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殘疾人體育領域中探究論文

時間:2022-07-16 10:36:00

導語:心理學在殘疾人體育領域中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學在殘疾人體育領域中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摘要:從心理技能練習、心境狀態、焦慮、心理健康和探究方法等方面對國內外運動心理學殘疾人體育域中的應用探究進行了綜述。

作為2008年奧運會中國體育和殘疾人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體育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殘疾人運動競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參和程度的進一步拓展,還將依靠以體育科技和教育的發展進步為智力支持體系而提供的知識服務。有學者呼吁應運用運動心理學已有的知識來促進殘疾人運動,發展殘疾人運動心理學理論,為殘疾人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取得更加優異的運動成績提供心理知識服務。有探究表明體育有利于殘疾人增強適應力,防止或降低抑郁,增加自信心,減少隱居式生活(lifestyleinhiding),獲得樂趣等。在對我國殘疾人運動員的目前狀況調查中,有90.6%的殘疾人運動員認為體育活動和鍛煉使他們對自己的身體能力知覺有比較大的提高;93.1%的人認為體育活動使他們的心理產生了一定的變化;93.4%的人認為活動后和活動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因此,體育運動不論作為一種業余的鍛煉方式,還是一種專門從事的職業,對殘疾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和促進功能。本探究就國際運動心理學中以殘疾人運動員和特奧運動員為對象的探究成果進行綜述,以期為殘障運動員心理的探究提供導向。

殘疾人體育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可以概括為摘要:個體在生理、肢體等方面有功能障礙,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改善身體機能的體育活動。殘疾人競技體育以挖掘殘疾人體能潛力,表現其非凡體育才華,創造優異成績為國爭光為目的;通過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來實現平等、參和和共享的社會目標。目前,在國內和國際的殘疾人體育比賽中,所包括的殘疾類型為失明、腦癱、截肢及其他肢體殘疾以及失聰。智障人士雖然也屬于殘疾人,但在體育比賽中,有專門為智障人士舉辦的非凡奧林匹克運動會,根據規定,特奧運動員的年齡在8歲以上,智商(IQ)在70以下的,不分男女老幼。因此,本探究也以此為基準,在探究內容上分為殘疾人運動員(athleteswithdisabilities)和特奧(ntellectualdisabilities)運動員兩部分。

1對殘疾人運動員的探究

1.1心理技能練習的探究

為數不多的探究資料表明,心理技能練習對殘疾人運動員來說同樣適用并有幫助。Page等在2001年采用“尋求運動心理學咨詢態度量表”fAttitudeTowardSeekingSportPsychologyConsultationQuestionnaireATSSPCQ)對53名輪椅籃球運動員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一些運動員接受使用運動心理學咨詢來提高運動成績,并熟悉到需要運動心理學的咨詢來幫助減輕壓力。

目前國內尚未形成殘疾人運動員的心理探究和服務體系,非凡是為殘疾人運動員提供心理技能的練習還很欠缺;而國外對殘疾人運動員的心理技能練習已經逐步成熟,并開始形成體系。Hanraha總結了7點對殘疾人運動員心理技能練習的心得,即喚醒控制(包括腹式呼吸和漸進性肌肉放松練習)、目標設置(對沒有閱讀和書寫能力的運動員將目標錄制在磁帶中比書面方式更有效果)、注重力集中練習(強調應著重針對項目特征而不是殘疾類型進行注重力的練習)、身體覺知、表象練習(同樣適用于盲人運動員)、自信心(對健全人運動員的提升自信心的方法如目標設置、表象、思維阻斷(thought-stopping)等同樣適用于殘疾人運動員)、賽前預備(殘疾人運動員而言,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熟悉賽場環境)。

