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生藥品銷售職業素養研究

時間:2022-00-00 12:00:00

導語:中職學生藥品銷售職業素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學生藥品銷售職業素養研究

摘要:本文闡述了中職生職業素養概念和初級藥品購銷員應具備的職業素養。通過探討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學生職業道德、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等職業素養培養的一些做法及成效,初步看到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相輔相成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結論,或可在中職學校全面推廣在學科教育中如何滲透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提供借鑒,為中職學校教育和學生培養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關鍵詞:化學教育;藥品銷售;職業素養;培養

一、職業素養概述

1.中職生職業素養概念界定

職業素養是指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從事職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行為和職業意識。根據《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綱要》與企業選擇人才的要求,中職生職業素養的基本內容可分為三個方面: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三方面的發展目標又可劃分為若干要素。職業技能分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兩要素;職業道德分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三要素;就業創業能力分為創新能力、心理素質、自我管理三要素。三方面的發展目標與要素,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就業的前提,掌握一門職業技能是就業的根本保證。中職學生要走向社會成功就業創業,應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

2.藥品購銷員職業素養

藥品購銷員不僅要嚴格遵守職業守則,如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質量為本,真誠守信;急人所難,救死扶傷;文明經商,服務熱情,而且還應具備顧客服務、藥品介紹、藥品銷售、藥品陳列與保管等就業崗位能力。

二、在化學學科中滲透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意義

職業素養的培養對中職學生極為重要。如果僅僅把職業素養當做一門課程進行教學,就會顯得比較單調、枯燥,實際效果可能也會大打折扣。學生好比一棵棵幼苗,需要我們不斷精心培育?!昂糜曛獣r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果能在專業學科中滲透職業素養培養,既可以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又可以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起到相輔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四年筆者學校藥劑、中藥兩個專業近80%以上的畢業生在藥品超市或藥店就業,大多數從事藥品購銷員工作,從藥品購銷員的初級做起。所以,在教學中著重滲透藥品購銷職業素養教育有比較高的覆蓋面和實際意義。

三、在化學教學中滲透職業素養培養

化學學科既是專業基礎課,也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基礎課??迫谓處熢诨瘜W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將對學生今后的培養起到較好的引領作用。

1.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是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道德或階級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人們在履行本職工作中所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進行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因此,在化學教學中重點從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與奉獻社會三個方面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一是從了解學情入手,滲透熱愛專業教育。學生只有了解專業,了解企業文化,對專業感興趣,才能熱愛專業。第一節課時先對學生進行摸底調查,了解學生為何選擇此專業,對專業課程設置、就業方向及其就業崗位能力要求了解多少。據了解,學生對以上幾項內容的了解幾乎為零,均是盲目地擇校擇專業,從眾心理居多。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被激發,也很難熱愛專業,進而樹立要刻苦學習的決心。掌握學情后,要先對學生進行學前教育,如講述專業特色、就業方向及其形勢、崗位能力要求等。由此激勵學生熱愛專業,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二是從嚴肅課堂管理入手,滲透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教育。學生不遵紀守法就無從遵守企業管理制度,不誠實守信就不能堅持以質量為本和熱情服務顧客。養成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是遵守職業守則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嚴肅課堂管理,教育學生從自覺遵守和維護課堂紀律,遵守各項校紀校規。滲透誠實守信教育,教育學生待人真誠,做事踏實,凡事能做到實事求是,守信守時,言行一致。把課堂管理與企業管理并同教育,在嚴肅課堂紀律管理的同時介紹企業管理制度與文化,如上課(上班)不遲到不早退,專心致志,努力完成老師(企業主管)安排的學習(工作)任務。課堂表現就是工作表現,如實記錄學生每一堂課的考勤、學習表現和違紀行為,課后做思想教育并跟蹤改過表現。經過每一堂課耐心細致的教育與嚴格管理,日積月累,逐漸改掉學生的不良習慣與行為。在實習階段,學生也日臻養成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三是從分組學習入手,滲透奉獻社會、團結協作教育。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上有較高覺悟,有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有滿腔的熱忱,為大家著想,助人為樂,有為社會奉獻的心態,才能做到服務社會,急人所難,救死扶傷,文明經商,服務熱情。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開展問題化教學。學生分組進行學習,讓學生團結協助解決問題,從而強化和諧合作共事教育。提高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形成團隊精神、和奉獻精神。

