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音樂教育思考

時間:2022-08-13 10:04:02

導語:高校通識音樂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通識音樂教育思考

摘要: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以及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人文素養、藝術素養以及綜合素質培養中具有顯著的優越性,通識音樂教育作為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的一種新的模式,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優勢也日益突顯,因此,通識音樂教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在新時期、新的社會形勢下也受到了高校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通識;音樂教育;素質教育;人才培養

音樂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情感生活,是人們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相對于其它藝術形式來說,音樂更受人們的青睞和喜愛,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也是如此,同時通識音樂教育課程也特別受歡迎。在這樣的狀況之下,通過高校通識音樂教育的開展和實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顯得尤為必要,也非常重要,在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也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更加符合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人才需求。

一、通識音樂教育簡述

通識音樂教育作為一種非專業的音樂教育形式,是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的一種更新,其可以將音樂所具有的功能與價值通過音樂教學的開展得以充分發揮和展現,在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顯著的優越性,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通識音樂教育的開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和緩解大學生重專業、輕人文,重技術、輕素養等問題,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在新時期的人才培養中發揮出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在21世紀的今天,高校素質教育已經全面實施,通識音樂教育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應該明確其自身定位和教學目標,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新時期高校通識音樂教育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建立健全通識音樂教學課程體系。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音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多樣化的形式存在和不斷發展的,這為音樂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和教育資源,同時新時期高校通識音樂教育要注重多元化課程體系的構建。通識音樂教育主要是在對于學生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審美能力、人文素養的培養,進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通識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對西方色彩的音樂藝術有深入的了解,還要使學生對我國優秀音樂文化有深層次的認知,同時還要能夠讓學生對音樂發展的源流以及當今音樂發展動態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使學生對于不同樂器的音色和不同唱法的差異等也要有一定的感受與體驗,進而促進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因此,構建多元化的通識音樂課程體系尤為必要,既可以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理論的認知,又可以使其獲得良好的音樂體驗,使其在認識音樂、體驗音樂的同時激發其學習音樂的興趣,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二)與時代接軌,創新和豐富教學方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通識音樂教育也要與時俱進的改革和創新,教師在新時期、新的教育形勢下也要積極的轉變和更新音樂教學理念,創新和豐富教學方法。在通識音樂課程教學中,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通識音樂課程教學中可以引入視聽式、討論式、探究式、互動式、分層式等教學方法,并結合教學內容靈活的采取相適應的教學方式,進而在促進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培養的同時也促進通識音樂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然后使其以小組為單位對音樂作品的創作風格、創作主題以及創作技法等展開討論和分析,并將最終討論結果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分享,通過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于課程內容有深層次的理解,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可以更好的感受音樂所具有的藝術魅力,進而促進其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也逐漸迎來了信息化時代,在信息化時展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的手段也日益現代化、信息化,信息化教學作為傳統教學的一種拓展和補充,也已經成為了高校現代化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在通識音樂教學中也要充分的認識到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進而促進通識音樂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在通識音樂課程音樂史教學中,內容理論性強,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互聯網搜集和整理音樂家系列、作品類型系列相關的音樂史知識和資源,并將其制作成PPT,通過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向學生更直觀的展示一系列的音樂史發展進程,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舉辦音樂相關的講座、開展音樂鑒賞會等形式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其審美能力,進而促進學生音樂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升。(三)構建音樂通識實踐教學體系。高校通識音樂教育的開展和實施不但要注重建立和健全音樂通識課程教學體系,同時還要強化音樂通識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音樂通識實踐教學體系應該與課程設置緊密結合,進而提升音樂通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高校可以根據音樂通識課程設置的具體情況在學期內定期組織和開展一定數量和規模的音樂實踐活動,例如校園歌手大賽、校園音樂節、匯報演出等,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音樂實踐的機會,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使其在音樂實踐中強化對于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也使其更好的感受音樂所具有的無限魅力,提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另外,通過實踐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漸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四)加強通識音樂教育網絡平臺建設。現如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應用的日益普及,使得現代社會也步入了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在這樣的時展背景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并以互聯網為依托構建通識音樂教育網絡平臺,進而在促進高校通識音樂教育網絡性提升的同時也提高了高校通識音樂教育互動性,為大學生的音樂學習創造了信息化的環境,極大的拓展了大學生音樂學習的空間。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等網絡媒介的發展,高校可以在了解其使用規律和媒介優勢等基礎上建立微信公眾號、構建微博互動平臺,并定期的豐富多彩的音樂資訊以及優質的音樂相關的資源信息,進而不但使學生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音樂的發展動態,也開拓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五)結合教育特點,科學設置教學目標。音樂具有顯著的美育功能,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構成,對于學生審美能力、形象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也具有獨特的優越性。高校通識音樂教育也正是在充分了解其功能和價值的基礎上而開展、實施的,充分利用了音樂的美育功能和價值,高校通識音樂教育和專業的音樂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在教學目標方面差異較為明顯。高校通識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音樂課程教學使學生切實感受音樂所具有的無限魅力,在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不以音樂理論和技能知識作為課程教學的重點,注重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走進音樂課堂,發揮音樂美育的效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高校要對通識音樂教育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并有效結合教育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進而為高校通識音樂教育的開展和實施指明方向,避免其教學重點向應用型和專業性方向傾斜,促進新時期高校通識音樂教育的健康良好發展。

三、結語

大學生群體是高校通識音樂教育的主要對象,其對于音樂廣泛喜愛,相對于通識課程體系中的其它學科而言,通識音樂課程受歡迎的程度更高。在通識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認識到大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無論是課程內容設置,還是教材編創中都要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審美認知規律,在優化和完善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其成為社會需要的現代化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文君.大學通識教育中的音樂教育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20):56-57.

[2]李鳴.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三維度探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4,(01):108-111.

[3]劉琨.高校音樂通識課多維教學體系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03):187-189.

[4]周婷婷.高校音樂通識課的必要性研究[J].考試周刊,2011,(26):207-208.

作者:翟鵬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