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建設思考
時間:2022-11-06 10:26:17
導語: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小學音樂教育師資缺口較大,以桂林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桂林六城區及所轄縣有六百多所小學和一千多個教學點,按照每所學校配置兩個專任音樂教師的規劃,需要三千多名專任音樂教師。然而,目前統計的小學專任音樂教師為五百名左右,需要通過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來實現,畢業于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的本科生大多不愿意下到基層小學任教,高職高專培養的人才在農村基層很受歡迎,是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根據調研,從基層小學得到的反饋意見,是他們迫切需要綜合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多能一專的音樂課程教師。從用人單位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反饋建議中,出現人才培養定位與社會需求逐漸不吻合,培養的小學音樂師資從教能力弱、專業技能不凸顯,教學中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落實不到位,教學內容陳舊,導致學生不能學以致用,課程體系缺乏銜接與邏輯性,地方與行業對專業建設的指導不夠深入,師資隊伍培養滯后,缺乏行業實戰經驗,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參與度不強。
二、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建設的思路
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強化專業特色為中心,圍繞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為指導思想,促進專業建設,整合優化專業結構,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突顯專業特點的課程體系,積極探索以培養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能力為核心,培養學生具備會備課、會上課的能力,具有扎實的音樂技能基本功,能書寫規范的三筆字,以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具備從事音樂教育的基本技能,具備較強的組織音樂教學活動的能力,具備較強的班級管理能力,具備觀察、分析、判斷、歸納、綜合等能力,有較強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具備自主學習、自我發展和創新、創造的能力,具備使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的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多層次多元化開放式實踐育人平臺,強化實踐育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建設實訓、實踐基地,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打造一支素質高、專業強的教學團隊,培養高水平的專業負責人和骨干教師隊伍,構建小學音樂教育教師專業能力培養體系,建立校地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從教能力,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三、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建設的探索
(一)構建突顯專業特點、多層次多元化的“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方案。我們針對廣西特別是桂北地區市、縣教育局進行市場調研和人才需求調研,到區內外具有音樂教育專業的高校學習交流,考察其音樂教育專業的建設情況,選擇區內外幾所高職高專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相比,形成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特色。通過到小學、幼兒園、培訓機構實地考察,與行業專家座談,了解行業需求,尋求學校與社會對接的契入點,構建適合相關行業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將協同育人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目標、教師專業能力課程、教師專業能力課程實施、教師專業能力課程評價,架構四位一體相互制約音樂教育專業能力課程體系,使人才培養既適應小學、幼兒園、培訓機構等相關行業教師培養需求,又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教學質量標準。(二)構建小學音樂教師技能實訓手冊及檢測標準,改革教學內容。我們通過編訂小學音樂教師技能實訓手冊及檢測標準,促進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包括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教學設計與實施、技能檢測標準三個模塊。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模塊由兒童歌曲演唱、兒童歌曲彈唱、兒童歌表演、合唱與指揮等構成。教學設計與實施模塊由歌唱為主的綜合課教學設計與實施、欣賞為主的綜合課教學設計與實施、合唱課教學設計與實施等國際三大教學法在教學中的融合構成。我們發揮“教練型”教學名師和專業帶頭人的引領作用,指導教師針對教學改革進行教學大綱修訂工作,完成術科課程統一教案,針對專業特點加快完善教材開發與選擇,融入地方民族民間音樂編制并出版具有特色、實用性強的教材。每門課程教學內容要與小學音樂教師技能實訓手冊及檢測標準緊密對接,通過其檢驗教學內容是否與工作崗位所具備的能力相符,如即興伴奏與彈唱課程必須讓學生掌握兒童歌曲及小學音樂課本歌曲編配與彈唱。把地方民族音樂、戲曲融入教學內容中,能有效地傳承非遺音樂、打造地方特色。(三)構建小學音樂教師專業技能與教學能力“雙管齊下”的人才培養教學方式。小學音樂教師應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與教學能力,通過改革單一、微觀的教學方式,形成縱向與橫向緊密結合,雙管齊下的人才培養教學方式。專業技能需要術科課程(聲樂、鋼琴、電子琴、即興伴奏與彈唱、舞蹈)教師,“縱向”培養學生唱、彈、跳專業技能。教學能力需要小學音樂教學法專任教師“橫向”培養學生具備課堂教學準備工作,包括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熟悉(歌曲彈唱、賞析),對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組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教案撰寫。