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時間:2022-08-14 08:25:05

導語: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摘要:在新時代來臨之際,在逐漸興盛的地方音樂文化產業化的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發展需要作出怎樣的調整?如何將高校音樂教學與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相聯系?本文擬先介紹當下各地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背景與現狀,繼而探討地方音樂文化產業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音樂文化產業;音樂與社會實踐

高校作為我國教育與培養音樂人才的搖籃,擔負著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文化發展要求的音樂人才的責任,同時也是音樂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因此,如何在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要求之下,在文化產業洪流發展的背景之下,將高校音樂教育的優勢發揮到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之中。如何將音樂教育與音樂市場對接、如何創新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從而實現音樂教育音樂產業的有機融合。這將是每一位高校音樂教育從業者需要面對與思考的問題。

一、地方音樂文化產業化的背景與現狀

作為文化產業中重要的部分,近年來音樂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在文化領域或是經濟領域中,所占比重與分量都在逐年增加,如此這般音樂產業的發展勢頭引起了各界人士、學者的關注。音樂文化發展趨勢的由來,一方面是中國音樂教育發展本身已完成了階段性的成果,并逐漸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與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漸增加密不可分。不單單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杭州、寧波、蘇州等城市這些年在音樂文化發展上也得到顯著的成果。這些城市積極建立音樂廳、音樂會館、組建交響樂隊,從而發展自身的城市音樂文化。但是就全國范圍而言,目前依然有許多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首先,發展區域失衡。從全國范圍來看,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心依然以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為主。例如北京已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支柱型產業,朝著“創意產業之都”邁進;上海也將文化產業發展列為主要發展目標當中。近些年深圳、長沙、成都、南京、杭州、寧波等城市也開始大力推動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大部分城市仍處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其次,人才儲備不足。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是自2000年之后才逐漸發展而成的新興領域。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雖已產生一批優秀的音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但整體而言仍存在人才儲備不足的情況。從對音樂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音樂文化產業具體發展內容的規劃,再到市場經濟中音樂文化產業的實際操作與運行,均需要優秀的音樂專業學習者的參與。此外,音樂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對音樂專業的學生們也提供了更多新的要求。與之相對應的,作為音樂輸出的主要場所——高校,在音樂教學上也存在著與實際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不相適應的方面。主要體現為:一是音樂系課程普遍公共類科目較多,交叉學科課程較少。二是音樂專業類課程設置仍需改進。一些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如即興伴奏、鋼琴教學法、聲樂教學法、歌曲作法都是從大三以后才開設。從時間安排上看有些滯后,導致學生工作中動手實踐能力差。三是課程考理論而輕實踐。因此,這也為音樂文化產業化趨勢的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高校與音樂相關企業間的溝通與交流仍顯不足。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其實質是“音樂如何作用于社會”,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方向、行業領域。因此,與之相伴的是高校需要更多的與音樂相關企業進行溝通,開創合作項目。將實踐帶入高校,將高校的教學成果活用與實踐之中,繼而達到相互并進增長的最終目標。

二、高校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關聯性

1.高校作為音樂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是大學生音樂文化產業意識學習的“孵化器”。多項研究證明,音樂教育能夠潛移默化地“孵化”出人的創意能力。學生通過音樂教育,在提高視覺認知能力的同時,產生創造認識情感,并根據自己的創意選擇相應的音樂語言、音樂表現手段和方式加以表達,能夠促進自身創造力的發展與提高。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的環境中,音樂教師開發以發展學生創意為本的音樂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加強表達創意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音樂的手段與方法解決普遍性問題,真正達到提高創新能力、發展能力的目標。2.高校音樂教育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起搏器”。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意為核心,以文化為靈魂,以科技為支撐,以知識產權的開發與運用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智慧主導型戰略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后,全國各地紛紛出臺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規劃,以更好地促進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3.改變思維的音樂教育是實現創新國家目標的“助推器”。創新精神是決定所有國家在21世紀成功的最重要因素。21世紀的科技創新將奠基于文化的基礎上,與高感性相結合的創意產業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音樂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創新發展我國音樂文化產業,也可大大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從這個方面說,改變思維的音樂教育是加速實現創新國家目標的“助推器”。這一點不僅僅是在教學課程上改變、同時對高校音樂教學的從業者——每一位音樂教師的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師自身要積極地學習、不斷地更新音樂知識、新的音樂文化思想,從而才能夠帶給學生最新的、具有創新內容的音樂教育。每一個個體、群體在音樂教育問題上都應放棄舊的習慣性思維,轉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進行思考。

