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會計核算分析

時間:2022-04-05 09:18:30

導語: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會計核算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會計核算分析

摘要:污染環境對人造成損害,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對受害的單位和個人的財產損害及非財產損害進行賠償。因而,企業由于污染環境而面臨著一些較大不確定性的經濟事項,可能會導致其經濟利益的流出,形成預計負債。本文基于環境污染涉及的主要企業的污染、產生原因及其危害方面,對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的理論依據、確認、計量、記錄、列示和披露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現時義務;預計負債;確認;計量;列示和披露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企業如鋼鐵、化工、煤炭、電力、油氣、核能等行業企業,在其生產活動中,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與國家相關生態保護政策相抵觸,因而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關注,國家加大力度進行整治,導致企業形成法定現實義務,有可能產生經濟利益的流出。這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經濟事項,其結果須由未來環保部門處罰、提起法院訴訟等事項的發生與不發生才能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態的發展,一旦因環境污染整治中由于訴訟、賠償產生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即確認為預計負債。

一、環境污染整治納入預計負債核算范圍的理論依據

目前,我國產生環境污染最重的三大部門是:冶金、化工和輕工;六大企業是鋼鐵、煉油、火電、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和造紙,另外礦產采掘和生產也是環境污染源之一。以上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有時會面臨一些較大不確定性的經濟事項,尤其是對環境污染整治中發生的被處罰、被賠償責任,這些不確定性事項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可能產生較大影響,最終結果需由這些未來現實的發生與否加以決定。因此企業環境污染整治屬于會計或有事項。三大部門、六大企業和煤炭等采掘生產單位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由于對環境的污染而產生現時義務,主要反映為對大氣、水資源和土壤的污染。(一)大氣污染現狀及其成因我國大氣污染極其嚴重。2015年6月4日,全國161個城市僅16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2015年12月19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7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已有半數以上城市出現空氣重度及以上污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灰霾面積2015年12月20日為66萬平方公里,重霾面積47萬平方公里。這種情況現在及其未來很難得到緩解。大氣污染產生的源頭是三大部門、六大企業以及煤礦的燃料燃燒、大規模采礦產生的顆粒物以及排放產生的硫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氯化物、含有氟、氯的氣體。(二)水污染現狀及其成因我國水污染也日益嚴重。2013年全國地表水總體為輕度污染。2014年4月,我國地下水為較差和極差的占比合計約60%。2015年,全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5118個中,有2174個監測點水質呈較差級,占42.5%;964個監測點水質呈極差級,占18.8%。較差級和極差級的水質監測點占所有監測點的比例超過60%。水質存在砷、鉛、六價鉻、鎘等重(類)金屬超標現象。產生水污染的源頭是三大部門、六大企業以及采礦含有重金屬、酸等有害物質的廢氣,廢水,廢渣。(三)土壤污染現狀及其成因目前我國土壤污染堪憂。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工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是造成其周邊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涉及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皮革制品、造紙、石油煤炭、化工醫藥、化纖橡塑、礦物制品、金屬制品、電力等行業。由此可知,三大部門、六大企業以及鐵礦、煤礦等礦山開采企業,由于已經發生的生產活動導致環境污染而現在承擔被政府部門處罰、對單位或者個人賠償等義務,這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一種現存狀態。這些企業因造成污染可能被起訴,甚至敗訴,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而敗訴賠償金額、何時賠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是否承擔被處罰和賠償責任、何時發生、承擔金額的大小,要等到政府環保部門或者人民法院判決才能決定結果。當承擔處罰和賠償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時,即形成企業的預計負債。

