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設計分析

時間:2022-01-03 10:16:59

導語: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設計分析

我國高校藝術院系音樂教育是熱門專業,不僅為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培養了大批音樂師資力量,而且培養了很多從事演奏和演唱的專業音樂演藝人才。為了適應新時期音樂教育教學改革,高校音樂教師在積極研究音樂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僅重視音樂技能培養,而且注重音樂藝術創作的音樂理論課程教學。傳統音樂教育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理論課程枯燥乏味、教學手段落后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音樂專業整體教學質量和創新人才培養。

因此,高校要將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多元化教學,創新音樂教育思路。由斯蒂芬•雷茲教授撰寫的《完全音樂理論教程》一書,是歐美音樂院校影響深遠的音樂理論公共課必修教材,引起我國音樂界的高度關注,對加強我國高校當代藝術院校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設計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首先,該書全面介紹了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如,調性音樂基礎、旋律寫作與分析、等級制、對位類型等,具體闡述了音高領域中的調性、記譜與音階,樂音圖表中的譜表與譜號、音高與音級,音樂空間的音程、臨時符號、音階、等音、音級數與名稱等劃分,特定音階中的大調與小調、大調式音階調號與五度循環圈、小調式音階、小調調號、關系大調與關系小調等類型,節奏與節拍中的節奏與時值標記、節拍、重音、臨時重音符號、非臨時性重音、拍子分組、簡單節拍、復合節拍、拍號、非對稱性節拍、明確節拍、更多的節奏規程和節拍錯位等,音程與旋律中的音程變形、音程轉位、生成所有音程、等音音程、協和音程、不協和音程和旋律等。全方位論述自然音、變化半音規程和調性傳統的其他因素,以及曲式結構,如動機、樂句、樂段與句式等。

其次,該書論述了旋律與和聲的融合、新和弦完善自然音階體系,以及構建大型曲式、半音體系和富于表現力的變音體系,如構建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鳴曲式等大型曲式。該書通過大量主動的對寫作與分析、演唱與聽曲、演奏練習和實際操作等進行強化,再通過精心設計和拓展這些技能,引導大學生從事音樂創作。該書改變了先上基礎樂理后上和聲、復調和曲式的傳統習慣,把基礎樂理、復調和曲式理論等內容有機整合,把不同課程現狀以綜合的思路進行呈現,改變了大學生以前和聲課程學完,只會標記一些縱向上的和弦級數、只會做一些簡單四部和聲寫作的現象。最后,該書認為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需要融入整體性音樂學習實踐過程中,以獨具特色的呈現方式使得教材富有哲理性,并介紹了18世紀與19世紀調性音樂實踐之間的風格差異,以及19世紀和聲非對稱性轉向對稱性。《完全音樂理論教程》一書具有完善的音樂基本理論體系、豐富的音樂編配練習和自成系統的音樂藝術發展史,對日常音樂教學能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音樂教師要設計好課堂教學,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相應的學習氛圍,開展互動課堂,掌握合適的課堂節奏,運用可行的數字技術等教學技巧,如運用好幻燈片、投影儀、多媒體和電視等現代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運用網絡資源創設實踐活動和更新知識體系,實現形象化音樂教學,引入多元化風格音樂和拓展聲樂教學領域;要用心規劃設計音樂教學課堂各個部分,創新多媒體環境,創造設計音樂文化的文學語言意境,用語言文學文化彰顯音樂文化藝術的魂魄,使學生充分享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提升課堂教學能力、音樂教學行為的分析與評價能力以及音樂課堂教學案例的編創能力。

作者:陳思橋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