三、高校音樂教育與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相互促進

1.創新教學方法。一是匯集教學案例。高校應當匯集國內外通過音樂教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意、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聽覺認知能力與創造力目標的教學案例。這些案例在教學中可以突破以往程式化音樂教學的藩籬,取得音樂教學的新進展。二是鼓勵創新。高校音樂專業教師應注重營造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三是開拓研究領域。要從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角度出發開拓學校音樂教育研究的新領域,突破以往單純從音樂教育學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的局限,提供融藝術學、教育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腦科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為一體的交叉學科教學研究方法。四是注重音樂實踐。學校應積極為學生提供能夠參與實踐的機會,為他們創造能夠實現各自想法的平臺。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以及對實踐的參與意識。2.培訓創意師資。地方高校教師創新精神的形成是從認識到行為的內化過程。培養創意師資要做到:一是采取社會實踐“育”。音樂實踐可以豐富教師的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審美經驗,使教師獲得對音樂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音樂教學素養。教師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經常參與音樂活動,可以激發創意,充分了解音樂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二是參與創新團隊“激”。創新團隊可以聚集有相同興趣的愛好者,通過這種團隊的組成,使得其成員能夠更好地溝通與協作。音樂教師參與這些團隊,不僅可以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思維,而且對于提高音樂分析能力、激發研究興趣都有很大幫助。三是立足本職崗位“煉”。大學可采取“課題式研究、項目式管理、臺賬式督導、績效式評價”方式強化音樂教師的本職管理,促進他們自我負重、加壓創新。教師可主動參與科研課題研究,開發相關教材和教學方法,從而激發潛能,增長才智。四是選送人才外出“學”。選送優秀的音樂教學師資到開展文化創意課程好的高校學習,使其廣泛接觸到更多專業學科知識和音樂前沿學術大師,這對于他們煥發創新意識、積蓄創意才能、創造創意作品、產生經濟效益都有現實的意義。3.開設創意課程。音樂課程的設置要科學合理,才能滿足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需求,實踐中要做到“四措并行”:一是開發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音樂課程資源,設立音樂與營銷、管理方向和創新方向等多學科交叉的選修課。通過音樂選修課的開設,破解創意過程,嘗試解決方案,并驗證其有效性。二是選定一些通過音樂教育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加以培訓,以培養大學生既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又具有創新能力和鮮明的個性。三是舉辦系列專題講座,教育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創造出新穎獨特的音樂類產品。四是組織創意大賽,如舉辦歌曲創作、即興伴奏等比賽。學生在參賽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習興趣,體會專業價值,找到學習動力,還能增強創新意識,有利于打造“創意校園”。4.強化校企合作。企業教育在音樂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學生到企業實習期間,可以了解企業的技術、理念、規范和運行,有利于商務思維的形成。高校在培養專業人才時,要積極探索構建一個政府主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校企互動的和諧而富有新時代特征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新模式,讓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專業文化有效融通,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一是高校要將一些企業納入音樂創新人才培養的定點實習單位,為學生實習實訓建立起更多更好的平臺。音樂專業學生畢業前到企業實習實訓,能將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生產實際結合起來,有利于“接地氣”創造出符合企業及社會的音樂產品。二是高校可以根據地區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持續更新并制定符合當地音樂文化特色的音樂課程、教育方案,以此培養適合當地音樂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四、以高校音樂教育為媒介溝通傳統音樂文化與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聯系

在地方音樂文化產業化的發展背景下,高校不僅僅在音樂教學的課程內容、教學環境、師資力量上進行調整,除此之外為發展地方高校音樂教學的特點、以及弘揚各地區、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還應當以高校為媒介溝通傳統音樂文化與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聯系。例如河南地區,有著悠久的古代音樂歷史,豐富的音樂遺產與多彩的民間音樂。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展傳統音樂文化,我們意識到必須要靠當代先進的技術、方法以及新的理念。高校的音樂教育發展,如何與地方音樂機構的合作、與更高一層藝術院校的合作、與地方音樂企業的合作,這些都是值得去探索與實踐的路徑。高校的音樂教育,一方面是對傳統音樂文化在搶救、保存、傳承上提供音樂技術、理論上的支持,將優秀的傳統音樂請進校園、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進行傳承。另一方面,是學生學習音樂、發展個人音樂個性,以及培養音樂實踐能力的場所。作為溝通傳統與現代、溝通學生與社會的媒介,如何在其中發揮高校最大的作用?筆者認為,首先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要以立足地區傳統文化為根基,積極引領學生學習地方文化傳統、弘揚傳承地區的優秀音樂文化。另一方面,積極與當地音樂文化機構、音樂企業相合作,特別是聯合師生、民間藝人、相關音樂企業、機構,將傳統音樂文化以“音樂節”、“音樂周”、“文化匯演”等形式在音樂文化產業的領域中進行實踐。通過這樣的實踐,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其中,既學習了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加強了音樂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對于傳統音樂文化、以及非遺的傳承人而言,既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到傳統音樂劇種、曲目,又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繼而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提供保障。因此,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要要與地方音樂文化產業化相輔相成、更進一步、更緊密的聯系,從而互相促進、相互更好地發展。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之下,學校要了解社會的需求、了解企業的需求,包括政府機關與事業單位的需求。不可閉門造車,而是切實地考察、觀察音樂文化的實際發展動向,調整高校音樂教學的具體方案措施。而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從業者,每一位音樂教師,也應該保持對音樂發展的密切關注,自身要不斷地汲取、學習,同時轉換到課堂中,將最新的音樂知識、最新的音樂思想帶給學生。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這個行業本身的發展,同時還帶來一種新的思想與理念,那就是如何將音樂與社會有機融合,如何將藝術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連。近些年來,一直呈飽和狀態的音樂就業市場,也將在“新思路”的引領下得到新的拓展。我們應該意識到,從更加寬廣的角度來看待音樂的發展,以及探索音樂藝術在社會、人們的生活中更多實踐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曾遂今:《關于音樂傳播鏈上的音樂文化產業思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年第1期

[2]劉鐵光:《中國音樂文化產業的困境與出路》,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3]席寧:《促進河南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途徑分析》,學習論壇,2015年第7期

[4]姜楠:《回眸•思考•展望——對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再審視》,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5]史艷、張麗:《高校音樂文化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經濟論壇,2011年第3期

作者:潘刻科 單位:平頂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