,翟居懷.高校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取向[J],河南職技師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0,(6):28-30.
[6]王征.藝術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8(10):236-237.
- 上一篇:淺談成人教育管理
- 下一篇:跨語境下藝術教育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