二、環境污染整治涉及的預計負債確認與計量

(一)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的確認不符合負債定義和確認條件的或有負債,企業不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但是影響負債的多種因素處于不斷的變化中,企業應當持續地對這些因素予以關注。其一,環境污染的危害及其處罰的法律依據。由于企業產生的大氣污染對人體傷害嚴重。水污染及土壤污染也極大程度危害人的身體健康,傷及牲畜。對此,國家相關法律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三十八條明確明確“污染環境罪”;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條、《水污染防治法》第73DOI:10.16144/j.cnki.issn1002-8072.2017.07.020五十三條、《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八十二條等等,分別明確了造成大氣、水資源、土壤污染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主體就是污染損害賠償權利義務的承受人,即權利主體是污染受害人,義務主體是污染加害人。產生污染承擔現實義務的企業因此成為環境污染損害的義務主體。其二,環境污染預計負債的確認。通過上述分析,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都明確了法律責任和各種義務,是企業承擔的法定義務。當賠償金額根據法律規定和律師、專家的專業判斷,能夠可靠的計量時,滿足預計負債的三個條件,則確認為負債。如10年前,就有英國北安普頓郡科比鎮大量新生兒畸形事件。即:1989年-1999年之間,英國北安普頓郡科比鎮鋼鐵集團有毒工業垃圾導致大量先天四肢畸形事件,致使科比鎮政府被法院判決給予殘障孩子及其家庭巨額賠償。案例中,科比鎮政府是義務主體,是污染加害人;科比鎮殘障孩子及其家庭賠償是權利主體,是污染受害人。通過受害人起訴,科比鎮政府承擔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法定現實義務,因此,致使科比鎮政府向孩子及其家庭賠償,導致經濟利益流出,而且賠償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據此,確認為負債。(二)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的計量環境污染預計負債的計量主要涉及最佳估計數的確定。主要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專業律師、專家判斷,相同及相似事件法院判決結果,來確定最佳估計數。如果估計數是一個的區間,則取區間的平均數;如果是單個項目則按照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依據范圍主要包括人身損害賠償和財產損害賠償。環境污染造成人身傷害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造成人身傷殘以及死亡的,還要包括:殘疾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殘疾輔助器具費、死亡賠償金和喪葬費。環境污染造成財產損害賠償的,賠償范圍包括三方面:直接經濟損失,是指由于環境污染直接造成設施的破壞、產量或質量下降所引起的損失,該損失一般是可以用市場價格來計算的;間接經濟損失,是指環境污染侵害受害人所有的財物,致使受害人在一定范圍內的未來財產利益的損失;恢復到損害前狀態所需要的費用。值得注意的是,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的計量還要綜合考慮與環境污染整治有關的風險、不確定性、貨幣時間價值和相關未來事項。

三、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的會計核算

產生環境污染的企業會發生大量治污成本、訴訟費用、賠償款和環保部門的罰款。根據會計準則的規定,產生污染企業因賠償責任而承擔了現時義務,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且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應確認預計負債,其中訴訟費、賠償款,應在“預計負債”中核算。不考慮其他納稅調整事項,企業在確認預計負債時:借:管理費用———訴訟費營業外支出———訴訟賠償貸:預計負債———未決訴訟企業實際發生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預計負債只是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還沒有實際發生,不符合稅法規定的實際發生原則,不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企業環境污染方面的預計負債,在申報企業所得稅時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按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作為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計稅價值為零,按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與適用所得稅稅率,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金額。借: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資產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實際支付訴訟費和賠償款時借:預計負債———未決訴訟貸:銀行存款如果實際支付金額大于或者小于預計負債金額,則調整增加或者減少“營業外支出-賠償支出”的金額。四、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的列示和披露第一,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的列示。環境污染整治涉及的預計負債,企業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在資產負債表中要單獨反映,在非流動負債下的“預計負債”項目列示;涉及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在非流動資產下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項目列示;在利潤表中,對應預計負債確定的支出和費用,與其他支出和費用項目合并列示,其中企業環境污染承擔的訴訟費在“管理費用”項目中反映,訴訟賠償支出在“營業外支出”項目反映;預計負債不涉及現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權利變動表的內容。第二,環境污染整治預計負債的披露。環境污染整治涉及的預計負債,企業應該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以下內容:預計負債-環境污染整治;由于造成×××污染形成預計負債;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元;“預計負債-環境污染整治”的期初數×××元、期末余額×××元和本期變動額×××元。參考文獻:[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劉春玲 曹香云 趙秀紅 單位:唐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