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化時代高校輔修專業教育改革路徑

時間:2022-10-29 10:00:44

導語:數智化時代高校輔修專業教育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智化時代高校輔修專業教育改革路徑

摘要:隨著數智化時代的到來,社會經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輔修專業教育承擔著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為適應時代需求,提出數智化時代輔修專業教育實踐要從教學管理模式、教學空間變革、教學資源與平臺、教學保障支持體系等四個維度實現路徑創新。

關鍵詞:數智時代;輔修專業;教育改革

現代社會數字化對于人才的主旨要求是大數據的處理與應用能力,智能化的主旨要求是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的素質與能力。數智化即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用友軟件董事長王文京認為:企業數智化是指企業運用新一代的數字與智能化技術,改造企業,創新發展,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實現更優的經營效益的過程。四川理工大學肖興政等人指出,人工智能是數字化的最終形態。數字經濟的紅利逐漸呈現,數智化是國家的戰略方向,數智經濟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與之相伴的業務跨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快速的技術迭代等帶來的不確定性,正成為企業面臨的新常態[1]。從國際到國內、從宏觀到微觀數智時代帶來的一系列變革,必然會給人才培養模式帶來深刻變革,高校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則時不我待。

一、數智化時代輔修專業發展的再認識

(一)國家政策持續支持輔修專業發展

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來看,在跨學科人才的培養方面,是由美國高等教育最早推進實施的,鼓勵開設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綜合性質課程。為了適應發展的知識化與智能化的要求,英國接連發表了《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l世紀的教育和訓練》的白皮書。白皮書指出,高等教育要推動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從傳統的注重人文教育向重視現代科技教育理念轉變;二是從專業人才培養向綜合、跨學科的教育模式轉變。輔修教育作為本科教育的一部分,應該發展跨學科、復合型的教育模式,突破本學科的思維定式,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2]。我國高校輔修專業的發展從探索到創新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方針,首次提出了雙學位的概念。隨后教育部先后多次頒發相關規定或意見,從政策、制度層面為輔修專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如1998年《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2012年頒布《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二十五年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從政策層面持續鼓勵高校創新教學組織模式,鼓勵培養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特別是2019年7月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了《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學位〔2019〕20號),其中第十四條規定“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普通高等學校,可向本校符合學位授予標準的全日制本科畢業生授予輔修學士學位”。這標志著我國的輔修學士學位教育在歷經三十余年發展后正式獲得了國家承認。在推動本科教育模式深化改革過程中,高校要想打破學科邊界,打通學科壁壘,培養具有創新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輔修專業教育仍是首選的教育模式。輔修專業教育的發展是教育體制完善的重要方面,是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對復合型數智人才培養需求的必然選擇[3]。

(二)數智時代復合型人才需求新變革

企業的數智化轉型勢在必行。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水平要取決于企業內部各組織單元的績效水平,而每一個組織單元的績效水平又是由其員工個人的業績來支撐,而個人的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員工的能力高低,而每名員工個人能力與人才培養水平息息相關。數智時代企業要實現轉型,將對復合型人才需求更加旺盛且急迫,亦為復合型人才培養路徑帶來新的變革[4]。人才培育周期要適應市場需求周期。數智化時代,人才是支撐企業實現轉型的關鍵要素,橫跨業務和技術領域的人才市場供給的周期如何與企業需求相適應,是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人才培養模式要滿足數智化人才需求。在數字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習慣于“自由探索”的學習方式,他們愿意在嘗試中、摸索中學習新東西。這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培養的能力要與數智時代相匹配。數智時代培養的人可定位于數字化的領導者、數字化應用人才和數字化專業人才三個層面。與之相匹配的數智化能力要包括有數據意識、懂數據處理的數字化思維能力,能夠應用數據輔助自身工作的數據應用能力,懂智能化工具或平臺使用的技術應用能力等。人才培養能力的復合化,為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目標。

