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地理自主學習策略

時間:2022-03-17 09:12:27

導語:網絡環境地理自主學習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環境地理自主學習策略

摘要:自主學習意識培養是社會發展對基礎教育新要求。基于初中生心理特點、教育心理學理論及地理興趣優勢,利用網絡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及良好學習習慣養成。

關鍵詞:啟蒙地理;網絡學習;自主意識;學習習慣

教育是立國之本,但若無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是短暫的,教育目標也會是片面的。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知識成為最重要生產要素,未來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之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1】。不會主動學習就不可能具備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能力,必將被淘汰,自主學習意識成為新時代社會對基礎教育的新要求,而網絡為每一個學生發展提供便利學習環境和條件。所謂網絡學習是學生課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網絡資源創設環境,通過教師組織和指導,根據學習及興趣需要積極選擇適宜學習策略、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促進知識和能力獲取和提高的認知過程。初中地理啟蒙教育應堅守學生發展觀,基于教育心理學等理論、初中生心理特點及地理興趣優勢,利用網絡改變被動學習,在注重學生良好認知結構構建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及良好學習習慣養成。

一、網絡自主學習理論基礎及影響因素分析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雖流派眾多但又殊途同歸,布魯納、贊科夫及人本主義學者等都強調:①學習內容要優選;②學校教育要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③教為輔,學為主;④注重興趣激發;⑤注意創造力培養等。布魯納等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不是灌輸,是學生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情境、合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四大要素,教師應發揮指導者作用,創建環境幫助學生意義建構,如幫助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創設符合學習內容情境及新舊知識聯系提示;組織學習形式和通道,引導協作學習等。這就說自主學習需要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習資源符合需求,學習困惑時需要及時獲得幫助和指導以解決學習困惑,獲得學習收獲喜悅,維持自主學習持續和長效性。貝爾洛認為“信息的傳播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最終效果不僅受某一要素自身因素的制約,而且各要素之間相互關系也起著重要作用【2】。”網絡學習實屬信息傳播活動,由信息傳者、信息內容、媒體通道、信息受者四元素構成,可自我傳播、同伴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無論何種形式的信息傳播過程都可視為一個整體,既要考慮每個要素自身,又要關注各要素間相互作用關系。在班級群網、學組群網、師生對網等,將學習結果通過一定互動渠道反饋于教師,獲得指導幫助,或將學習疑難求助同學,可以“多向互動”讓不同層次學生獲得學習進步發展,實現群、組、個人最佳學習效果。自主學習強調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習資源符合個性化學習需求,交互系統及時解決學習困惑,興趣動機、學習資源多元化、及時互動反饋或幫助是影響自主學習最重要因素。

二、初中地理網絡自主學習實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信息網絡為個性化自主學習提供便利條件。現代網絡技術的超文本方式組織和管理為學生提供多種直觀、形象且有趣的學習資源和互動式學習環境,與以往傳統學習相比,現代網絡為自主學習提供傳統學習無法比擬學習支持,其優越在于:(1)超時空限制,有互聯網,小型智能終端伴行,隨時隨地實行零碎化學習;(2)多元選擇性,根據需求自主選擇學習內容;(3)差異適易性,“快者快學,慢者慢學”;(4)創新性,學習不再是知識單一鞏固,而是創造性地運用知識過程【3】,提高學習層階,促進多方面能力發展,體現開放式教育基本特征。(二)新時代初中生需要在網絡環境中發展。現今在校學生是踏著互聯網浪潮走來的一代,生活學習、游戲交往已與網絡密不可分,如果教師采用課堂“灌輸”教學方式,易導致學生分析判斷能力發展受阻。家長和老師不能僅用網絡布置作業、溝通學生學習情況,而從正能量教會學生互聯網學習方法替代網絡玩樂消遣,順應網絡時代新型學習發展。初中階段學生心理水平仍處在從幼稚向成熟過渡階段,成人意識逐漸增強,思維獨立性開始有所發展,但身心發展處于非平衡階段,在知識學習中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師指導點播,俗稱人生發展“斷乳期”,期望自己以一嶄新姿態展示表現,充分利用初中生獨立思維能力培養最佳期,注重網絡環境學習內在動機支撐,激發興趣,實施多元化學習融合互補,輔以外在引導鼓勵,迎合學生網絡應用好奇心,培養其獨立思維、發散思維及聚合性思維能力,也利于初中生人生觀、人文精神、問題意識等培養。(三)彌補地理課堂教學以增強學習遷移可能性。初中地理學科雖為啟蒙學科,但長期處于劣勢地位,多省中考地理試題難度小,學生進入初中便知不需認真學習,臨考前背背即可通過。校領導不重視地理,課時常被占用,每個地理教師周課時多達12節以上。教學內容多限于教材、關注基礎知識,不關注課標,忽視學習生活和終身發展的地理需求,教學缺乏針對性。地理入門開始就是難度最大的地球地圖知識學習,由于初一學生空間想象力不足,理解分析不透,死記硬背,對地理興趣打擊極大。初三又不開設地理,初兩年所學的地理知識在中考后所剩無幾,又幾乎全都還給了老師。地球公轉自轉、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及五帶劃分等內容,初中基礎多不扎實,技能方法教育不到位,嚴重影響后續高中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常出現高一學生不會學習,出現地理學困,初高中銜接問題破變嚴重。網絡地理學習材料多指向教材重難點知識,通過視頻、動畫、圖片、故事性、簡約文本性學習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想象,不僅知識理解記憶扎實,技能方法也能得以提高,為高中地理學習遷提供可能。(四)拓展知識廣度、深度,提高地理素質教育地位。地理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且趣味性強,兼具文理學科雙重性,在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及人地協調等觀念教育中擁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教育功效。初中地理課程突出區域性和綜合性,區域地理地位重要,人文、經濟內容變化快,教材信息滯后,由于學生缺乏相應異域直觀經驗,有礙于區知識理解。而經過加工整理的地理網絡學習材料除指向難點學習外,也可把上述對變的時事地理素材、鄉土地理內容分門別類地構建到地理網絡資源庫以內方便學生查詢,克服教材信息老化與現實脫節問題,既提高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可利于網絡通道和信息資源進行互動、合作、探究等活動開展,把快樂和學習聯系在一起,提高學習自我效能感,避免厭學心理,逐漸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三、有效實施地理網絡學習的幾點建議及策略

