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成本會計確認分析

時間:2022-08-22 09:47:00

導語:碳成本會計確認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碳成本會計確認分析

摘要:隨著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日益增大,以及全球進入低碳經濟發展時代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心環境保護問題,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諸如霧霾等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企業作為最大的碳排放主體其行為也越來越受到法律制約。由于碳排放在日常生產活動中存在不確定性,導致在確認上存在較大難度。本文將從碳成本的涵義出發,簡要分析了分析碳成本在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當如何確認,以及確認原則分類等。

關鍵詞:碳成本;碳排放成本;低碳經濟

一、碳成本的相關定義

(一)環境成本。廣義的環境成本是指企業在資源獲取,加工,銷售產品,廢品處理等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和損失,以及化石燃料燃燒排出的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破壞的代價。目前比較權威的觀點是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AR)會議(1998)在《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中對環境成本做出了如下定義:環境成本是指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環境造成的影響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二)碳排放成本。針對目前碳排放成本的定義,國內學者主要有以下觀點:寧宇新,廖春如認為,所謂碳排放成本是建立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包括生產、制造、物流、使用和廢氣而產生的有關碳排放代價及由此而產生的補償等方面的內容。桑軍朝做出如下定義:碳排放成本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為節能減排、低碳生產而發生的支出。(三)碳成本。國際上較為通用的概念指出,碳成本是指每單位排放進入空氣的碳超過可接受水平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本文認為狹義的碳成本定義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碳排放成本,但是碳成本的涵義比碳排放成本要更涵蓋更多方面,而碳排放成本核算僅限于企業在產品生命周期或企業為節能減排而產生的費用。

二、碳排放成本的確認與計量

(一)碳排放成本流程的確認。與傳統成本概念類似,在企業中,如果該企業的交易或事項與碳排放有關,或者有碳排放有關的交易或事項引起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即可確認為碳排放成本。其次能否確認為碳排放成本還應當遵循兩類確認原則,一類為理論確認原則;第二類為實務上的確認原則,即應當劃分為資本性支出還是收益性支出,并執行權責發生制的確認原則。(二)碳排放成本的計量。有學者曾將碳排放成本形象的形容為碳黑箱這是因為碳成本所獨有的無形性以及不確定性導致的,在這方面無論國內外都無權威性的研究與著作。為了將曾經作為外部成本的碳排放成本逐漸的變為內部成本,Ratnatunga和Balachandran兩位教授提出了一種做法:在傳統的成本會計中,通常包括生產成本、制造費用、原材料等,如何將碳排放成本從這些傳統成本當中分離出來是這種方法主要研究的重點。據兩位教授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除了碳排放成本,還應當將碳排放權交易,碳固會計與企業的經營戰略決策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高效的碳排放交易的管理系統。

三、碳排放成本的分類

(一)按不同空間范圍劃分的碳排放成本。對于不同范圍的碳排放成本,按照企業是否應當承擔的標準,可以劃分為內部碳排放成本與外部碳排放成本。屬于企業應當承擔的、經過明確的計量的就屬于內部碳排放成本,外部成本就是那些企業無法進行準確計量、未能由企業承擔的碳排放成本。(二)按不同的時間范圍劃分。按照對碳排放成本的會計處理與實際發生時間的時間差,可將其分為三類:過去碳排放成本、當期碳排放成本以及未來碳排放成本。過去碳排放成本是指當前會計期間造成的費用是用于補償以前會計期間企業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的損失。當期碳排放成本是指在當前會計期間內發生的費用是用于清理當期碳排放造成的對環境的污染。未來碳排放成本是指會計期間內發生的與碳排放有關的費用是用于對未來的環境污染個損失進行補償的資金準備。(三)按不同功能劃分。對于與碳排放相關的支出的功能,可以將碳排放成本分為三類:彌補已經發生的損失、維護當前現狀以及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況。彌補過去的損失也可將其稱為彌補成本,該成本是指企業支付的費用是為了彌補以前的損失的支出。維護當前現狀是指為了維持現狀而不至于惡化的目的而支付的一種成本。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環境污染狀況是用于將來碳排放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所發生的費用。

四、研究建議

(一)政府加強引導,完善法規。政府作為宏觀政策的制定者應當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碳交易市場秩序并據此逐步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斷更新碳排放交易市場相關制度提高運作效率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碳排放交易市場當中。制定出完善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詳細規定披露內容,并將其作為一條法規強制執行。(二)企業加大技術投入,節能減排。企業作為政府制定的政策的最終執行者,自身也應當努力完善披露模式,加大對節能減排方面的科技投入并積極推動碳成本核算研究。根據自身企業所在的地方政策、地域特點因地制宜的研發出適合自己的企業的碳成本管理方法。定期組織人員去發達或經驗豐富的國家學習先進技術與經營增進友好往來。

參考文獻:

[1]寧宇新,廖春如.低碳時代的碳成本及其管理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11):98-99.

[2]梅怡,章道云,熊青.環境成本界定研究綜述[J].財會通訊,2011,(05):61-63.

[3]桑軍朝.低碳會計理論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208.

[4]林萬祥,肖序.企業環境成本的確認與計量研究[J].財會月刊,2002,(06):14-16.

[5]王立彥.環境成本核算與環境會計體系[J].經濟科學,1998,(06):53-63.

作者:牟佑家 單位:西安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