(三)輔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差強人意

輔修專業設置的主要目標是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輔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界定問題,是高校不可回避的一個關鍵問題。從質量的基本內涵出發,人才培養質量內涵的界定有四個維度: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是輔修學士學位教育的引領者,輔修學士學位教育必須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符合政府有關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高校是輔修學士學位教育的實施者,高校的輔修學士學位教學質量要與符合其辦學目標、教學要求質量標準;學生是輔修學士學位教育的接受者,輔修學士學位教學活動質量從短期、長期發展兩個維度要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要求,要滿足學生學術興趣,要有助于提升就業能力;用人單位是輔修學士學位教育質量的檢驗者,輔修學士學位教學活動質量與滿足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要求的程度相關聯。輔修教育經過30余年的發展,其人才培養質量又如何呢?輔修專業教育的發展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標準偏差。對標國家本科專業教學質量標準,開設輔修學士學位的專業,在培養規格、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等方面,與同名主修專業仍有較大差距。二是質量偏差。從高校本身來看,輔修專業教育的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標準與同名主修專業標準不一,課程安排相對集中,課容量較大,前導課程基礎不夠,其他實踐教學環節多有缺失,教師激勵機制不健全,輔修專業教學改革動力不足、主動性不強等,導致輔修專業教育質量難如所愿。三是認識偏差。學生對輔修專業的選擇往往基于短期的利益獲取,存在著一定的短視認知。基于輔修專業教學大多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的現實情況,在面對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壓力大等困難時,學生多數以順利通過考試,能拿到應修讀相應學分為目標,對有用的知識不求理解、不愿深究,多停留于表面。用人單位招聘輔修專業高校畢業生時,對其知識、能力的要求于同名主修專業的畢業生是同一標準的,但事實上,輔修專業學生知識體系、知識掌握程度、專業能力很難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5]。

二、數智化時代輔修專業教育實踐的路徑創新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撰文《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的高潮,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18年10月,“新時代高等教育40條”明確提出,“推動課堂教學革命”、“重塑教育教學形態”、“課堂革命”的號召,意味著以“教師、教材、教室、理論”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范式轉型。2019年10月,教育部了《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各高校應著力打造線上、線上線下混合形式的“金課”,杜絕“水課”,開展基于“互聯網+教育”形式,倡導智能教育,推動課堂教學革命[6]。輔修教育制度是深化教育改革,調整專業結構的一種重要舉措,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面對數智化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面對本科人才培養的質量革命,開展輔修教育的各高校,務必根據時代的新要求,制定適合學生特點的,具備可行性的輔修教育教學模式,以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一)教學管理模式創新

輔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教學管理模式創新是起點。關于輔修專業教育,目前的主流模式是主修/輔修專業并行模式,輔修學生在修讀本專業的同時,修讀其他專業作為輔修專業。修滿主修專業及輔修專業規定的學分,即可取得輔修專業畢業資格。這種模式的教學安排多選在課余時間,學生學業壓力大,課程教學標準普遍低于同名主修專業,結果是輔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預期目標難以實現。信息技術進步在帶來社會的變革的同時,帶動著各行業的管理模式的變革。我國《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構建智慧學習支持環境”。信息技術將賦能教學管理模式的變革。輔修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可采取以下兩種模式:一是推行完全學分制模式。完全學分制改革的推進對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要求較高,以完全學分制為基礎,不再傳統地分為主、輔修專業,改革學分制、完善選課制,將主輔修有機地結合起來,打破傳統的“以主修專業為主,輔修專業為輔”的傳統理念,將輔修制度與正常的教學體系有機融合,采用彈性的機制使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這一方面可增強時間效率,正常教學時間內同時完成主輔修專業學習,克服了擠占學生課余時間的困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留有充足時間;另一方面教學質量效果有保障,主輔修學生同一課堂完成專業學習,同一標準進行評價,可促進輔修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7]。二是推行跨校輔修模式。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教學平臺的搭建,可打破學校的邊界,通過合作辦學,整合資源,發揮各自的平臺優勢、師資優勢、課程優勢、實驗教學資源優勢甚至是校園文化優勢,學生輔修專業的選擇面大,并延伸專業成長的空間。