另外,Martin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把有助于提高比賽成績的心理技能練習(psychologicalskilltraining,PST)分為三類,即①基礎技能,包括提升自我覺知、自尊和自我決定;②心理技能和方法,包括應對獨特挑戰(如輪椅運動員對不平坦的路面)、目標設置、表象、自我談話(達到適度喚醒和清楚的自我表象)及設置比賽計劃;③其他,包括傷痛和疾病、有效率的練習和比賽后的情況。可見運動心理學家在目標設置、表象、身體覺知和賽前預備等方面的重要性達到了共識。

在心理技能練習的方法上,殘疾人和健全人運動員雖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但運動心理學家應該對殘疾人運動員所具有的獨特信息進行關注,如心理、社會因素,同殘疾和殘疾體育相聯系的生理因素以及每個個體的獨特性。以往探究已經開始注重到要結合殘疾人運動員的實際需要來開展心理技能練習,并考慮到練習方法,應根據殘疾人運動員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修改,從而提高殘疾人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和運動中體驗到的快樂感。這是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向,但目前探究數量尚少。

1.2心境狀態的探究

情緒探究在殘疾人運動員心理探究中占很大一部分。其中“心境狀態剖面圖”(POMS)是一種探究情緒狀態以及情緒和運動效能之間的良好工具。Henschen,Roswal和Horvatt。讓人選和未入選美國國家輪椅籃球隊的所有隊員填寫了POMS量表,結果表明入選隊員的緊張和憤怒顯著低于未入選的隊員;探究人員還對入選的男子輪椅運動員在重大比賽前后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男運動員在賽中和賽后表現出穩定的情緒狀態,并且在賽后未出現疲憊感增加。Richard。對優秀殘疾人運動員的心境狀態剖面圖進行的探究表明,優秀的殘疾人運動員表現出的心境狀態剖面圖和那些優秀的身體健全的運動員的剖面圖極為相似。Paulsen等對正常大學生和輪椅籃球運動員的POMS比較探究發現,殘疾人運動員在5個維度上好于正常大學生。可見無論殘疾和否,優秀運動員在情緒特征上都擁有共同的表現。

然而,類似的探究也有不一致的結果,如Mastro,Canabal和French的探究發現視力殘疾的男運動員同視力健全的優秀運動員有相似的心境狀態剖面;但視力殘疾的女運動員和健全的女運動員相比除精力感外,其他5個維度如緊張、抑郁、憤怒、疲憊和慌亂則均處于平均水平以下。這可能和女性運動員的生活環境、社會背景等有關。此外性別、運動等級等因素都是影響探究結果的原因,為此要非凡注重探究中的調節變量。

POMS在運動心理學探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時也存在如表面效度偏高的新問題摘要:在一個團體中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并不意味著在另一個團體中也同樣可信和有效。因此在對殘疾人運動員進行量表施測的同時,應先進行猜測來檢驗POMS在該非凡群體中的信效度。

