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培養的思考
時間:2022-09-21 04:36:19
導語: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培養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滿足中國制造2025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中國職業教育要經得起考驗,面對機遇,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力爭與時俱進。本文基于中國制造2025,對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進行探討并提出對策和建議,旨在以工匠精神為指引,培養現代化、技術化、適應制造業升級的職業人才。
關鍵詞:職業教育;中國制造2025;人才培養
合理的人才結構是一個國家工業化進步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構架人才結構中,職業教育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與發達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目前的人才培養工作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為:傳統制造業領域的轉型導致工程技術人才斷層、高校工作重點轉向使得高端工程技術人才嚴重缺失。目前國內職業教育的對象層次水平較低,數量不足,直接導致了優秀技術人才的缺乏,也無法滿足企業對優質技術工人的要求。目前人才主要問題為規模和結構的不適應性,行業企業參與不充分,人才培養通道缺乏持續性,職業教育投資薄弱以及發展環境的不完善。因此,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對職業教育進行革新升級,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是目前職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2025的正式印發是基于新型技術要求,旨在克服創新能力不足,資源利用率低下,信息化程度弱等問題,為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具有全球領導力的制造強國。目前中國制造業的短板主要是信息化工業應用范圍窄,產業結構優化不夠,創新能力仍有差距以及缺乏核心技術。首先是研究與試驗發展強度低。與傳統制造業工業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依然較低,且在研發投入中,大量經費用于技術引進,導致國內研發范圍和強度增長較慢,創新上進展緩慢。其次缺乏核心技術。核心技術決定著企業的成功可能性和可持續性,關鍵核心技術的對外依賴則嚴重限制企業的發展。我國目前企業的自主創新體系較不成熟,缺乏突破性。中國制造國際知名品牌較少。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可擴展國家的工業制造產品的知名度,提高產品銷量,進而反哺企業研發,形成良性循環。目前我國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知名產品,也使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下流地位。信息化水平差距大,工業應用范圍小,缺乏信息化的工業化應用,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在德國進入工業4.0之際,我國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使國內工業仍處于工業3.0甚至低于3.0的水平。那么提升中國制造能力和水平,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有高水平、高要求的優秀的技術技能人才。我國目前的職業技術人才方面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缺乏可直接使用的制造業人才,尤其是在戰略性新興專業和高科技技術產業中,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儲備不夠。已有的制造業人才中,只有少數符合中國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
(2)我國制造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目的性不強。現有人才的培養體系仍基于傳統制造業的培養模式,缺乏與時俱進性,職業教育轉型升級應放眼全國,借鑒發達國家的職業人才培養方案,加快制造業人才培養轉型升級。
(3)人才培養系統不全面,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及做法,從政府、企業、產業鏈和產業結構四方面聯動,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系統。中國制造2025的實現涉及大范圍的跨專業跨企業跨技術的全面整合,因此對人才的要求也就更高。除去專業的深度之外,也需要人才有很強的跨專業基礎知識,也就是說需要大量的跨專業復合型人才。這對中國制造2025技能技術人才的培養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人才作用
人才在中國制造2025中起著重大的作用,這些重大作用主要表現在創新驅動、質量保證和長期發展三個方面。人是創新的創造者。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中國制造2025則很難實現,中國也很難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現代化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而創新的主體在人,創新的土壤則在生產第一線。職業教育能否培養出根據實踐進行獨立思考和創新的人才則成了關鍵。一個好的技術人才必然會根據已有的生產條件對其進行優化及創造,進而促進產業設備的提升,產品質量的提高以及工業化的進步。人是質量的保證者。從設計質量,制造質量,裝配質量,管理質量到使用質量,培養出一個高素質的技能技術人才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基礎。中國制造2025只有具備掌握先進技術及工具的人才以及建設龐大的人才庫,才能使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人是可持續發展的執行者。目前,我國制造業的資源消耗率高于制造業強國,且在發展中環境保護工作不到位。中國制造2025明確指出要可持續發展,長期發展,綠色發展。因此,第一線執業人員需具備足夠的環保意識,并能在實際生產中貫徹綠色概念,才能實現可持續綠色發展。
三、人才培養
沒有良好的人才培養制度,無法實現中國制造2025。因此,要通過積極宣傳,正確引導,針對性培養和聯合培養,建立我國新時代人才培養措施。
1.加強宣傳工作。要形成從政府到地方,從企業到職業院校,從學校到社會一個整體范圍的系統性宣傳工作。宣傳內容包括職業教育相關政策,保障工作,就業方向,典型事跡等。宣傳手段要貼合于生活中,擴大宣傳途徑,塑造健康職業教育氛圍,弱化社會中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2.提高培養規模。根據目前的從業人口基數,在保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現有從業人口規模,參照制造業強國從業人員的結構,增加高技能基數人才的人數。也就是說,我國各層次的職業教育學校在現有基礎上,要大幅度提高培養規模,以適應制造業規模的快速發展。
3.重新定位培養目標。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在于發展現代化高科技的先進高端制造業,要提升制造業質量,因此對產業人員的要求與傳統不同。傳統型產業人員偏向于單一操作型,而中國制造2025則對復合型人才有較大需求。因此,職業教育要調整培養方案,重新定位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具有高級別技能證書的人才。
4.加強新專業和重點專業培養。新一代信息產業、智能制造業、機器人技術、綠色環保技術、新型汽車、制造業服務化、對外商貿等專業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中的重點專業。大力發展新專業和重點專業,加快制造業需求和職業院校對接,引導新舊過渡銜接,對專業進行統籌規劃,是目前職業教育的一個重點工作方向。
5.建設完善的培養體系。在技能技術人才的培養中,要堅持市場為導向,工學一體化,深化校企合作,突破專業壁壘,進行跨專業,跨校企合作職業教育。使技能技術人才的培養始于職業院校,在企業中延續成長,形成基礎扎實、創新意識強、動手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從而解決傳統培養方式導致的空有理論、動手能力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校企脫節等問題。
6.深化校企合作。為了實現職業教育人才符合社會需求從而直接服務于中國制造2025,院校要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職業教育要能夠進行個性化定制教育,實現企業、教育和人才的三方關聯,堅持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深化,提升人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上所述,實現中國制造2025需要跨專業的技術整合。將來的人才除去專業的深度之外,也需要人才有很強的跨專業基礎知識,以培養跨專業復合人才為目標,是職業教育助力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敬石開.“中國制造2025”與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1):5-9.
[2]武震.“中國制造”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1,32(02):111-114.
[3]楊劍波.R&D、創新與中國TFP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4]賀正楚,潘紅玉.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5]周海銀.高等教育如何適應“中國制造2025”[J].
作者:呂亞男 單位: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VR技術在職業教育應用及展望探討
- 下一篇:扶貧背景下職業教育脫貧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