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編導職業教育思考
時間:2022-01-11 10:35:14
導語:廣播電視編導職業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管理問題。在高校管理層面主要涉及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專業方案設計。在專業方案設計中由于地方院校發展方向模糊,使得課程體系在設置時與職業化和時展存在一定差距。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屬于藝術類招生,地方高校的方向歸屬有的是屬于文學院,有的是屬于新聞傳播學院;在人才定位時,有的高校是以教育部的課程體系為基準,借鑒的是藝術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方案,并沒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進行課程設置和就業規劃,使學生的學習方向不明確,學生動手能力差。另外,作為地方院校的新興專業,廣播電視編導發展相對較晚,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人才比較稀缺,大部分教師是相近專業轉行過來的,教師實踐教學經驗不夠豐富。加上近年來高校擴招,生源巨增,使教師資源嚴重缺乏,既不能保證生源質量也不能保證教學質量。學生規模的擴大,對實踐設備的需求也在加大,對于設備的建設不足,使編導專業的職業化教育有所限制[1]。(二)行業問題。從某種角度上看,行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廣播電視編導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隨著社會發展電視臺的數量正在減少,也正在向企業化轉變,電視臺提供的編導職位是遠低于社會需求的學生畢業數量的。隨著時展,一些地方高校在編導教學中還講授與實際脫節的技術,這是不能適應時展的。編導需要的是人的創新能力在電視臺中的應用,而目前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是一個難點。因為地方院校的生源質量較部屬院校差,再加上擴招后學生數量增多,作為一個后備專業,許多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編導專業并不是最優選擇。再加上大部分學生比較重視技術,對基礎文化知識比較輕視,對專業知識又缺乏理解,使得對專業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比較薄弱[2]。(三)對時代把握不準確。科技發展使社會進行入網絡時代,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對需求質量也在提升。特別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要求人員在工作中更嚴格嚴謹,需要對社會發展變化有敏銳的感知度,善于發現新現象,有較強的文字能力,以便將現象總結成文章。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對這些新時代的發展需求認識不到位,使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沒有根據時代需求進行改革,課程與時展脫節。適合時展的教育模式才能為社會提供適合的人才,以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而目前許多地方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育模式落后,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學生走出校門后不能將理論應用于實際[3]。
二、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職業教育困境的原因
(一)學校管理落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受專業限制,與社會和生活聯系比較緊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大量信息正在快速沖擊人的頭腦,只有有內涵的節目才能讓觀眾產生興趣,不推動新鮮感。而學校管理的落后會導致制定的培養方案等不符合時展的需求,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教育方式落后。教育方式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分。傳統教育模式在教育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如果繼續采用傳統教育模式,那么會影響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從編導專業的職業需求來看,綜合能力非常重要,寫作能力強、資料收集能力強和執行能力強的編導專業畢業生是社會歡迎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地方院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育模式是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突出。(三)高校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管理是教育的根本保障,沒有與時俱進的管理理念就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結果。從目前多數地方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來看,教師的職業化和專業化能力普遍不足,一線的編導工作人員不能從事教育工作,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又沒有一線工作經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沒有壓力。所以要設定嚴格管理制度和機制,以提高教學效果。
三、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
(一)地方院校要加強對時代形勢的把握。學校對人才的培養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緊緊把握時代需求,根據需求進行人才培養。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畢業生的素質決定國家的發展。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一個與社會實踐結合緊密的專業,學校要加強對時代需求的把握,了解時代需求人才的要求,在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特點的基礎上與社會需求和觀念需求結合,促進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職業化教育進行良好發展。(二)創新培養模式。地方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要與社會媒體融合,以通過社會料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的綜合素養。地方高校可以與媒體單位簽訂協議,學生在畢業實習時可到相關單位進行實習,一是鍛煉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一是按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行自我提升。目前已有一部分地方院校與企業進行聯合,這不僅可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也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踐基地。對于校企合作的媒體來說,與高校合作可以使企業吸納更多優秀人才,在降低人才培養成本的同時可以打造媒體專業團隊。這種校企結合的創新培養模式可以使學校和企業都受益。(三)構建健全的教育管理體制。管理體制是廣播電視編導以專業發展的關鍵監督因素。根據時代的發展和需要,結合地方高校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管理體制的構建。首先,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編導實踐活動,到編導一線去體驗工作。其次,要外聘優秀的電視廣播電臺等一線工作的人員到教育隊伍中,加強編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能根據未來工作需要進行有目的的學習。最后要建立競爭和考核機制,對于優秀教師要獎勵,對于表現不好的教師要進行批評和懲罰,通過有效考核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編導思維主要是進行思維的轉換,要有創新意識。作為編導人員要善于捕捉時展的新需求,要在知識技能、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等方面加強能力的提升。要多參加培訓課程,要多走進社會各個角落去探索生活的細節和創新之處。(五)深入發展職業化。地方院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向職業化轉變是國情發展的必然。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幾近消亡,所以地方院校在培養人才方案上一定要跟上時展步伐及時更新方案,同時要加大設備的投入量。廣播電視編導屬于人類對世界的藝術性認知,是一種對世界理解的新方式。廣播電視編導要求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需要導演、節目制作、方案等多個工種的多項工作組合,職業化的過程需要兼顧學生的需求。廣播電視編導學生的職業化培養不同于一般技術院校的技能培養,需要學生本身對社會、文化、哲學、藝術、寫作等多方面知識的涉獵,知識修為對編導專業的創新能力有很大推動作用。在職業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創新,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創新,也需要實踐經驗的創新。要教會學生依靠個人去思考和領會節目的內涵,以促進培養的編導人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總之,隨著時展,新媒體時代來臨對社會人才需求也更高更多樣。廣播電視編導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需要全能型創新型人才來支撐編導專業發展。目前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滿足時展對編導專業人才職業化的需求,需要高校改變教學模式、加強對時代形勢的把握、健全教育管理機制、深化職業化教育研究,以為新媒體時代培養適合的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馬莉英,巨浪.構建“大實踐”平臺打造“融媒體”人才——南廣學院培養“應用型電視編導人才”課程設置探索[J].傳播與版權,2013,(06):133-135.
[2]王麗麗.小議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才智,2014,(18):123-125.
[3]邢麗梅.大數據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4,(06):110-114.
作者:陳宏 單位:陜西渭南師范學院絲綢之路藝術學院
- 上一篇:人才培養職業教育模式探析
- 下一篇:中專數學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