1.3焦慮的探究

焦慮是競技運動中最普遍的一種情緒體驗。它既可以產生積極的功能也可以產生消極功能,不適當的焦慮水平必定會影響運動員的練習和比賽。房蕊對87名中國殘疾人自行車運動員的調查顯示,殘疾人自行車運動員的特質焦慮總體水平和正常人無顯著性差異,參訓時間和特質焦慮存在顯著正相關。作者認為摘要:前者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體育運動。大量探究表明,體育運動具有減輕焦慮的效果。此外,從對各代表隊領隊、教練員的調查問卷和個別訪談中獲知,大部分殘疾人運動員是賽前臨時招募,集中培訓2-6個月左右參賽的。就殘疾人體育運動目前狀況而言,我國絕大多數殘疾人體育運動隊屬于業余體育運動隊。或許正是這種有規律、有組織的業余體育運動有效降低了此次探究被試者的特質焦慮水平;后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即按照沙赫特提出的情緒三因素學說,特質焦慮應受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認知因素的影響。運動員假如不能及時從練習和比賽應激中恢復厭煩情緒或軀體上的精疲力竭,那么這些負面刺激因素不斷重復、積累,就會導致焦慮的升高,從而出現參訓時間越長,特質焦慮越高的現象;另一方面,馬騰斯(Martens)認為,競賽焦慮的產生是源于個體對較高環境要求和他們較低的應對能力間不一致的認知。因此隨著練習比賽時間的增多,殘疾人運動員對客觀環境及自身的熟悉趨于客觀合理,對自己應對外界要求的能力認知評價逐漸降低,乃至面對多次的失敗打擊又重新產生“無用感”,致使參訓時間越長,特質焦慮越高。漆昌柱等用“特質焦慮測驗”(TAI)和“競賽狀態焦慮測驗”(CSAI-2)對73名殘疾運動員施測后發現,殘疾人運動員的特質焦慮具有性別差異,但不存在殘疾類別差異和殘疾類別和性別的交互功能;殘疾人運動員的競賽狀態焦慮不存在殘疾類別差異,也沒有性別差異和殘疾類別和性別的交互功能。但作者沒有說明這些結果的具體原因。另外,Mastro,Frenche,Henschen和Horvatt的報告指出,對視力健全的運動員進行筆試的《狀態一特質焦慮量表》同樣適用于對視力殘疾運動員采用口語測試,結果表明優秀男子視力殘疾運動員和優秀男子視力健全運動員的狀態一特質焦慮水平相近似。但一項類似的探究卻得到了不同結果,即視力殘疾男高爾夫運動員同視力健全的大學生運動員相比有較高的狀態一特質焦慮,需要指出的是,該探究中只有6名盲人運動員被測試,因此其結果的外部效度有待進一步驗證。此外,運動等級也可能是影響該實驗結果的重要因素。

房蕊等的探究表明,殘疾人運動員通過體育鍛煉會降低特質焦慮的水平,參訓時間和特質焦慮存在顯著相關。但特質焦慮是一種人格特質,即一個人無論在何種情境中都預先具有一種以非凡的焦慮方式和焦慮反應程度來看待事物的傾向,從而顯示出多種情境中焦慮反應的一致性。盡管有探究認為消極條件反射的不斷重復導致最終形成焦慮癥,即對威脅性刺激的注重和解釋會使運動員產生狀態焦慮,這種過程的不斷重復,會導致特質焦慮的形成,而特質焦慮作為行為反應的固定模式,又會反過來影響運動員在特定情境下的狀態焦慮。但僅以參訓時間和特質焦慮相關顯著,而認為自行車練習改變殘疾人運動員特質焦慮的假設,可能過于大膽。因此對殘疾人運動員特質焦慮的變化趨向還應該在擴大樣本范圍和引入其他變量如最好成績、運動等級和認知方式等的基礎上重新作出判定。此外,對視力殘疾優秀男子運動員和視力健全優秀男子運動員的狀態一特質焦慮水平的探究,還存在相悖的結論。因此應繼續深入探究,控制運動等級等調節變量,以期得到更有檢驗力的探究結果。

1.4心理健康的探究

普遍而言,殘疾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強烈的自卑感、孤獨感、焦慮和抑郁等。因此,殘疾人不僅需要身體的康復,更需要心理的康復。傅振磊對119名坐式排球運動員的探究表明,坐式排球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高于普通殘疾人;坐式排球運動為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創造了一個契機,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有一項探究選擇6名優秀殘運會選手和57名該項目喜好者,經1年羽毛球培訓和練習后,對前后2次測試的各項指標比較發現,抑郁癥狀由88%降至55.9%,且差異顯著;其他如體重、肺活量、握力等都有顯著改善。金帆等人對遼寧省部分殘疾人運動員的運動競賽焦慮、抱負水平、責任感和應對困境的能力進行的調查表明,通過多年的練習和比賽,狀態焦慮、自信心、責任感和應對困境能力均得到了較好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殘疾人運動員在平時練習和比賽中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了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彌補了殘疾人運動員某些機能和形體上的缺陷。這一探究對增強殘疾人的生活信心和質量具有重要的價值。