2.滲透就業創業能力教育

就業能力是指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指處理與周圍的人和工作環境的關系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對學校所學課程和工作中具體運用之間關系的理解能力。創業是指某個人發現某種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某種技術,利用或借用相應的平臺,將其發現的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的技術,以一定的方式、轉化、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和價值,并實現追求目標的過程。這要求創業者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富有創造性思維。中職教育是“學校人”向“職業人”的過渡教育。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通過問題化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一是從課堂問題設計入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課堂問題設計中,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滲透在教學問題中設計,使之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得到培養。如按章節以教材為主體組織教學資源,把教學目標、學習內容編成一系列組合問題。通過預設問題,使問題指向或引發思維的策略和方法。按一定比例篩選良構問題,消減劣構問題,使問題更符合課程教學目標要求,把問題與課程的教學內容相聯系,引發學生的認知碰撞,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將篩選后的問題定位為低水平思維層次問題和高水平思維問題,從而把問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告知學生,使問題符合學生實際和不同階段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能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喜悅,充分發揮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要精心設計問題,并學生在分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解題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創新思維得到培養。例如,在物質的量一章的問題設計中,以問題:“我一口氣能喝下6000萬億個水分子,另一個人一口氣能喝36克水,你說,我們倆誰厲害?”引領整章的教學。通過這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思維活躍,產生問題意識。二是從激發學生主動回答問題入手,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大多數中職學生來自于鄉鎮,多為高中落榜生,文化基礎差,語言表達能力差,缺乏自信心和競爭意識,不希望或害怕老師課堂提問。筆者運用問題化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中產生心理碰撞,鍛煉自我;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規范言行,學會公共禮儀。同時,顧及全體學生,以點名回答與搶答相結合,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三是從組內角色輪換入手,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學中通過分組,學生輪流當組長,組織組員合作學習、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案,相互批改作業來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合作共事和團結協作能力,效果較佳。

3.以崗位能力要求為主線,滲透職業技能教育

課堂教學以崗位能力要求為主線,滲透技能教育,不僅可以教給學生職業知識,而且還可以教會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學內容側重于教學生學會相關的專業技能。如化學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各種分析儀器的正確使用,實驗數據的處理與結果分析,能書寫實驗報告等;能看懂藥物結構與性質、療效及管理的關系,懂得如何貯存與保管藥物。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和問題教學相結合,創設與學習、工作相關的真實情境和有關的任務,落實“做中學,做中教”。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案與評價,培育學生的職業意識與情感。如用如下案例:苯妥英鈉注射劑宜制成粉針,臨用前用注射用水稀釋后直接靜脈推注,而不宜加入5%(體積分數)葡萄糖(pH3.2-5.5)輸液中靜滴,以防析出苯妥英沉淀,堵塞針頭。設置問題一,苯妥英鈉易溶于水,為什么宜制成固體粉針?問題二,為什么苯妥英鈉注射液與5%(體積分數)葡萄糖輸液混合會發生苯妥英沉淀?問題三,由苯妥英鈉化學性質分析哪些鹽類藥物不宜與酸性藥物配伍?為什么?

四、結果與思考

開學初,筆者經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初中化學基礎比較薄弱,樣本班有87%的學生中考成績為C等級以下,有70%的學生未做過實驗,只有2.2%會主動回答課堂上老師提出的問題,大多數害怕或不希望老師提問。經過第一學期10周的培養后再進行問卷調查并統計,約75%的學生對設計問題感興趣,生成新問題,能回答問題。有65%的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有75%的學生認為問題化教學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能較好提高職業素養。從以上結果看,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學生藥品銷售職業技能培養是可行的。對學生掌握化學專業知識、提高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及培養一定的職業技能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其結果或可作為在其他學科中全面推行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提供借鑒作用。

作者:吳穎嬌 單位:海南省??谑兄嗅t藥學校

參考文獻:

[1]于志強.淺論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職業時空.2007(3S).

[2]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醫藥商品購銷員(初級)[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