(二)課堂教學空間創新

輔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課堂教學空間創新是環境保障。輔修專業的“課堂革命”,教學空間是載體,為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依托信息技術可賦能傳統“教室”的空間改造,探索靈活、智能的學習支持環境的變革,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新動能。通過打造新型的智能化教學空間,一是可實現時間拓展,虛實結合,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感,如構建立體化的學習場景,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交互體驗;二是實現功能拓展、高互動的教學空間,功能將更豐富、更綜合,如通過多屏交互技術,促進師生、生生之間分享與交流。通過教學空間的創新,在推動新技術與教學方法融合的同時,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支持個體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可增強教學體驗感,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實時評價[8]。

(三)教學平臺與資源創新

輔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教學平臺與教學資源的重組、重構是資源保障。推動構建教學共同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構建“校際教學實踐共同體”,充分利用線上學習資源與平臺,打破校與校之間的壁壘,加強校際合作,共享教育資源,靈活采用跨校、跨學院、跨專業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既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也可以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二是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以網絡學習平臺為基礎,實現“泛在學習”,師生共享知識、情感,打造互教互學的“交互式”師生共同體教學模式。構建專業共建共享聯盟。拓展教學平臺,加強校企合作,組成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內容。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應用,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9]。

(四)教學保障支持體系創新

輔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教學保障支持體系的完善與重構是制度保障。一是特色賦能,即“教什么”的問題。科學設計符合時代特點的輔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是實施輔修專業教育的重要一環,方案要能夠保障主修專業知識體系的完備,也要能夠保證學生有足夠精力進行專業輔修。輔修專業教育有著主體多樣性、教育需求復雜性的特點,重在兩個/多個專業的整體融合,而不是簡單的機械拼接。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構建,著重拓寬專業口徑,實現學科交叉,實現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探索分段式教學模式,形成個性化培養方案,突出專業知識教育與跨學科知識教育進行有效整合。豐富課程資源,增加課程配置的靈活性,重視課程的特色性、實用性及實踐性。二是技術賦能,即“怎么教”的問題。建立主輔修統一的管理平臺,探索有限開放的招生制度,建立多維的教育空間等。考慮跨學科特點,推廣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現場教學法等教學模式,以培養訓練學生基于問題學習的能力為課題研究改革重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鼓勵師生互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增強學生創新能力。三是監控賦能,即“教得怎么樣”的問題。構建多元化輔修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從專業定位、資源的構建、教學管理規范等多層面制定標準、規范流程、構建輔修專業質量監控體系,力爭做到有監督、有反饋,確保教學質量,為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制度保障。如研究完善輔修專業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師資隊伍建設制度、學生管理機制等[7]。

參考文獻:

[1]張立軍.數智化時代企業人才培養新模式[J].人力資源,2020(14):26-31.

[2]關寧.高校外語輔修專業管理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9(12):80-81.

[3]王玉剛.輔修學士學位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及提升路徑[J].高教論壇,2019(12):67-70.

[4]肖興政,冉景亮,龍承春.人工智能對人力資源的影響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8(6):37-51.

[5]白雪晴,田曉紅.本科生學習輔修或雙學位專業的狀況分析:以東北石油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5):33-55.

[6]陳寶生.吹響了“課堂革命”的號角[N].人民日報,2017-09-24(01).

[7]朱科蓉.完全學分制背景下全面實施主輔修制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8(8):13-15.

[8]李曉文,葉偉劍.課堂教學范式轉型的空間之維:論大學教學空間變革[J].江蘇高教,2020(1):88-93.

[9]王云鳳,張躍東.職業院校“課堂革命”的策略與方法[J].中國職技術教育,2020(8):72-75.

作者:王月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