自尊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的結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對殘疾人而言,體育運動的最大價值在于通過開發個人潛能來融入社會、促進健康以及通過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來加強自尊。而自尊是殘疾人運動員生活質量的保障。很多探究表明參和體育運動有助于提高殘疾人的自尊。房蕊對殘疾人自行車運動員的自尊調查表明,我國殘疾人自行車運動員的自尊水平總體偏高;性別特征、殘疾類別特征及其交互功能對自尊無顯著性影響。這可能因為運動員在練習和比賽中不斷完善和錘煉自己,在體育中獲得的收獲“補償”了其他方面的缺失,因而整體自尊同普通人并無顯著差異。另外,和殘疾人運動員密切相關的是身體自尊。身體自尊指的是和社會評價密切相關的“個體對自我身體的不同方面的滿足或不滿足感”,它作為整體自尊的一個具體領域,包括兩個等級摘要:一般的身體自我價值感和具體的有關身體各方面的滿足感。李紅認為,身體缺陷會影響殘疾人身體自尊的發展,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殘疾人的身體自尊水平,但運動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大幅度地提高其身體自尊的水平;另外身體自尊同自信心有極為顯著的相關。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個體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個體的健康和疾病中起著重要的功能,同時也是個體良好心理素質的具體表現。運動員作為一個非凡的群體,長期生活在緊張的練習和比賽中,在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經常處于情緒緊張和心理沖突中。此外,運動競賽本身所具有的緊張性、激烈性和應激性等特征,也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保證運動水平的正常發揮。有探究指出,運動員是身心疾病的高發人群。同時,殘疾人有自己所特有的個性心理特征,且由于殘疾的類別、時間和程度不同,他們的心理特征也不同。因此殘疾人運動員的這種非凡性使我們更應該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給予關注。

1.5有關探究方法

殘疾人運動員進行心理測量,同樣面臨測量工具的等值性新問題。移植和借鑒已有的國外量表,需考慮兩個新問題摘要:一是測量工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等值性,二是被試樣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等值性。測量工具和被試樣本的等值性或許是應用相同的量表卻得出不同結果的原因。為此,本探究認為應該更多地進行本土化量具的研發,根據中國殘疾人運動員的實際情況,編制具有較高信效度的心理量表。但由于殘疾人運動員身體條件自身的限制,加之其整體的文化素質不高,因此采用怎樣的測量方法和恰當的語言表述是一個難題。

另外,Sherrill建議加強對殘疾運動心理學的理論探究(theory-basedresearch),以便能更好地利專心理學提高其運動成績。1999年Sherrill再次強調,基于理論探究的缺乏將影響運動心理學在殘疾人體育中應用探究的質量和進展。一些探究者據此應用訪談等的探究得出了很有價值的探究成果。比如Campbell等對10名優秀的輪椅籃球運動員進行了深度訪談(in-depthinterview),并歸納出了10種競賽和賽外的應激源。探究發現輪椅籃球運動員同其他正常運動員(如中長跑等運動員)有相同的應激源,但同時也有其自身特有的應激源(如比賽場館、賓館和洗手間等處的助殘設施不完善等);Eddy等采用訪談法對視力殘疾的運動員進行了心理意象的探究,發現對視力殘疾運動員同樣可以采專心理意象的練習,且視力殘疾運動員可以將這種心理學干預手段擴展到其它感覺模式;Gloria對輪椅田徑運動員進行的為期6個月的探究,通過結構訪談和問卷調查發現殘疾人運動員的主要動機是通過參加比賽來學習或檢驗自己,由此引起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注,從而能喚起社會更好地為殘疾人服務。這提醒運動心理學工作者應該走近并走進殘疾人運動員,從基礎性的探究入手,根據殘疾人運動員自身的需要來對癥下藥,解決實際新問題。