(一)更新觀念,關注學生發展,正確看待網絡學習。地理教師應以自身教學成長經歷,正確看待網絡學習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重要作用,以現代教育教學及信息傳播理論為指導,不斷研究和開展網絡環境下地理多向互動學習方式,創建地理混合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地理網絡學習,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逐漸熟悉和習慣網絡學習環境,掌握網絡資料收集方法,體會網絡學習進步提高的快樂。(二)細致專研教材知識體系,研制軟件和網絡課程類型功能。初中地理教材分為地球和地圖、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鄉土地理四大部分,有的適合提供“微課”幫助,有的需要提供學習材料拓展分析應用;可課前預習,可課后鞏固或拓展提高。必要時可組織教師團隊以網絡技術支持來設制科學化、智能化、趣味化的教學軟件教學和局域網絡,為學生網絡認知學習提供便利,也方便管理。“科學化”是指學習材料內容應學生認知需要,與教材知識密切關聯,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智能化”是指軟件應便捷且交互性,能及時讓學生獲得同伴或教師反饋指導或幫助,以維持學習興趣,堅定自學提高信念。(三)充分利用可行性的任務驅動,調動網絡自主學習積極性。雖然網絡學習是開放的、自主的,但開展地理網絡自主學習需有明確學習目標或任務驅動,否則也是盲目的。要使學生地理網絡學習有趣有效,就必須有明確而可行行的驅動任務來促動,使學習有針對性、主動性。一方面,教師要設置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任務,二是教師應因時因內容進行必要引導激勵學生認識學習任務必要性,在自主學習中也會探求自己渴望了解的問題,自然而然養成網絡自主學習習慣。(四)關注學生差異學習,為每位學生創造創設寬松學習氛圍。網絡學習之所以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關鍵在于網絡環境是對學生的學習擁有充分的自主權,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進度。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是成正比的,學生地理網絡學習效率與學生個體原有的認知基礎關系密切,基礎好,能力強,學習進度快,反之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效率不高,更依賴指導,并且,學習能力高低也影響著學習者與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效果,如能力強的學生能充分網絡進行師生、生生互動,而差的學生多生生互動,大大降低學習效率,自我效能感始終低下。因此,指導教師應注意這一問題,多關注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構建地理網絡學習資源庫時能把學習任務、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安排上體現層次性,因材施教,合理分級,多為全體創設參加網絡學習的機會,方便不同層次學生差異學習,通過一小步一小步提高感受網絡自主學習的成就和快樂。(五)重視平臺管理維護及學習評價,提高指導監督作用。功能齊全、應用方便的地理網絡平臺是地理網絡自主學習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國地理網絡平臺功能較單一,多滿足教師課件制作、習題交流,學校局域網中師生交流互動基本沒有。應提高初中地理教師計算機網絡技術水平和網絡平臺管理水平,建立校園地理網絡學習平臺和資源庫,確保學習資源的建設和及時更新;創建微信、QQ等便捷網絡通道,促進網絡學習和及時指導的有效性和便捷性,促進地理多元化學習和混合式學習模式開展。此外還注重網絡學習評價,鼓勵學生拓展地理知識,可通過知識問答、網絡競賽、時事地理演講等,讓學生多多參與和體驗地理網絡學習成就,增強地理學科情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發展。

參考文獻:

[1]巫惠林,孫寧海.學會生存[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司有和.信息傳播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杜松林 張清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