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職業道德價值取向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4 11:22:00

導語:高職教師職業道德價值取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師職業道德價值取向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勞動;社會價值;個人價值

論文摘要:教師的勞動具有兩方面的基本價值。即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在教師勞動價值的實現過程中。面時著多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只有使這些矛盾關系取得平衡。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教師職業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

教師的勞動不僅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能滿足教師個人生存、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因而教師具有兩方面的基本價值.即教師勞動滿足社會需要時的社會價值和滿足勞動者自身需要時的個人價值。

“教師勞動的個人價值作為客體和教師勞動對于教師主體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種狀態.是滿足教師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程度”。最大程度地調動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需要在以下幾個價值層面取得平衡。

一、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仍在搞應試教育。尤其是完全“以考試論英雄”的中小學教育,更是實實在在地開展著應試教育。其實老師們不是不想開展素質教育,而是國家目前的考試制度沒有引導素質教育,而在引導應試教育。這就使教師處于兩難境地。他們在“戴著鐐銬跳舞”。

二、優秀和平庸之間

近些年來。我國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明顯提高。2002年全國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小學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72.9%,90.4%和97.4%.普通初中教師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占19.7%,小學教師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33.1%.普通高中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占0.8%。

但是,目前我國教師仍然比較辛苦.尤其是中小學教師。20世紀80年代后期有人調查提出.教師的目平均工作時間為9.67小時。從現實來看,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時間要多于9.67小時。他們既缺乏良好的讀書生活環境,也沒有時問讀書,仍然用大學期間獲得的知識去應付課堂學習。以至于一些教師缺乏教學藝術。課堂教學索然無味。另有個別教師素質不那么高,有的只修文憑,不修本領.只重職稱,不重德行;甚至有的教師,智能素質太差,講課中常常出錯。

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掌握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知識與技能。增加課堂教學中的科技含量。但據凋查,目前。幾乎三分之二的教師覺得他們一點也沒預備好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或僅僅略有預備,幾乎三分之二(65%)的教師在電腦進入教室之前從未使用過電腦。

一流的教育.一定要有一流的師資作保證。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大規模普及教育之初,在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之間往往難以求得一種平衡.于是不得不犧牲質量以滿足教師數量方面的需求。這樣.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技能就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證。這時期,即使教育界再強烈要求增加待遇、提高地位。大量不合格教師充斥教學領域的現象也必定使這些要求難以兌現。教師不可能取得與醫生、律師等專門性職業同等的社會地位。正因為教育工作專業化程度不高.才需要我們通過增強教師教育專業自主權的方式去加強這種專業性,而不是像有些教育管理者所做的那樣,千方百計直接干預和控制教師的每一項工作,結果導致專業性的進一步削弱和喪失。

三、理想與現實之間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復雜而繁重的腦力勞動.因為要教育一個人、轉化一個人都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教育過程教師經常要超越上下班的時間界限.對教育工作花費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一個優秀教師的勞動付出和由這種勞動所取得的報酬常常是不相等的。這需要教師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對教育事業有一種執著的追求。對教師工作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才能樂此不疲。矢志不移。許許多多的教師也正是這樣做的。

但是。教師也是一個現實社會中的自然人,也要重視自己的生活發展,也要在服務于別人的同時而為.自己謀福利。以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表達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而教師的經濟地位歷來就比其他一些職業.像律師、醫生、商人、同級別的行政干部都要低。一些特別落后的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教師收人還要更低一些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的中小學教師的收入更低。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教師紛紛轉行,或從事第二職業.或舉辦各種學習輔導班。賺取一些額外的勞動所得。

更讓教師難以接受的是.時下的職稱評定中.請客送禮之風大行其道.教師們不得不在搞好業務工作的同時.去研究請客送禮的為人處事之道.否則.有的教師盡管業務能力很強.科研水平較高.卻因為所謂的不善于人際交往而屢屢被刷下來。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教師們能搞好教育教學嗎?

