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心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9 09:00:00
導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心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就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及生理因素構成等新問題展開探究,分析了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及表現,并提出了心理障礙的防治辦法。
心理障礙主要表現防治辦法
大學生成長階段是人生的非凡時期,這一時期的最大特征是波動性和迷惘性,他們正逐步進入成年人的社會角色,但對社會、家庭而言,因其經濟不獨立,思想不穩定,世界觀尚未成型,實際仍是“未成年人”。
這個時期心理障礙常表現為偏執、自負、多疑、焦慮、冷漠、狹隘和狂妄等。他們的年齡一般在18~22歲之間,他們的心理活動有其特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發育的階段,對四周事物的熟悉存在著不穩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較強,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斷向上進取;另一方面對精神情緒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比較弱,輕易產生極不穩定的日間雜波。當主觀和客觀發生矛盾,情緒受到挫折時往往悲觀失望,甚至無法解脫,緊錮在復雜的心理矛盾之中,致使心理失常而患病,輕者不承認自己有病,雖說能堅持上課,但是成績十分不理想;重者會做出殘害自己或者危害社會的事情,震動全國的馬加爵殺害四名同學案就是個非凡的例子。我校也有患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中有的休學或者失學,有的甚至長期不愈,不僅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更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精神負擔和經濟壓力。我校有一位男生,無緣無故的焦慮,導致嚴重失眠,到我校門診部求治,卻查不出任何毛病。整日生活在焦慮不安的痛苦之重,這樣的學生假如碰到非凡事情的激發非凡因素的刺激,難免會產生超常規的行為,這些都提醒我們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療,改變以往“見病不見人”的舊生物醫學模式和形而上學觀點。
2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2.1適應能力差
2.1.1難以適應新的生活學習環境,心理落差大
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所面臨的人生第一次考驗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們同樣十年寒窗,他們同樣懷著更高的夢想,想象著通過高考能夠達到人們價值觀念中所說的金榜題名。然而高考下來,無論是基于什么因素,他們未能達到夢想中的“登堂入室”,無奈之下選擇了原本沒有什么非凡級別差異化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習,但這種落差不自覺顯現在他們的心中。落差之二便是新生活的較大改變,大學校園遠比中學校園面積大,樓群林立,是個小社會。我國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學即意味著進入一個生疏的環境過集體生活。在中學除了學習,一切事情都由家長代勞,加上獨生子女驕生慣養,上大學后,一切親力親為,適應能力不強的就會經常被孤獨不安、焦慮所困擾,尤其是習慣了農村生活環境的大學生到喧鬧的城市后,易產生壓抑和自卑感。如一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對滿眼灰色的樓群產生厭惡情緒,大腦反應慢,經常出現忘記返回路線的情況。
另外,大學生活的壓力讓學生覺得自己再不是天之驕子,一枝獨秀。校園是個小社會,不是一塵不染的圣地;獎學金的評定、入黨、提干等等競爭初見端倪,書呆子不受歡迎,個人的風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當作寶貝,很可能從過去的寵兒淪為不起眼的小角色。從個人中心的小圈子到無窮無盡的網絡中這一環,不能很好完成社會化轉換,必然產生挫折感,因此很多人進入大學新奇過去后就甘于平庸,雄心壯志不復存在,所謂“60分萬歲”不是罕見現象。
2.1.2對學業的不適應,對如何合理平衡職業技能學習和綜合素質學習的不適應
中學和大學都要學習,但學習目的和方法不同。中學時,教師不厭其煩地“傳道、授業、解惑”,負責的態度一點也不亞于父母對你的關心。大學則實行學分制,學習完全靠個人,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自學能力強的學生脫穎而出,而有些中學時的姣姣者,由于對大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把握不好,加之強手如林,昔日的優勢風采不復存在,自尊心和好勝心得不到充分滿足,家長和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輕易產生失落感。
我們把職業技術教育融入高等教育體系,就是響應國家倡導,適應人才對高等技術人才市場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一個職業技術和學科分配上的差異,同樣學生也存在著有的學生偏強于文化素質,卻毫無專業技能的底子,有的學生則是在某些職業技術領域里很強,但他們卻存在著明顯的新問題,就是綜合素質的偏低,這些本身的客觀基礎的不平衡,輕易在學習過程中導致心理的失衡,我們有的學生是網絡高手,能獨立編程,甚至是某些知名門戶網站的版主,他們基本上能自給自足地生存,甚至月收入幾千元,他們在IT領域里的成就讓他們自豪,驕傲,但每每綜合考試下來,幾門不及格,一方面我們在倡導挖掘專才,另一方面我們也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所以說不同的價值評判標準,使得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心理體系中輕易產生混淆和失衡的因素。
