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內容研究

時間:2022-03-28 05:27:00

導語:音樂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內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內容研究

新世紀的到來,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質教育的內容應是更加廣泛、更加豐富的,教育的對象也不應僅僅停留在學生層面。對全民實施素質教育是提升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整體水平的重要方面,這一點已經達成共識。

君不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的各種形式的教育層出不窮,有針對少年兒童的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班;有面向青年人的諸如心理、生理健康咨詢等;有專為中老年人而設置的老年大學等。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我們可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看到人們學習外語的身影與熱情……凡此種種,無不表明我們的國家已把全民的素質教育納入到民族發展的議事日程上來;全民參與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興趣也越來越濃厚。除了有學校藝術教育課程設置外,還有像社會藝術教育(如青少年宮、群藝館、業余藝術團體、老年大學等機構),個人藝術教育(如社會上以個人名義興辦的各類藝術教育活動)等。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不少新聞媒介中還出現了像廣播、電視、網絡等形式的藝術教育方式,使得藝術教育以越來越多的形式和渠道進一步拓寬,覆蓋范圍也越大,社會成員不分年齡大小,不論何時何地,都能便捷地找到合適的形式,自覺自愿、身心愉悅地成為藝術教育的終身受益者。種種新生事物的不斷涌現,既提升了全民的綜合素質,也對個人、社會產生了積極的、深遠的影響。同時,由于美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并被納入到全面素質教育中來,使得我們的教育成為了一種完全的教育。

實現審美教育其最根本的形式就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以其自由、超越的審美愉悅使人得到陶冶,精神得以升華。假如每個個體,甚至群體都能受到這種審美趣向的感召,則所謂的功名利祿、困惑疑慮、工作生活的不順都會因此而變得淡然。假設這種超脫精神、審美情懷溶入群體道德意識和行為中去,那么它帶來的正面效應將是巨大的,就會像一個巨大的社會過濾系統,排除不良成份,保留并制造出社會所需要的良性循環體系,有助于社會向著穩定、有序而自由的軌跡前行,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藝術教育對社會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藝術教育最直接、最廣泛,也是最易被大眾接受、喜愛的教育形式莫過于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范圍不只是包括專業音樂教育(對從事音樂專業的人員所進行的教育),也包括國民音樂教育(教育的對象是社會大眾),而這兩種教育都是不分年齡,不分階段,不分階層,貫穿始終的。我們知道,音樂教育是美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重在培養人的正確高尚的審美觀念,進而提高人對美的鑒賞能力和美的創造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使人更趨向完美。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的獨特形式來實現美的,因此,它不僅具備了美育的非強制性;非乏味說教性;具體形象、情感性;主動創造性;寓教于樂等特性,又有其獨特的個性特征,這些特點構成了音樂教育的巨大作用力,它作用于人,人反過來作用于社會,使得整個社會水準得以提升。我們不妨就音樂教育對社會所起的積極作用加以探討。

音樂教育具有審美功能任何藝術,都是用來表現人類情感的。早在公元三世紀,荀子的《樂論》就比較全面地論述了音樂與情感的關系:“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揭示了音樂對人的感知覺、性情氣質、意識及審美理想的影響。音樂作為最具情感,最擅長表現人類情感的藝術,以音響的形式,或可創作,或可表演,潛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性情。對于音樂的美育作用,先哲們有許多論述。《論語》中就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于斯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國家篇》中:“節奏與樂調以最強烈的力量深入人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受到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東西,就會贊賞它們,并很快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變得高尚優美。”此外,我們還可以從音樂審美心理的角度,了解音樂對人的積極影響。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主要通過人聲和樂器、演唱、演奏,用特殊的表現手段(旋律、節奏、和聲等)組織起來的音,構成訴諸人的聽覺的音響形象,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即使對作品很難一下子就有較多的理解體驗,仍能從感官上感受音樂帶來的愉悅,這恰恰是獲得美感的基點。如若隨著對音樂進一步理解,感知能力增加,審美直覺提高,審美想象豐富,情感與音樂產生碰撞,將這些心理審美活動聯系起來,使得音樂的審美過程得以完成。人的本能和各種欲望有時會受到制約,不能完全釋放,壓抑過久易生成負面影響,可以嘗試用音樂排解。其結果是把人的動物性和社會性、感性和理性統一起來,完成對人性塑造。現在的音樂可謂百花齊放,形式無限,無論你有任何的情感需求,都可在音樂的或輕歌曼樂,或古典深邃,或低沉舒緩,或跌宕暴烈中得以宣泄,精神獲得平衡,心靈得以升華。音樂藝術教育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思想品德教育必須以情感為基礎,否則會蒼白、乏力。

音樂教育正是德育良好情感基礎的有效手段。它不是強制的、說教的,而是以音樂本身的魅力深入人心底,不知不覺便產生效果。古代思想家荀子《論語》中:“樂者圣人之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的論述,表明他深知以樂感人的教育功能。我們說,培養集體主義思想,懂秩序,守紀律,簡單說教費時費力,效果未必,若以音樂教育為手段,比如在學校以班或年級為單位,在社會上以群眾自發或有組織的召集等形式組織各種歌詠比賽(比如合唱等),大唱健康向上的歌曲,則既拉近了人與人之間密切合作的關系、集體的榮譽感,還會使人懂得如何在群體范圍中守紀律,守秩序,在藝術上也進行了很好的實踐。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尤其是對于當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利用音樂教育的易接受并寓教于樂的性質,用具有教育功能的音樂作品如《黃河大合唱》、《我的祖國》、《走進新時代》等教育他們,使他們了解祖國從受壓迫到走向自強、走向繁榮的歷史過程,喚起他們巨大的愛國熱情。更多地接觸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則有助于了解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音樂藝術教育能夠啟迪智慧音樂藝術教育還有發展智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用。智力的物質基礎是人腦。現代生理學、心理學研究表明,經過音樂教育,能促進左右腦的均衡發展,提高思維能力。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物理學方面的成功,一部分得益于他終身的音樂活動,他說:“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我們以往的學習、工作,只重視于智力。同時傾向于按我們所喜選擇專業,可能終身只有一個專長,對我們的智慧的發揮極為不利,這是智育傾向于知識分化的結果。音樂注重的是整體和完滿性,它可以作為智育的互補手段,使人成為全面的、富有生氣的、宏觀思考并創造的整體人格。音樂藝術教育能夠以美促健音樂教育有調節人的情緒,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

社會越發展,競爭越激烈,人的壓力越大。有時,人會由于巨大的精神壓力出現許多病狀的現象,身體素質下降,稱為“亞健康”狀態。這時,接觸音樂可松弛人的緊張神經、緩解疲勞,如果伴著音樂再從事一些體育活動,則能收到雙倍的奇效。也就是說,音樂可以使人體分泌有益的物質,產生抗疲勞、助消化、降血壓、調節神經系統等作用,所以一種新興的學科——“音樂治療”應運而生,它的科學性、有效性已經得到證實。

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思想是古人對音樂的藝術價值與教育價值的認識,這對于我們今天再談音樂藝術教育對一個現代化的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仍有它極大的現實意義。一些發達國家在重視藝術教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社會所起的積極的、深遠的影響對我們國家重視和發展音樂教育具有很大的啟發。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全民積極地投身到自身素質培養中來,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必將呈現在我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