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改革詮釋

時間:2022-04-27 04:31:00

導語: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改革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改革詮釋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教學;探討

提要:本文圍繞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實行模塊教學、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探討。會計電算化是會計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深化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培養和提高學生會計電算化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是當前迫切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會計電算化課程的重要性

會計電算化是會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實踐性極強。財政部早在1994年5月的《關于大力發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意見》中就提出:到2010年力爭使80%以上的基層單位基本實現會計電算化。隨著全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會計電算化也得到迅速發展,會計電算化已在各個單位普及,社會需要大量會計電算化方面的人才。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先進的信息技術知識以及熟練掌握財務軟件操作方法,增加職業判斷能力,提升自己專業競爭能力,以滿足本專業崗位的人才需求。

二、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特點

(一)課程內容構成的多元性。會計電算化是一門融通多學科相關理論的課程,包括會計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相關知識。會計學知識以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等內容為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基礎、數據庫知識、網絡技術等內容。學習會計電算化的學生既要掌握會計知識又要掌握計算機知識。因此,會計電算化課程都應該是在相關課程開設完畢后才開設,或且至少是在學完基礎會計和計算機基礎后才開設。

(二)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會計電算化的學習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而且要掌握實際的上機操作即掌握財務軟件的實際操作。學生只有通過長期的上機練習才能掌握財務軟件的實際操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兩者并重,即理論知識占一半的課時,上機操作占一半的課時,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課程內容的連貫性。會計電算化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能熟練掌握會計電算化的基本理論、能夠利用財務軟件完成整套會計業務的賬務處理。而會計業務的賬務處理具有全面性、連續性、系統性的特點,從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到編制會計報表等會計核算的專門方法是一系列連貫的流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學生對財務軟件各個功能模塊的學習,更要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連貫意識、做好各個功能模塊訓練的備份工作,將一系列工作流程統一起來,從而更好地掌握會計電算化的操作技能。

三、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場所限制,教學設備不足。大部分學校會計電算化專業課與其他專業的計算機課程一樣安排在通用的機房。不能保證一人一機固定使用,盡管每次上課學生都自帶軟盤備份,但部分學生的文件經常丟失,無法完成會計電算化的正常訓練。因為會計電算化教學不像其他專業可以每節課完成一個訓練,而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一步數據丟失,下一步就無法繼續進行。影響了教學進度。

(二)教學版財務軟件有待升級。2007年1月1日財務部頒布了38個新的會計準則,會計理論發生了很大的變動,可目前所用的教學版軟件大部分是2006年以前制作的,所用的會計科目和會計編碼是舊版的,學生從未接觸過。軟件版本嚴重滯后,使得實訓能力、實訓效果差異很大,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求,使用這類軟件作為教學軟件,造成學生畢業后很難適應工作單位的需求,已成為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一個嚴重阻礙。

(三)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及會計基礎知識比較薄弱。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學習積極性較差,依賴性較強,社會實踐很少,接受會計專業知識和計算機知識的能力還比較弱。一旦發現問題。大多會停止訓練,抄襲現象嚴重,個別會向老師求助,一個班通常只有1/2能獨立完成練習,加上課時不足等原因導致授課內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實訓的效果。

(四)會計電算化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不夠,教學效果欠佳。會計電算化是多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邊緣性學科,它要求教師既掌握會計知識、管理知識,又要精通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目前,各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師有的原來是學會計專業的,他們會計業務處理較為熟練,但計算機知識水平有限,對數據庫的管理、網絡管理、電算化系統的維護等方面經常力不從心,有的學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對整個電算化系統的管理、維護、數據庫管理、網絡管理較為得心應手,但會計知識不夠全面、系統;剛從學校畢業的老師可能會計理論功底較扎實,計算機知識的運用也熟練,但無會計電算化的實際操作經驗及組織教學的能力,以上原因均嚴重影響會計電算化的教學質量。