2.1.3對經濟狀況的適應
家境富裕的學生優越感強,但他們卻輕易沾染社會上的不良毛病和行為方式摘要:高消費,不知道節約,不體恤人情冷暖,歌五酒六的生存狀態,即便不出現偏差,也會和大多數家境一般的孩子產生隔閡。家境貧困的大學生大都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心理新問題,那就是更多地表現出自卑而敏感。人際交往困難,偶然會對社會態度不良,懷有敵意。這樣輕易導致性格孤僻,出現人格偏差,面對生活沒有信心。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又是個跟社會實際結合得非常密切的教育體系,對社會脈絡的把握,對時代需求的適應,是高等技術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礎。但是,時代進步過程中所伴生的新問題,所出現的不和諧因素,會在第一時間反饋和影響到我們的學生,我們處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結合部,也是輕易遭受負面因素襲擊的易感人群。
2.1.4生活自主性的適應
獨生子女的家長過度保護孩子,以及應試教育導致家長學校的過度保護,導致他們缺乏應對困難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鍛煉。當代的教育制度迫使我們的家長讓我們從小就走著一條“重點”之路,從小要上重點小學、中學、大學。除了學習以外的事家長會一手包辦,導致許多學生心理發育不健全,雖為大學生心智卻還停留在小學水平。當大學生面向社會的時候便有了許多的不適應和不順心,而他們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便有了大學生心理樊籠的存在。
同時,我們高等技術教育所倡導的就是自主性和靈活性,我們在技能培養上強調專業技術課程的設置適合社會需要,我們在人才培育上強調我們的學生將來能多專多能,能快速融入社會,能在社會生活中充當尖刀,能快速適應社會變化所帶來的對我們技術能力的考驗,而這些,對于長期在溫室里倍受呵護的孩子,對于還仰仗家長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讓他丟棄拐杖,讓他從依靠的心理忽然轉變成自立自強的心理,是需要一個陣痛的過程,而在陣痛期,是最輕易產生心理裂變的。
2.2人際關系處理不當
進入大學,人際交往面拓寬了,復雜的人際關系往往使學生不知所措。中學里的人際關系要簡單些,一心只讀“圣賢書”,而大學的交往是廣泛的,有同學、同鄉、師生、異性、社會活動團體等。同居一室的有來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鄉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們之間的磨合是個新新問題。一些學生個性強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合群,孤獨寂寞,甚至想逃避現實。激烈競爭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擅長單打獨干,易于自我封閉,不善和人交流,在懼怕失敗的心理下,不敢和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競爭力的喪失。
2.3難以排除的情感危機
情感新問題是大學生這個年齡層不可避免的新問題,談戀愛也成了這個年齡階段一個不可避諱的話題。我們的孩子有享受美好的渴望,但他們尚不具備承受痛苦的能力,在這個復雜的新問題前面他們很難成為強者。
生理心理的變化。高校階段是大學生由普通教育轉向社會就業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男女同學的發育基本上是成人水平,個個體格健壯,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氣息。但是,生理變異是心理變異的物質基礎。隨著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大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往往具有封閉性,表現為內隱、曲折、不易形諸顏色,并帶有較多的社會性、政治性,對繼續深造或者就業存在著焦慮、對社會上的某些矛盾還不大了解,情緒輕易波動,反映比較強烈,具有兩極性,一會兒振奮,一會兒又失望。當然,絕大多數同學自我意識在增強,并能作自我調節。但是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普遍受到溺愛,由于他們的非凡地位,很輕易形成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
3心理障礙的主要辦法
(1)設置或分配專門機構,專項管理學生心理新問題,把學校醫療機構、學生管理機構發動起來,主動配合,采取辦法,做好大學生思想工作,采取體系化、科學化、制度化的常設管理機制,切實解決大學生心理新問題。
(2)選拔培養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教育管理隊伍中來,在輔導員隊伍中強化班主任對心理新問題的探究學習和把握解決新問題的方法。甚至可以考慮建立專職的心理輔導員隊伍,建立一個日常的解決心理新問題隊伍,做到及時發現新問題,并能第一時間解決新問題。
(3)調動黨團各級組織的主導帶頭功能,把心理輔導做為黨團組織開展組織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黨團組織的先進性及感召力,同時在進行學生綜合考評,在解決學生入黨入團新問題時,要加入對自身心理新問題處理能力及解決帶動周邊群眾解決心理新問題的測評,使學生具備健康心理,陽光心態。
(4)配備專職醫生負責校際規模的心理事務,該心理醫生要具備對心理疾病的防治能力。不僅要有良好的服務態度、良好的醫術,而且要加強心理學學習,對心理障礙,要會診斷,會分析能疏導,使神經衰弱的發病率降到最低點,精神障礙得以恢復,使大學生能保持健康的心態。另一方面組織班主任、輔導員辦心理衛生教育培訓班,再由班主任、輔導員對年級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咨詢,把大學生的心理障礙控制在萌芽狀態。
- 上一篇:模塊化教材前途光明分析論文
- 下一篇:職業技術教育管理特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