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5:21:00

導語:學校文化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文化建設研究論文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新的課程理念必將對學校文化建設帶來沖擊和影響:一方面課程改革對學校文化建設提出了挑戰,為學校文化重建提供契機,甚至可以說課程改革本身也是學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內容之一;另一方面學校文化是課程改革的載體,課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學校文化的重建,甚至可以說學校文化重建是新課程改革最深層次的改革。所以,學校應從戰略的高度重新思考學校文化建設的問題,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提高辦學的實力和品位。但在學校文化建設問題上存在以下幾個誤區,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孤立、片面靜止地看待學校文化建設,忽略了學校文化建設內容之間的聯系和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陳玉琨教授認為學校的發展一般可以分為“靠校長的觀念、人格和能力管理學校的階段;靠完善的規章制度和機制管理學校的階段;靠學校文化管理學校的階段”三階段。有些人誤將陳玉琨教授的學校發展三階段論認為這就是學校文化建設發展的三階段,將學校文化建設片面地理解為第一階段建設學校文化中的物質文化,第二階段建設學校的行為文化,第三階段建設學校的制度文化,第四階段才來建設學校的精神文化。將學校文化內容孤立、割裂開來,機械地按部就班地進行分階段的建設,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學校文化建設的各個層面都在各自的內部形成了自己的系統,這些不同的子系統又構成了一所學校的文化系統,因此有的人將學校文化建設僅僅著眼于“學校”,認為學校文化建設是封閉的,將學校文化建設與學校外部孤立起來,缺乏將學校文化建設向學校外部資源“借力”的戰略眼光,使學校文化建設狹隘化,脫離了社會、脫離了生活,缺乏活力。

學校文化由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4個層面構成。學校文化建設的4個方面的內容是一個系統,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學校建設的這4個方面的內容不存在誰先誰后的問題,只有不同階段建設的側重點不同。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在進行學校文化建設時要特別注重學校課程文化的建設,而課程文化的建設需要我們引進和利用校外的課程資源,所以學校文化建設當然離不開校外資源的引進。學校文化建設雖然是相對穩定的、持久的,但學校文化建設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和逐步多元化,各種信息和思想涌進學校,使學校文化建設處于不斷的選擇、生成、轉化和更新之中,需要我們用一種動態的、與時俱進的意識來看待和建設學校文化。

二、強調學校文化的創新,忽略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批判和繼承

學校文化總是產生于一種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我們在建設學校文化時必須尊重歷史,根植于歷史傳承和發揚優秀的文化。一所學校,不管歷史長短,一路走過的歷程都是一筆財富。都是一筆不可再生的資源。

在學校建設的實踐中,有的學校領導調到一所新的學校任職,在新學校的文化建設中無視原來學校已有的學校文化,自己另起爐灶,結果使學校原有的一些積極的文化受到削弱,造成了學校文化建設資源的浪費,也使自己的學校文化建設藍圖實施缺乏基礎。反過來有的校長卻只是盲目地繼承,有時也會給學校文化建設帶來阻礙,甚至給學校的發展帶來問題。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學校校長的個人素質在學校的管理中會逐漸成為學校的一種文化,但校長有優點也會有缺點,當他身上的缺點也成為這所學校的文化的時候,這所學校的文化建設在下一任校長接手時,如果不加批判地繼承則將給學校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學校文化的建設和形成需要隨著時代的前進,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學校文化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但我們在強調創新的時候往往忘記了批判地繼承,學校文化的建設和生成往往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階段,它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的短時間內生成和建設好,有時候甚至需要好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才能“初見端倪”。因此“繼往開來”開來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只有繼往,才能開來。但是“繼往”并不是盲目的“繼往”,應該強調批判的“繼往”,只有在批判地“繼往”的基礎上創新才能“開來”,學校文化建設才能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地發展。

新課程背景下,新的課程理念帶來的一些新的要求對學校文化建設提出了挑戰,也為學校文化重建提供契機,可以說學校文化重建是新課程改革最深層次的改革。對于學校文化建設的理念、內容和形式等需要學校管理者有勇氣進行反思和重新審視,對于學校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符合新課程理念的都要進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礎上求新的發展。

三、追求表面形式的、物質的學校文化。忽略了深層的、有內涵的精神層面的學校文化建設

有的校長一講到學校文化建設就會如數家珍般歷數校園如何的凈化、綠化和美化,墻壁如何布置,活動如何新穎等等,學校的校訓、校風、學風是什么什么等等,一大串新穎的、吸引眾人眼球的名詞和口號。誠然,優美的校園環境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硬件環境。但學校的硬件建設不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全部;良好的學校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又是校園文化中表現最活躍、最有教育力量的因素,既是培育師生良好思想和行為的土壤,又是校園文化賴以存在的支柱,但如果僅僅把學校的文化停留在口號和標語階段,無疑是把學校文化建設流于表面化、物質化、口號化,是對學校文化的矮化。忽略了將物質的、表面的文化載體賦予其精神和文化的內涵,忽視了“文化就像是空氣和水,是無形的,卻又是不可估量的”,它不是喊完口號寫完標語學校文化就自動生成的。

學校文化的四個方面內容根據它們的表現形式不同又可以分為外顯層、中間層和核心層三個層次。外顯層主要指物質形態的文化,也就是學校的硬件設施,如果這些硬件設施都賦予其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內涵,就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群體成員的觀念和行為;中間層主要指學校的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學校的歷史及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并傳承的思想觀念、特征、管理制度和規范、教師的教學教育行為、學生的行為規范等;核心層主要指精神文化,表現為學校的人際關系、風氣、師生的審美情趣、道德操守和思維方式等,這三個層次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學校文化的結構體系。

學校文化建設要形成核心文化并使之成為師生的精神源泉,需要深刻的思考和長期的積淀。這種核心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態度、一種習慣,一種有形或無形的凝聚,滲透于一個人的生命,伴隨他的一生。你一走人這所學校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種優良的校園環境,還會從師生的言談舉止感覺到師生身上存在的那種與眾不同的氣息。這種氣息是不做作的,是自然流露出來的,這樣的氣息就是這所學校文化建設的體現,它是無法用口號和標語喊出來的。如果學校文化建設總是在追求表面的、膚淺的物質形態化的學校文化建設,那么看似花團錦簇、熱鬧非凡的背后必定是蒼白的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