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
時間:2022-07-23 03:39:56
導語: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開放-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基于信息化技術,將線上和線下教學動態結合,有利于不同梯隊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綜合素質。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是當前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主流方向,具有廣泛的應用與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級財務會計;混合式教學;開放-融合;線上教學;線下教學
一、引言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是會計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是構成會計學科體系的重要課程之一。該課程同時兼具理論屬性和實踐屬性,主要以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及相關國際慣例為依據,既有中級財務會計理論的闡述,又有中級財務會計實務的應用。該課程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掌握中級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運用會計準則規范處理一般的經濟業務問題,并依據會計信息進行基本的財務分析。目前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授課方式在相當一部分高校中仍以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記”的被動教學模式為主。由于會計的實踐屬性,以及會計知識體系在形成過程中的高度濃縮和抽象,導致會計教育與自身環境和背景相脫離。很多學者針對這一問題對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提出了改革方向,很多院校也已經開始主動探索和實行新的教學模式。從教學實踐以及相關研究來看,目前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于案例教學模式的應用。如楊有紅等(2005)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論證了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案例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的關系,以及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案例教學方法有效實施的保障機制。賀三寶(2006)認為會計案例教學是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值得大力提倡。還有學者提出應針對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的不同目標層次,選擇運用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不同教學模式(熊永忠,2014)。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如何結合數字化技術實現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成為教育界重點考慮的問題(熊永忠,2019)。混合式教學因其高度契合了信息化大數據背景,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主流方式之一。混合式教學是基于數字化技術,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既可融合線下授課方式中的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又凸顯了在線教學的開放性(Rovai,2006)。我國學者已對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進行了相關探討,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對教學效果也缺乏實踐檢驗。因此本文主要探討了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目標、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念和思路、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的整合和優化、教學手段方法的探索、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及反饋機制的構建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開放-融合”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
二、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目標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應順應數字化時代背景,將網絡平臺的在線學習嵌入到日常教學中,既保留了傳統線下教學的優勢,又在信息化技術的基礎上融合了如“翻轉課堂”“慕課”等開放式教學理念,將學生從“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教師從只關注知識的“輸入”,轉變為注重學生對知識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首先應明確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根據現代教育理念及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該課程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出發點和宗旨,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如上頁圖1所示),使教學目標更加多元化,突出和加強了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三、“開放-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全面實施“開放-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手段,促進教學方法多樣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保留面對面教學的優勢,融合案例教學,添加視頻導課與能力拓展,延展學生課前和課后的自學空間,建立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動態模塊化學習體系,使學生充分發揮潛力,增強其自主性、能動性。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拓展學生對知識體系學習的深度和廣度,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滿足數字化時代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需求提供知識儲備。具體實施方案包括:
(一)整合優化教學內容,促進課內外學習分配合理化
以教學大綱為指導,在教師團隊主編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PPT講義的基礎上,添加視頻導課、拓展視頻課程、案例等,基于對會計理論和制度邏輯的分析,引導學生對國內外中級財務會計發展過程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及會計實務問題進行探索,使學生把握國內外中級財務會計的發展趨勢及政策動向,并與實務進行鏈接,強化對學生實踐操作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同時,針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差異,采用“梯隊式”學習,以教學大綱為指導,對各個知識模塊進行梯隊配對,不同梯隊的學生匹配差異化的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在整合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在保證課堂內外學時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將線下教學課時縮減30%,通過增加網絡平臺在線學習與開放互動的時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課下與課上所用的時間比例根據任務的不同在3∶1到1∶1之間不等,學生可以基于課前預習任務的結果參加課堂面對面學習,并帶著課堂任務轉入到課后復習和知識整合階段,從而大大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效果,同時加強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內化與運用。
(二)科學采集教學視頻,豐富學生課前教學視頻資料
教學視頻資料的科學性和豐富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課前的學習效果。目前,收集教學視頻資料的途徑包括專業網站或專題網站、搜索引擎查找及其他網絡資源查找等。具體方法包括:在專門的教學資源網站查找;在專門網站財經類欄目查找;使用通用搜索引擎查找等。同時,收集的視頻播放時間盡量在3—30分鐘以內,不宜太長。多樣化微視頻的形態,可以采用普通PPT講解錄屏方式,或者手寫板錄制,或者錄像式(課堂實錄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與應用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技術,如軟件錄屏、動畫嵌入微視頻、摳像融合錄屏以及專業軟件制作視頻等。總之,通過科學的方法和途徑,收集和制作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教學視頻,是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前提與基礎。