課堂實際教學能力,包括語言、表情、身態等教學語言的感染力,教學示范(范唱、范奏等),教學組織協調與管理、教學目標達成、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節奏的把控、課堂教學中突發事件的處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愛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高科技軟件提升工作效率的能力等。(四)構建“產教融合、學賽一體”的人才培養典型案例。我們根據“全國教師資格”考試、廣西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廣西師范生教學技能比賽和師范生實習考核、桂林市小學音樂教師專業技能比賽等評價指標為依據,充分發揮各類競賽對課程改革的指引作用,形成以賽促學和以賽促教的教學思維。通過以賽促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通過以賽促教,充分激發教師責任心。從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比賽內容中,檢測學生專業課程掌握的程度是否達標,檢驗教師教學質量的優劣,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可測及可評。以各教學團隊組織具體實施音樂教育學生專業技能比賽及教學技能比賽,如兒童歌曲彈唱比賽、兒童歌表演比賽、兒童舞編排比賽、.童聲合唱比賽、小學音樂課教學技能比賽。通過專項技能比賽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檢驗教學水平與質量。(五)實現“校地合作”機制下的人才培養,形成“教學、基地、實訓、服務”四位一體的師范生音樂教育專業實體。學生只通過學習書本知識、閉門造車,很難在就業崗位上勝任工作,往往出現學不能致用。通過改革課程體系來實現有效的小學音樂教師培養與發展,略顯單薄。應該強調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標本兼治,真正改變教師教學觀,改革教學。我們聯合當地小學、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專業實訓實習基地,為學生實習提供良好實操平臺。教師參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發揮理論基礎扎實與專業技能強的特點,與實習學校共同制定學生實訓方案,夯實學生積累能力和創業就業能力,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對接。聯合地方學校與行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質量評價,充分發揮“校地合作”的作用。(六)師資隊伍建設。我們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培養有較高教學水平與學術造詣的專業負責人,加強專業教師梯隊建設,加強對外交流,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研究和科研技術服務能力。通過強化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鼓勵和支持教師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模擬教學、多媒體教學、網上教學、MOOC等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種與專業相關的學術研究組織、專業培訓班、團體和學術會議,為教師提供交流和學習的機會與平臺。以團隊形式組織教師參加各類信息化教學大賽,使教師能及時了解和汲取本專業研究領域的新發展、新理念和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為提高教學質量,建立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打造一支“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從行業聘請兼職教師擔任相關課程教學,選送專任教師到小學掛職工作或實踐鍛煉,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積極從行業引進實踐經驗豐富、專業技術水平高的人才到學校兼任教學指導,發揮外聘教師和客座教授的作用。(七)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我們積極申報各類培訓項目,拓展在職小學音樂教師培訓。認真完成“國培”“區培”計劃培訓,讓參加培訓教師受益。努力做到學員返回原單位能將培訓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有效地與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工作連接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利用專業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積極擔任桂林市各項音樂賽事的評委工作,擔任桂林市小學音樂教師考核評審工作,擔任桂林市小學藝術示范校測評評審工作,切實做到人才服務地方教育。堅持打造一支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藝術團,積極參加桂林各類文藝演出。如桂林國際山水文化旅游節藝術巡游、“周末大家樂”專場、桂林“三月三”民俗文化節、桂林社區文化活動演出等主題文藝演出。
四、結語
在基層小學音樂教師匱乏,任課教師專業知識和從教能力與崗位脫軌的嚴峻形勢下,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建設應該緊密圍繞服務地方文化發展,與地方共同深入開展協同育人,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考核標準與評價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創新教學模式,努力打造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為打造優質特色專業,更好地服務地方文化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職成[2015]6號.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Z].教職成[2015]10號.
[3]雍敦全,潘昱州.應用型高級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2(5).
[4]黃耀文.對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音樂,2008(3).
作者:盧婷婷 單位: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
- 上一篇:計算機網絡技術對藝術設計教育的作用
- 下一篇:水利水電工程中基礎施工技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