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英語閱讀教學改進建議論文

時間:2022-08-14 10:34:00

導語:高職英語閱讀教學改進建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英語閱讀教學改進建議論文

摘要:由高職教育的目的和英語閱讀的特點決定了英語閱讀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目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職學生的英語閱讀主要在能力基礎、技巧基礎、心理基礎等方面存在問題。本文結合實際的實際教學經驗,分別從上面三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進英語閱讀教學過程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學生英語閱讀存在問題改進建議

一、高職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一)由高職教育的目的決定

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是應用型、實用型和職業型人才,這就決定了高職學生畢業后走入社會,不是要從事研究性的工作,而是應當從事應用性的工作,因此,掌握好有助于將來職業發展的“工具”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教育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對學生進行英語聽、說、讀、寫、譯等五方面能力的培訓和提高是高職英語教學的五大目標,也是其基本內容。在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中,閱讀是多數學生將來工作中用得最多的一項,也是以英語為媒介進行交流和獲取信息的最主要形式。從最實用的角度來說,閱讀在高職院校的各種英語考試中,所占比分也是最高的,一般都超過了三分之一。

(二)由英語閱讀的特點決定

英語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工具,是用來交流思想、獲取信息的,而閱讀是通過書面語交流思想、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渠道,這一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加強,各種現代的有用信息在不斷地交流和傳遞,作為世界上最為廣泛使用的語言——英語,成為吸收和傳播世界文明成果,對外開放和發展經濟的重要工具,在這個國際化信息化的時代起著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而閱讀無疑是快速獲取這些信息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英語閱讀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筆者作為一名從事高職英語教學工作的人員,對自身教學的實踐進行反思,從而提出了一些關于高職英語教學的見解。

二、高職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存在的問題

現代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復雜的、主動思維的心理活動,是讀者根據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識和經驗對信息進行篩選、驗證、加工和組合的思維過程,指一種相對獨立的認知行為。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閱讀活動要以一定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這就要求閱讀者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儲備;還需要“進行篩選、驗證、加工和組合的思維過程”,這就要求閱讀者具有相應的進行閱讀活動的技巧;同時,“閱讀是一種復雜的、主動思維的心理活動”,這就要求閱讀者要具備完成閱讀活動的一定的心理特征。簡而言之,也就是閱讀者在進行閱讀活動時應當具備一定的能力基礎、技巧基礎和心理基礎。

而從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來看,高職學生在這三個方面都分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能力基礎方面

閱讀是一種無聲的信息輸入的過程,它是以文字符號為基礎的,這些文字符號又在語法結構的框架之下,組合成為有連貫意義的語言信息,如果要把這些連貫的有意義的語言信息輸入到閱讀者的思維當中,就需要閱讀者調動自己對文字符號和語法結構已有的理解,那么這些已有的知識也就是閱讀者需要具備的閱讀能力。

高職學生在這些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有:

單詞儲備量小。指高職學生所掌握的單詞不能達到高職閱讀訓練的要求。

單詞掌握不夠牢固靈活。指高職學生對單詞的掌握僅限于其基本的意思,并且“只知其意,不知其義”,也就是說,雖然學生能夠說出個別單詞的中文意思,但是不能深刻理解其詞義,不會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運用。例如:“free”這個詞,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說出其中文意思是“自由的、空閑的”,但是如果讓他們造句“明天你有時間嗎?”,多數學生就不會想到“free”這個詞,而會想到“havetime”這樣的表達。此外另外一個方面表現在對單詞意思的掌握僅限于基本意思,稍微延伸一定的單詞用法,他們就不知道應該作何解釋了。例如:“heavy”這個詞,它的本意是“重的”,但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還有一些其他的意思,在句子“Thisfoodistooheavyforme.”中“heavy”的意思是“difficulttodigest(難消化的)”,而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語法概念模糊不清。指高職學生對語法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致使各個語法點之間產生了交叉和負面的相互影響,因而在理解句子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困難。例如,動詞的非謂語形式就是高職學生頭疼的一部分,這些成分放在句子中與句子的真正謂語形似,從而對句子的理解無從下手。

(二)技巧基礎方面

在完全掌握了詞匯和語法之后,是不是閱讀能力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閱讀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理解能力,另外一個是閱讀速度。有了詞匯和語法之后,只能說明具備了閱讀的理解能力,而閱讀的速度需要閱讀技巧的運用。如果同樣一篇文章學生A和學生B都能夠讀懂,但是學生A用了30分鐘而學生B用了120分鐘,那么,我認為學生B的這種閱讀活動是無意義的。

在閱讀技巧方面高職學生存在的問題有:

閱讀的盲目性。指高職學生在進行閱讀活動之前不能明確閱讀的目的,拿到一篇閱讀理解的材料首先就從第一段的第一個詞讀起,不看材料后面所提出的問題,甚至有些時候連材料的題目都不看,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文章讀完了,但是問題一個也回答不上來。

閱讀的片斷性。指高職學生在閱讀英語材料的過程中以單詞為單位進行閱讀,而不是以句子為單位進行閱讀,一個詞一個詞地挨個看,挨個查字典標注意思,這樣下來形成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閱讀習慣,一句話讀下來,每個單詞都理解,但卻不知道整句話表達什么意思,到頭來功夫下了很大,但結果收效甚微。

閱讀的反復性。指高職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倒回去讀已經看過的句子或者部分,總想一遍讀完之后把每個字每個句子的意思都完整地印在腦子里面,生怕遺忘什么,通常就會出現這樣的閱讀順序:第一句,第二句,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這就明顯加重了第一遍閱讀的任務量,并且一次性地加大信息量且不系統,根本不利于記憶。