2特奧(intelIectuaIdisability/mentaIretardation)運動員

非凡奧運會等活動的成功舉辦,使越來越多的智障人士參和到了體育活動之中。有探究認為特奧運動員和正常運動員除了在認知能力方面的差異外,其他方面的相似性遠多于差異性。心理學家所面臨的挑戰,是找到適合智障人士的非凡探究方法,以增強其運動表現,改善其心理狀況。由于特奧運動起步較晚,加之智障人士的自身局限和體育運動中的風險性,目前運動心理學對特奧運動員的探究數量很少。同時,受探究方法的限制,多數探究在方法上仍集中于自然描述和實驗室情景下的心理技能練習,在內容上多集中于運用表象練習來減少不正確的動作,改善運動表現及焦慮的探究。

在心理技能練習方面,Gorely等通過評價性個案探究(evaluativecasestudy)方法對備戰澳大利亞國家籃球聯賽的兩支特奧男女隊的運動員進行了心理技能練習。探究對象為男女運動員各7名,年齡從15.8到27.1歲,語言程度為7到13.7歲。練習在2名女教練和3名心理學家的督導下循序漸進地實施,該計劃有6個部分,共持續了3個多月,主要目的是教會運動員3種技巧,即暗示語、呼吸調整和積極思維。對運動員的觀察和訪談表明,其心理技能練習是正確和非常有用的。該探究的方法和實施步驟值得借鑒,非凡是針對特奧運動員的理解能力制訂相應的計劃和易于應用的技巧和方法的步驟。當然,該探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對運動員心理技能學習的評估是由隨隊心理學家和教練員主觀評定的,而沒有一個客觀基線來比較和判定運動員是否通過心理技能的學習真正提高了運動表現。

在運動表象和焦慮方面,Surburg刪的應用反應時一運動時任務(reactiontime-movementtimetask)的實驗,Porrena和Surbug的視一動反應時任務(coincidencetimingtask)實驗均發現表象和練習相結合比單純的練習能更好地改善殘障人士的運動表現。另外,有探究對比賽中特奧籃球運動員同健全運動員的焦慮比較發現,前者水平要高于后者。還有探究對特奧運動員的狀態焦慮進行了測量,發現一些運動員在比賽中狀態焦慮有所升高,但和焦慮未升高的運動員相比成績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orretta等認為探究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該領域探究過少,因而還無法準確斷定特奧運動員的焦慮情況。

3未來的探究方向

(1)殘疾人運動員在情緒狀態、焦慮等方面和健全人運動員都很相似,因此通過殘疾人運動員和健全人運動員之間各種心理指標的對比,找出他們之間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從而為今后殘疾人運動員的運動心理服務提供借鑒和移植的依據。

(2)在對殘疾人運動員進行分析時,性別、殘疾類型和練習年限等調節變量至關重要,它關系到對探究結果的不一致的解釋。同時,加強對這些調節變量的探究,有助于找到優秀殘疾人運動員的心理特征,對今后的探究和服務具有重要啟示。

(3)應重視基礎理論的探究,從訪談等質性探究人手,并結合量化探究,形成具有殘疾人運動員自身特征的運動心理學框架。

(4)開展更多的本土化探究,非凡是編制適合中國殘疾人運動員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方式;另外,由于殘疾人運動群體的自身的特征,如整體文化程度一般、非專業化和生理上的局限等,因此采用怎樣的探究方法也是未來要努力解決的新問題。

(5)由于殘疾人運動員探究的年齡跨度大,且不同的殘疾類型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此應該把各種學科,包括運動心理學的知識納入到科學選材的計劃中,為今后的練習和比賽奠定堅實的基礎。

(6)對特奧運動員的探究范圍還比較窄,如何根據智障人士的特征制定簡單的指導用語,將復雜的技巧分解成易于把握和學習的成分,以及如何使心理探究和練習過程變得有趣和生動等等,都是將來要解決的新問題。

同健全人運動員的探究相比,殘疾人運動員探究的質和量都相形見絀。很多理論和方法的實踐性和可行性還有待深入探究。但這也為運動心理學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探究空間。因此應該發揮運動心理學在體育中的功能,幫助殘疾人運動員在比賽和生活中調節自我。挑戰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