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素養教育有效性研究
時間:2022-08-26 08:53:00
導語:高職學生素養教育有效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本文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職業道德等方面作為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養教育的重點,在實踐過程中創新性地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考核、學生常規管理、實踐性教學、開放式教育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職業基本素養教育和評價,探討教育的有效性,努力使學生具有適應不同工作環境與要求的、內在的、穩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職業基本素養有效性
原高教司張堯學司長在2009年7月7日《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講座》中談到:“要強調兩個系統,一個系統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系統,再一個系統是要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知識的培養系統。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這要求高職院校培養出的人才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素養,要二者兼備。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對學生基本素養的培育。
一、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企業是接納高職學生最多的地方,所以企業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判和就業需求情況對于我們研究和培養學生的職業基本素養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指標。在考察企業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要求方面,本課題將設計的問題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正確積極的工作態度、思想道德水平、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素質、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等10個方面。專業基本技能是高職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獲取工作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這一能力強調專業的適用性和對口性,是屬于第一層次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夠真正地在企業“留得下”。社會適應能力是指高職學生與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際交流、勞動組織能力、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心等,強調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社會的適應性和行為的規范性,它應包括積極的工作態度、思想道德水平、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素質等,社會適應能力是企業考察高職學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標。隨著社會創造并能提供給個人的工作崗位愈來愈多,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工作空間越來越大,工作的遷移性和工種的可變性要求日益凸顯,工作崗位的邊界也在不斷變化,新的就業形勢要求高職畢業生在多樣性、多變性的職業生涯中具有專業發展能力,它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專業發展能力的學生,在進入用人單位后將逐漸表現出優越性,形成高職學生進入職業生涯后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是決定高職學生是否“能發展”的主要指標。
二、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養教育的內容
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將學生的職業基本素養的教育內容可分成三個方面,即職業道德教育、職業態度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1]。職業基本素養是所有高職業學生就業時必須的基本素養,而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普遍的適用性和廣泛的可遷移性。
1.職業道德教育涵蓋了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提出這個問題,在中共歷次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中是第一次。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公民意識教育正在逐步地引起公民的重視。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作為高職學校,所培養的學生是高素質、高技能型的人才,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是提高高職學生素質的基礎要求。
2.職業態度教育具體體現在團隊合作、溝通能力、情緒控制、社交禮儀、企業文化等方面。通過團隊合作教育,讓學生學會建立信任、處理沖突、堅定不移地行動和對彼此負責任;溝通能力和社交禮儀教育是培養學生能優雅得體地與他人有效地進行溝通信息,以達到預期目標;高職學生正處在青春期,情感體驗復雜而豐富,情緒波動較大,經常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情緒困惑。學會認知情緒,可以幫助學生根據環境條件積極主動地調適自己的心理、判斷情緒的影響、做出合適的行為反應;企業的發展需要全體員工具有強烈的向心力,而通過對企業文化的認知,可以讓學生盡快地與企業主體或多數員工形成共同一致、彼此共鳴的內心態度、意志狀況和思想境界,增強企業的活力。
3.職業發展教育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面試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的教育上。學習能力是指“個體所具有的能夠引起行為或思維方面比較持久變化的內在素質,并且,還必須通過一定的學習實踐才能形成和發展。”[2]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到:在未來只有那些使員工全身心投入和不斷學習的組織,才可能在競爭中取勝;創新思維就是培養學生突破常規和傳統,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思路;創新的碩果總是青睞那些敢于冒險、充滿智慧、善于創新的人,如何培育具有上述創業素質人才是當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養教育的途徑和評價方式
培養高素質人才是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之一,通過何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如何評價教育的有效性,我院在實踐過程中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考核、學生常規管理、實踐性教學、開放式教育四個方面對學生的職業基本素養教育進行評價,采用“30%+40%+20%+10%的比例制訂了評價方案,成績作為學生畢業的的主要依據之一。
1.將學生職業基本素養教育和評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是基本保證
①我院將職業基本素養的內容設置了獨立的課程進入課堂,編寫了專用教材《大學生職業基本素養》上下冊(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以講座、學生自我測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職業核心能力培訓認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育和評價。
②在課程標準的制定中,要有素質目標;課程單元教學中,要有情感目標,在課程的考核中體現教育效果。
③“兩課”教育由單純的課堂理論灌輸轉變為職業理想教育,把腳踏實地的努力和集體榮譽感、為國奉獻的愛國主義情感統一起來,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把法制教育與校紀校規、文明守紀相結合,將職業紀律滲透到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張瑞敏曾說過: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2.學生常規管理工作作為職業基本素養評價的主要渠道
我院將學生職業基本素質教育潛移默化到學生常規管理工作中,如“十率”(到課率、繳費率、就寢率等)的執行情況、社團活動的參與度、主題班會的表現力等,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并建立了院校管理特點的評價指標。
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要多給學生開展如演講比賽、辯論賽、ISAS競賽等信息量大、涉及面廣、需要合作完成的競賽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獨力思考的能力和其他各種能力。
如在創新能力教育的主題班會中,針對思維定勢這一常見思維模式,通過《玩具公司方案》的拓展訓練,即5-7人一組,他們的任務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新的玩具創意,可以是任何類型、針對任何年齡階段,唯一的一點要求就是要有新意,然后組長對他們設計的玩具進行一個詳盡的介紹。在每個組做完自己的介紹之后,讓大家評判出最好的組,即以最少的成本做出了最好的創意。還可以借助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量表、美國心理學家尤金·勞斯賽的創造力水平測試、普林斯頓“人才開發公司”創造力測試題等方式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測試。
3.實踐性教學也是職業基本素養教育和評價的主要環節
目前我院與大多數職業院校一樣,跟企業有不同層次的校企合作,學生在訂單班的培養、工學交替或頂崗實習的過程中,與企業零距離接觸,將會深層次地了解企業精神文化、企業物質文化、企業行為文化、企業制度文化。很多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很值得高職院校的學習和借鑒的,并要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如誠信教育、創新教育、事業心、責任感、榮譽感的培養,愛崗敬業精神的培育等。在碰到實際問題時,他們才能深刻地意識到堅忍不拔品質的重要意義,深切體會到吃苦耐勞的精神實質,真切體察社會對“職業人”的要求。實踐教學過程中企業對學生的素質表現評價也是職業基本素養評價的指標之一。
4.制度保障是學生開放式接受職業基本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教育實施中,我院制訂了開放式教育的相關具體規定,比如定時觀看新聞聯播節目;定期組織觀看特定的影片與視頻,如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等;從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傳播載體中收集相關信息加以正面引導。讓學生明白新知識不斷涌現,舊知識折舊加速,我們將面臨著愈演愈烈的競爭和壓力,使學生意識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使學生自覺地遵紀守法、發奮學習、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相處等。
將職業基本素養的培養和評價貫穿于課內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之中的培養方法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在學生素質培養及逐步提高職業素養方面具有明顯的有效性。加強對學生職業基本素養的教育,將為高職學生提供最廣泛的從業機會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 上一篇:雜志編輯辭工匯報材料
- 下一篇:保公路橋梁安全治理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