四、較高期待和較低待遇之間

國家對教師任職資格有明確規定.這些規定已經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教師的社會角色期望歷來也是比較高的。社會認為,知識分子應是社會的良心,是國家精神家園的守望者.他們不但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學生.而且對整個社會能夠產生持久而深刻的人文關懷.對周邊環境產生高品位的文化輻射。似乎教師在道德上應該是正人君子.知識上應該飽學多識.工作上應該兢兢業業.與人交往應該和藹可親.為人處世應該公正公道。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更應該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我們沒有任何先驗的和經驗的理由來證明知識分子必定比其他人,比如工人、農民、白領甚至小痞子更具有道德上的優先性。倒過來反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教師與普通人一樣也是道德上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個已經成熟的道德完人。期望教師成為道德完人也是對教師道德的一種幻想。教師和普通人一樣只是一個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個具有多種個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體。

另一方面,社會對教師的道德要求.與給予教師的社會地位卻很不相稱同其他吃財政飯的行業相比,教師的投入是最大的,收入卻是比較低的,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大部分中小學教師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參加工作的其他人員.這里還沒有計算教師收入的含金量.而且,教師還要從中抽出一部分購買教學參考資料。即使是高校教師,其經濟收入與他們付出的勞動應獲得的報酬距離也不小。目前北京高校教師的平均月工資為1320.89元.而他們期望的平均月收人為3568.97元。調查顯示,三成教師有跳槽的打算或想法.尤其是青年教師他們打算跳槽的原因.依次為發展機會、收人、住房和職稱這四個主要方面。而45歲以下的教師跳槽時.第一考慮的因素仍然是收入。公務員之家

教育行業與其他行業的待遇差別.主要是與公務員的待遇和與其他壟斷行業相同學歷人員的待遇比較.都能反映出教師的待遇較低。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在“慶祝2003年教師節及紀念《教師法》頒布十周年座談會”上講話中指出,教師待遇的差別.造成了優秀教師向教育戰線外流動.貧困地區教師向富裕地區流動.一般學校的優秀教師向重點學校流動.形成了“馬太效應”。2001年至2003年蘇北一所全國重點中學平均每年流失近20名教師.其中多為青年骨干教師,也有部分年紀較大、資歷較深的特級教師提前退休,南下一些重點中學任教蘇北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專科教高中、中專教初中、小學請l臨代”的現象。連正常的教學要求都不能達到.如何要求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公務員之家

五、良心和利益之間

在目前的教育領域.存在著良心與體制對立問題現行的招生體制、教育評估體制、教育教學管理體制等。都迫使教師昧著良心去做那些明顯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事情“素質教育”、減負“等詞語已成為教師們調侃時的用語。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工作.然而我們所采取的手段卻類似于加工廠里的流水線.用一個統一標準去要求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用統一的模式去塑造他們。在當今的各行各業中.教師的敬業精神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稱贊然而,教師越是工作辛苦。學生負擔就越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寧愿放棄提高自身素質和自己休息的時間.與學生打“消耗戰”、“疲勞戰”在練習上,唯恐漏了一種題型,少了一種解法,即使是同一類型的題目也要練上若干遍.顧不得思考這是不是無效勞動。為了班級的榮譽.違心地不讓一些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參加統考。明明知道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且,近幾年來教師職業道德水平滑坡的趨勢卻越來越明顯,教師打、罰學生的現象接連不斷.教師借各種機會公開向學生家長索要禮品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學校要在假期舉辦學習輔導班。補課現象大有喧賓奪主之勢.且收費相當高。一件事情超過了限度。其積極意義就值得商榷了。教師由于教學工作忙。升學壓力大,對學生的愛心、耐心也在逐漸消失。教師侮辱學生人格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教師的這些社會行為.都是危及其社會地位的潛在因素。若任其發展,必將后患無窮。

六、權利與義務之間

教師除了享有國家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外.還享有參與管理的權利。獨立工作的權利。包括執行國家教學計劃、認真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充分尊重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不得以任何借口隨意侵犯或剝奪學生的學習權利等但由于目前教師的社會地位還不夠高。國家雖然已經出臺了《教師法》等法律法規。但社會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欺負教師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師連起碼的公民權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各色人等.動輒都可以跑到學校里找教師尋釁滋事.再高的工資待遇恐怕也難以吸引人們去做教師這就需要整個社會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全社會共同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提高廣大教師依法應盡的責任意識。

以上種種現象.使教師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之間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錯位.形成了事實上的教師價值與國家對教師價值的期待之間的某些差距和空白。我們不禁要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教師們離“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稱號還有多遠的距離?教師什么時候才能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