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職教看中國高等職教考核模式創新
時間:2022-10-14 08:28:00
導語:從德國職教看中國高等職教考核模式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對比分析了德國及我國職業教育特點與考試模式,指出我國職業教育考試模式的現狀及存在弊端,提出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考試的若干改革措施以適應社會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考試模式;改革
一、德國職業教育特點及考試模式
(一)德國教育的基本結構
德國的職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學教育,大學教育重視理論學習,是學科體系,而職業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的四個基本層次。按照憲法規定,各聯邦州享有文化主權。也就是說,各種類型的學校教育都屬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權限。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國家興辦,是州一級的國家設施。高校在聯邦基本法規定的范圍內自己管理學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對高等學校行使監督權。德國的繼續教育復雜多樣,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競相參與,繼續教育在德國真正成為全社會積極參與的終生教育。
(二)德國職業技術教育采用的是“雙元制”職業技術教育制度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它所解決的問題是普通高等教育所無法解決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以極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縮短了企業用人與學校育人之間的距離。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學校制形式,可以稱為部分學校制職業教育形式。在這種制度保證下,企業不僅會制訂完善的培訓規劃,促進專業理論與職業實踐相結合。強化技能培養,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訓經費,使教學有足夠的物質保證。這是一種將學校與企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以培養應用性專門人才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制度。學生既在職業學校中接受職業專業的理論和文化知識的教育,又要在企業中接受職業技能的專業知識的培訓。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產或工程實踐中去,專業對口、學以致用。使學習更有針對性,就業也更有保證。具有同生產緊密結合、企業的廣泛參與、互通式的各類教育形式和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考核辦法等特點。
(三)考試模式
考試、考核是檢驗職業教育質量的手段,只有客觀、規范才能促進職業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德國職業培訓質量高是以客觀、公正、規范的考試、考核體系為保障的。其一,為了確保考試的客觀性不受培訓機構影響,考試由與培訓單位無直接關系的行業協會承擔,考試不根據哪一個培訓機構或職業學校所傳授的具體內容,,從而更客觀地評價職業教育的培訓質量,同一職業或不同職業的相同科目同一時間考核,并按照統一標準評分。在考試節點上,采用對結業考核的延伸與擴展的考核、統考與單獨的資格認定的考核相結合等方式,使考試方式更具開放性、創新性和選擇性。
德國職業教育實行“教考分離”考試考核辦法,其《職業教育法》中對各種職業培訓都規定了嚴格的評估評價標準、考試考核標準以及實施這些標準的嚴格程序。按程序規定,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只負責教學和培訓,全部考試考核都由德國各州教育主管部門和工商協會組織進行,并有相應的監督機制。一個學生若畢業當年考試不合格,可來年再考,但最多允許補考兩次。凡經三次考試不合格的學生,終生不得再考該職業的資格證書,必須轉學其他職業。這種辦法有效保證了考試考核標準的統一和效果的公正,是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科學認定,也是教學效果和培訓質量的公正評估,它對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培訓質量,以及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二、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模式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考試形式和評價標準片面單一
高職教育強調學生的基本素質形成和職業能力培養,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分為考試課程、考查課程及選修課程,相應的考核分為考試和考查兩種在多數專業的教學計劃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已經達到1:1,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完全貫通。但在考試中基本是以閉卷考試為主的筆試形式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情況;評價標準單一突出表現在分數價值判斷上,以考核知識的積累、記憶為目標,對技能、能力的考核比重僅占考試內容的一小部分;側重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對職業技能與能力考核缺少系統研究,缺乏科學可行的考核方法。
(二)考試內容與實踐脫節,信息反饋滯后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更注重實用性,實際工作需要的知識在實踐中很輕松地就能記住;有的知識在實踐中需要時可以查找,只要知道從哪里查找以及如何查找即可。現行考試的內容往往范圍廣、難度太大又卻反缺乏實用性,完全憑死記硬背才能取得高分。而安排在期末的考試結束后很快就放假,教師閱卷時間短,倉促了事,對試卷缺乏全面準確的試卷分析。這種考試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老師則不知道學生是否學會了,得不到及時正確的信息反饋,教學盲目無針對性。
(三)教考不分,考試題庫不完善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講授工作和考試命題評卷工作不能分開,誰授課誰出題,缺乏教學與考試之間的相互制約。老師、學生考前突擊,不能客觀地反映教學效果。試題庫的質量和數量不足以達到教考分離的要求,題庫存儲量少,更新速度慢,計算機題庫或成題庫缺乏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的保證體系。
(四)考試目的不明確
考試具有“導向功能和塑造”功能,直接影響到老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但大多數教師、學生都沒有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導致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教師為了評價學生成績而批改試卷。這種考試觀念很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起不到真正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的作用。
三、改革方向與措施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本著“按需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將教學重點轉向崗位能力培養的,強調課程體系的選擇合理的教學手段。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和高超的職業技能培養,使學生具有適應一線崗位的基本素質。應當指出,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考試體制中存在的弊端比以前暴露得更為明顯,對考試模式的評價出現了瓶頸,在考核模式上有必要拋棄過時的考核理念,借鑒德國職業教育考試模式,樹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與現代化技術與生產相適應的考核理念。
(一)閉卷考試與開卷考試相結合
閉卷考試方式的優點是考試范圍寬,便于知識面的“采點”。對于理論方法,概念理解。綜合知識應用等可以采用標準化的閉卷考試。側重考核學生對傳授知識的掌握度和繼承度。而對于開拓學生創新應用能力,則應采用開卷考試,允許學生在開卷考試時查閱教材、筆記、課外書等,試題以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發揮學生個性,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二)平時考試和結業考試相結合
具體來說,考試分為平時考試和結業考試。考試內容由兩部分組成,對于理論知識的考試,主要采取以筆試的形式安排在課程結業之后;以常規的一問一答或主觀問題解答形式。而對實踐操作技能的考核,屬于平時考核的內容。可將該部分的考核放到企業或相關行業進行,其目的是對掌握產業部門、技術領域需要的操作技能及商業行業的實踐經驗進行考查。可采用口試或現場操作的方式。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與考核,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從而減少了費用并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培訓結束后隨即投入工作。
(三)能力考試與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
針對職業教育和行業對高職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將考核內容設計成類似企業實際生產與服務項目的考核模式,將若干門專業課程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個綜合性考核項目之中,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實行“雙證制”的畢業制度,即畢業生必須獲得畢業證書和由國家勞動部頒發的職業資格或技術等級證書才準予畢業。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考試,考核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
- 上一篇:職教投資及職教制作操作研究
- 下一篇:工商局開展讀書思廉活動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