(三)心理基礎方面

在英語閱讀方面,高職學生當中雖然存在著許多理解上的障礙,但是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學生存在的閱讀障礙,也就是說,這些學生根本就不讀,排斥信息的輸入,那么對文章材料的理解程度與閱讀速度就更無從談起。很顯然,這些學生在心理基礎方面存在著問題,這些問題有:

缺少閱讀興趣。高職學生大多因英語基礎較差,常常存在自卑感,因此對英語學習喪失信心,從閱讀的活動中得不到精神上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也就不會有閱讀的興趣。

缺少閱讀意志。意志是人們自覺調節自身的行為和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英語閱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眼和腦,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問題和困難,需要思考,那么大部分高職學生所欠缺的意志力也阻礙了閱讀過程的進行。

缺少閱讀習慣。高職學生在學習習慣上都比較欠缺,大多數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都沒有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閱讀習慣,對漢語材料的閱讀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英語材料的閱讀,學生們更是加以排斥。

三、高職英語閱讀教學方面應采取的對策

針對上面所提出的高職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分別從三個相同的視角提出一些在教學方面應當采取的對策。

(一)能力培養方面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在1981年提出了“i+1”理論,即語言輸入假說。這個學說認為人們學習語言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其先天條件是要使語言輸入,且必須是可理解的。在Krashen的“i+1”理論中,“i”表示目前學者的語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如果輸入的語言太難,遠遠超過學習者的原有水平“i”,達到了“i+2”時,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喪失學習信心,產生焦慮或自暴自棄的情緒,學習也必將失敗。

根據這種理論以及前面所分析的高職學生在英語閱讀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通常采取分層次進行的辦法,讓學生對單詞、句型、課文的理解一層層深入,這樣就不會產生畏難情緒,導致閱讀過程的失敗。

閱讀前,要對重點詞匯進行讀音和意思的講解,這些重點詞匯應包括超綱詞匯以及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詞匯,這樣首先就為學生進行閱讀掃清了部分詞匯的障礙。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再在課文情境中把詞匯和語言點進行重點講解,這樣使學生把陌生的詞匯和語言點與熟悉的詞匯和語言點結合起來,能夠形成已知知識對未知知識的正遷移,更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在閱讀過程完成之后,結合課后練習題,可以起到對已學知識的鞏固,例如,在《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天津版)》這本教材中,每篇課文后面都設有關于詞匯和文章意思的專項練習題,這些練習題可以幫助學生起到鞏固和提高的作用。

(二)技巧培養方面

筆者認為針對高職學生在閱讀方面出現的技巧問題,教師應該結合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加以指導。任務型教學(Task-BasedLanguageLearning/Tasked-BasedInstruction)是上世紀80年代起外語教學研究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按照著名語言學家HerberA.Clark“Languageisusedfordoingthings.”(語言是用來做事的)的說法,課堂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嘗試如何用恰當的語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即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進行學習。任務型教學模式具有兩大特點:其一,強調采用具體明確的“任務”來幫助語言學習者主動地學習和運用語言,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語言學習動機,從而成為自主的學習者;其二,教師在教學中應能根據自己對語言學習的理解以及學生的語言需要和能力設計教學任務。公務員之家:

根據這種理論,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任務”為切入點,以“任務”為轉折點,以“任務”為總結點。以“任務”為切入點,就要在學生進行閱讀之前,把“任務”留在前面,消除學生閱讀的盲目性,提高閱讀的效率。以“任務”為轉折點,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在每一步、每一層次上都應該有“任務”出現,并且這些“任務”應該是逐步遞進的關系,例如,第一層次上的“任務”可以是找出文中已學過的字、詞組、句型,對這些內容進行復習;第二層次上的“任務”可以是找出文中未學過的字、詞組、句型,對這些內容進行講解;而第三層次上的“任務”可以是找出或總結文章每一段的主旨句,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了解;第四層次上的“任務”可以是教師針對文章中難理解的部分進行提問,讓學生針對文章的個別段落、語句進行深入分析,這樣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五層次上的“任務”可以是讓學生用英語復述文章的大概意思,這樣使學生形成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以“任務”為總結點,也就是要求教師在整篇文章進行完之后,要以“任務”的出現作為對此次教學過程的總結,類似于上面提到的第五層次上的“任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任務總結點,此外還以用其他的“任務”來總結,例如,要求學生根據文章內容用英語談一談自己的讀后感等。總而言之,也就是要以“任務”貫穿在教學任務的始終,讓學生每一次閱讀都有的放矢,這樣學生的閱讀盲目性、閱讀片斷性、閱讀的反復性都有可能消失。

(三)心理培養方面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發展水平,如兒童已經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規則;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所以,維果茨基強調,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應適應“最近發展區”,要走在現有發展水平的前面,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從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相反,如果教學從最開始就走在了“最近發展區”的前面,那么教學過程產生的效果甚微。

針對高職學生在英語閱讀的學習上缺少閱讀興趣、意志、習慣的現狀,教師應當在閱讀材料的挑選、決定精講與略講上下功夫,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漸漸地鍛煉他們的意識,意志一旦成為一個人所固有的特性,那么他也就具備了相應的習慣。

四、結語

總之,閱讀能力可以體現一個英語學習者的綜合能力,而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學習者的努力,更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高職英語教學培養的是應用型、實用型和職業型的人才,他們都是語言的實際運用者,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國內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書面的語言信息在跨國文化交流、商貿往來、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對于高職畢業生的英語水平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培養高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也勢必成為整個高職英語教學的重點。

參考文獻:

[1]侯志紅.高職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研究[J].太原科技,2008.7.

[2]李暉.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學習策略培訓淺議[J].高等理科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