四、改進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的途徑

(一)建立專用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根據會計專業學生的人數,設計成標準的網絡教室,保證每人一臺電腦,把教室內的電腦聯網,建立一個模擬企業真實經營環境下的網絡財務機房,適應高層次的網絡化信息處理要求。在配備硬件和應用軟件系統時,要考慮今后的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此過程中,可以與大型的管理軟件公司合作,讓對方給出專業的設計意見。購買正版財務軟件,由其提供先進的實訓教學所用的財務軟件和技術服務與指導,并隨著軟件的不斷開發和升級及時更新;同時,可與其合作開展會計電算化培訓業務。

(二)采用模塊教學,使學生對會計電算化有整體的把握。教師以一個會計期間內發生的實際經濟業務以及會計憑證在各個崗位傳遞程序作為講解對象,把理論內容分類成模塊形式。如:初始設置、總賬系統、固定資產系統、工資系統、報表系統等模塊,分類講解,把每一模塊所對應的實際操作講解清楚,使學生弄通弄懂。

(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會計電算化要做到講練結合,邊講邊練,實現教學內容與實訓內容統一,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操作水平。如,對工資模塊系統的學習,先講解該模塊的操作流程:1、建立工資管理賬套,對工資管理系統進行初始設置,包括工資項目設置、人員類別設置等;2、工資管理系統日常業務處理,包括計算公式設置、工資數據的錄入等;3、工資管理系統月末處理:包括工資分配等。其次,按這一步驟實際操作給學生看,最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一遍,老師在旁邊輔導,把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總結經驗和規律,讓學生熟練完成每一個模塊的實際操作。最后進行綜合實訓,全方位地模擬日后的工作流程、職能崗位等。在進行實訓時,學生可根據手工操作環境下所完成的會計資料,在指定的財務軟件(如用友軟件或金蝶軟件)環境下重新進行計算機模擬操作,完成記賬憑證的輸入、賬簿數據的生成、記賬憑證、總賬、明細賬的查詢方法、財務報表的編制和打印賬簿、報表等全部會計電算化工作。讓學生從計算機環境下的會計模擬實訓中體會會計電算化與手工會計的不同,感受會計電算化的快捷優勢,同時掌握運用通用財務軟件進行會計業務處理方法。

(四)建立一套完善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成績考核方案。目前,學校的絕大部分課程的考核成績是平時成績占30%,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70%,這對有上機實踐操作的會計電算化課程不合適。會計電算化考核的是學生掌握財務軟件處理實際經濟業務的能力,應建立以能力考核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單純以期末理論考試結果為主,考核成績應包括實訓操作和理論考試兩個方面。具體做法是: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40%,實訓操作成績占60%,實訓操作成績又分為平時實訓占30%,期末上機考試占30%。平時實訓包括考勤、紀律、上機作業是否按實訓要求和進度進行、實訓過程操作的正確性等。采取現場打分。期末的理論考試和上機考試要結合社會職業資格認定,即以會計電算化上崗證考試代替本課程的期末考試,實現考試和認證的雙重結合。考試時,由財政局負責考務工作,成績由財政局認可,考試成績合格的學生可得到會計電算化合格證。這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他們以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實習和調查相結合的校外實踐活動。目前,財務軟件在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中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學院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實習和社會調查。實習是通過校企合作或由學生自己聯系會計電算化工作崗位,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下感受財務軟件的使用和會計處理的流程,比較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踐的異同,遇到困難可以向帶自己的企業師傅或指導老師請教。鞏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熟練職業技能;在實習同時,進行社會調查。調查內容由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社會需求安排,學生從具體操作方面展開深入細致的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調查法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了解財務軟件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了解各個單位對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需求狀況。

主要參考文獻:

[1]劉照軍.會計電算化實用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趙曉煜.職業技術學校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淺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

[3]李玲華.《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

[4]張利芬.獨立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6上.

[5]康素萍.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考[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8.

[6]管友橋.高校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企業文化,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