(三)細化教學內容,以題為導向,優化線上、線下教學流程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需要將每個章節的內容細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等教學環節(如圖2所示),為有序推進教學改革提供依據。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應以模塊化知識以及知識體系為主線,將在線教學與面對面課堂進行一體化設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與學習。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線上線下互相嵌入、教與學動態結合的特征。(1)課前,線上教學,自學與答疑。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整體設計并制作學習資源,設計導學單及課堂任務,關注學生的網絡平臺學習和在線答疑,分析學生的在線學習行為,做好面對面教學活動調整;學生的任務是根據導學任務單進行在線學習,完成在線測試和作業,做好課堂學習準備。(2)課中,線下教學,講解與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根據學習情況檢測知識點,并對知識點進行結構化精講,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輔導和解答,并加以點評和總結,最后下一單元學習任務。學生的任務是研討并制定任務方案,完成知識任務單并根據教學安排進行討論,最后提交相關物化成果。(3)課后,線上教學,反饋與反思。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在網絡平臺作業單,整理和課程成績,反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進行教學反思。學生討論反思完成學習筆記,根據反饋結果進行知識點過關的自我總結,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進一步選擇職場拓展訓練和知識提升。整個考核過程也分線上、線下兩種模式,線上以學生的在線測試、作業、在線學習時長等情況為依據進行評價,線下對學生課堂知識點檢測、小組討論等情況進行評價。評價采取小組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形式,重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四)教學手段方法多樣化,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具體包括:(1)多媒體教學法。將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全部開發成PPT多媒體課件,所有授課教案及講義形成電子文檔。課堂講授中,以相關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為主線,串聯業務的具體賬務處理原則,并聯結相關案例,將零散的知識點結構化形成知識模塊,知識模塊結構化為知識體系。(2)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學與用,如何運用知識解決實務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下常常被忽略的一步。因此在“知識輸出”環節,應引導學生對案例和會計實務問題進行批判性、開放性的探討,分析現象背后的邏輯和理論支撐,鼓勵學生對問題形成不同的分析思路,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課程開始初期,由學生選擇一家上市公司,教師對學生所選擇案例對象的質量進行把控,學生長期追蹤該上市公司的財務資料,隨著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增加案例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點進行案例分析,課程結束后形成總結性報告。教師在中間過程對學生的案例資料搜集和案例分析進行指導,最后對學生提交的總結性報告進行評價和反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與實務建立鏈接。(3)視頻教學法。通過播放上傳到網絡平臺的視頻資料,結合教學內容,及時為學生提供中級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趨勢、熱點和難點問題等資料,提高學生對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熱情和感性認識。(4)專題研討法。通過精選與課程內容配套的上市公司財務問題,給學生布置專題,通過分組研究與課堂匯報,以“課下準備,課堂匯報,小組討論”的專題研討方法,不斷促進學生課后學習和鉆研,并通過團隊專題研討和匯報,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邏輯思維及演講能力。
(五)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動態性和能力導向性
教學評價及考核是檢驗教學過程中教育方針是否得到貫徹、教育目標是否得到實現的重要手段,可以說是教學改革實施的“指揮棒”。沒有有效的、科學的教學評價制度,就很難樹立正確的質量觀,也很難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學改革的質量和實際效果。為克服傳統教學評價中“過分強調對會計概念、原則和會計分錄的死記硬背、期末一次性考核而不注重能力培養”的弊端,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中應采用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綜合考評的方法。在考核中,(1)關注學生上課的專注度與參與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考核辦法采取層級考核方法,考核指標以定量指標為主,并輔以定性指標進行補充。層級考核方法首先要確定考核的一級指標,包括課前線上自學考核、課堂討論參與度與知識點檢測、課后復習筆記質量與拓展資料學習等;一級指標下再根據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為二級、三級指標;具體考核指標以量化指標為主,如測試分數、任務完成率、在線學習時長等,并納入定性指標進行補充評價,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參與度,追蹤案例資料搜集的豐富度等。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加大學生平時成績的比重,做到公正、客觀,以保證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得到及時公正的反饋。(3)平時測試和作業不但要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還要注重知識的輸出和運用,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比如每位學生選擇長期跟蹤一家上市公司,根據所學知識點對其進行財務分析,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4)課堂討論的考核要求每名學生至少有一次主題發言,除了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資料搜集和問題分析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課程的中期組織學生分析典型上市公司的個案,結合案例進行辯論會的材料準備,分成小組進行資料的搜集、討論與分析,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辯論會的時間可以安排在期末,最后由每個組提交分析報告。
(六)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問題反饋機制
多渠道反饋機制的建立,是混合式教學模式得以持續改進的保障。(1)建立學生的多渠道反饋機制。通過座談、交流以及網絡問卷調查等渠道,了解學生對混合式課程教學改革、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討論式的課堂授課方法以及教學成果的評價與反饋。(2)建立同行和專家評價機制。由教學評估中心教學督導組專家定期對整個教學團隊的教學給予較為全面、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并建立與其他院校之間的專業學習和評價渠道,使教師有機會到其他院校進行學習交流,或者由其他院校同行教師進行指導和評價。最后,整合多渠道評價與反饋意見,指導教師可據此及時進行調整并不斷完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采用的問題反饋渠道主要包括:階段性學生座談、學生網絡問卷調查、大數據分析學生學習行為、專項問卷調查、教師反思體驗以及學生體驗反饋、專家打分、同行專家意見函等。
四、結論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改革以推進素質教育為核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從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入手,以“開放-融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為抓手,使不同梯隊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綜合素質。該模式依據課程目標多元化、課程體系模塊化、課程內容開放化和課程教學融合化的原則,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手段方法以及課程考核與反饋提出了改革方案。該模式順應了數字化時代背景,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教學,以“開放-融合”的教學理念,使個性化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綜合素質,因此該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作者:趙艷 趙耀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糧食質量安全檢測發展方向
- 下一篇:初中生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