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大力發展農業職教論述
時間:2022-05-22 10:33:00
導語:中職大力發展農業職教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農業職業教育擺到了事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因此,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現代農業職業素養,成為了發展農村經濟的關鍵所在。
一、中等職業教育中農業職業教育現狀
以某地級市為例:據該市教育局統計,到2010年為止,該市中等職業學校共41所,在校學生11萬人,29個專業,畜牧獸醫專業是學校15個招生專業中唯一涉農的專業,且招生情況不理想。據調查,該市其它40所中職學校中都沒有涉農專業。一個擁有土地總面積140.93萬公頃,農業用地為72.77萬公頃,總人口645.73萬,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35.7億元的農業大市,只有一所學校、一個涉農專業、幾十個學生,其它省市情況也相差不大,現狀堪憂。從了解到的相關情況來看,目前中等職業教育中關于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是:一是學習涉農專業學生方面:首先是報讀涉農專業學生少。適齡青少年都不愿學農,作為一輩子從事農業的父輩來講,讓子女繼續選擇農業一般是無奈的、沒有面子的選擇,只要有可能,就會讓子女跳“農門”;其次是涉農專業的畢業生轉行比較多。學農卻不愿意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比較而言,農村的生活條件、工作環境、待遇回報等不盡如人意,讓有志于農業的學生望而止步;再是涉農專業畢業生即使到農村就業,也沒有專門的、專業對口的、相對合適的就業崗位,創業條件不足。涉農專業畢業生回到農村后,在資金上、土地上、政策上、經驗上,都有很多很現實的困難,大多回到農村熬上幾年,不是返回城市務工,就是在農村默默支撐或另謀生計。實際選擇涉農專業的學生,最后大多數發展總是不如其他專業的學生,這樣就產生了“學生少———就業前景不樂觀———招生更難———學生更少”的惡性循環,農業職業教育怎么發展?二是涉農專業的學校方面:首先是開設涉農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比較少,專門從事涉農專業教育的中職學校更少,專業也少,師資力量缺乏,實踐、實習基地投入少;其次是中等職業教育滿足農業的需求十分欠缺。大都是滿足于非農領域的就業需求,大多中職學校的主要專業和主要精力是培養大量城市產業工人,對涉農專業以及農業從業人員培養十分欠缺,農業職業教育誰來發展?從以上分析來看,目前,各級政府、農業部門、教育部門、農技科技部門、中職學校等,沒有給予農業職業教育足夠的重視和支持,農業職業教育如何才能發展?
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特別是辦好涉農專業,可以直接提高種養殖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品質和效益,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根據當前中等職業教育中農業職業教育方面存在專業少,學生少,從事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和能力欠缺,就業難等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一)專業設置市場化
專業是學校與社會的結合點,是人才培養的依托,專業建設是學校教學工作與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業職業教育只有根據地方經濟建設和市場的需求,合理調整和設置專業,促進與之相關的教學改革與發展,才能實現農業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比如:飯店管理與服務專業,專業學習還是按照城市常規飯店的一套理論在學習,而目前,全國都在時興家庭旅館、農家樂、家常菜、鄉村特色餐飲等,為什么不能按照市場有很大發展潛力的方向進行專業改革呢?要是將農家樂、農村特色餐飲等經營方式搬進課堂和農業職業教育的體系中,那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必定畢業就能就業,畢業就能創業,畢業就能帶來經濟效益。還比如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目前農村旅游、生態旅游、農家自助游、地方旅游資源開發等發展很快,效益很好,完全可以在職業教育中進行與市場相適應的專業改革。
(二)借鑒國內外經驗開展教學改革
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都在不斷進行著革新,也涌現出了許多特色鮮明的教育模式。比如:英國工讀交替的現代“學徒制”;新加坡適合國情的“教學工廠”;奧地利有特色的“模擬公司”等,都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適合本國國情的職業教育模式。結合國外農業職業教育的經驗,我們的中等農業職業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一要注重實踐性和實用性能力培養,走出教室學農業、下到田間學農業、帶進農家學農業;二要建立開放式課程設置,模塊化學習內容,季節性的教學方式,把技能教育、創新教育、創業教育相結合,主導學習、實踐、創業并重;三要調整課程結構,農業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應以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打破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有選擇性地開設課程;四要優化教學內容,注重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在傳授給學生以先進的知識和實用的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適應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自主選擇能力,自行創業能力,以提高其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本領。
(三)政府與學校給力,提供就業保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作為一個特殊的產業,也必須受市場法則的支配,就像企業的產品要找到銷路,學校的教育產品———畢業生,如果找不到就業門路,學校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招生難”。所以,解決農業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政府和學校不可回避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一是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牽頭成立“全國農業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其主要工作,一要重點指導農業專業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讓他們看到農村發展的廣闊前景,通過職業理想教育和人生生涯規劃教育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引導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二要專門為農業專業學生提供針對性服務,提供農業就業崗位,開展農業創業教育,提供農業創業平臺,提供農業創業貸款。二是政府對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自己創業的,要給予資金和政策方面的優惠。一要為涉農畢業生創業提供市場準入手續簡化政策,提供無息貸款和減免三或五年稅收等措施;二要為涉農學生創業提供創業環境和基地,可以專門為涉農專業學生,根據不同專業情況,建立涉農畢業生“創業園”等。有了就業、創業保障,選擇農業專業和從事農業生產的中職畢業生才會越來越多,他們的專業優勢才能在農業生產中逐步顯示和展示出來,對于目前農村農業生產“后繼乏人”、農業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對于解決“三農”問題、農村城鎮化建設必將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對農業社會經濟的發展必定起到關鍵性的帶動和推動作用。
- 上一篇:推動執法隊建設通告
- 下一篇:副書記在林權改革表彰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