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會計制度文獻分析

時間:2022-08-30 11:44:28

導語:工會會計制度文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會會計制度文獻分析

摘要:2021年4月,新《工會會計制度》修訂。本文通過對工會會計制度相關文獻的梳理,從工會會計制度的歷史變遷、工會會計制度改革方向探索、對新《工會會計制度》的學習與解讀三個方面進行相關文獻綜述,為后續開展相關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工會會計制度;文獻綜述

一、引言

現行《工會會計制度》繼1998年頒布后,于2009年進行修訂和完善,2010年起正式實施至今,在規范工會經費日常收支管理、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工會事業的蓬勃發展,現行《工會會計制度》已無法滿足日常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的需要。2021年4月,財政部對2009年頒布的《工會會計制度》進行修訂(以下稱新《制度》),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工會會計制度作為工會組織的會計制度,本次修訂是一種順應經濟新常態下的與時俱進,對工會財會工作將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通過梳理有關工會會計制度的文獻研究,了解工會會計制度密切相關的前沿性研究,為今后開展新《制度》下工會財會工作的順利銜接、發展方向研究奠定基礎。

二、文獻綜述

由于國情的不同,基于研究價值考量,本文著重整理分析國內有關工會會計制度改革的研究并進行綜述。研究組通過梳理有關工會會計制度的文獻研究,圍繞工會會計制度的發展歷史、對工會會計制度改革方向的探索以及如何學習與解讀新《制度》三個方面進行綜述。

(一)工會會計制度歷史變遷方面

桂俊煜(2018)在研究《工會會計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歷程中,基于政府會計制度視角指出,我國工會會計制度具有自己的獨立性,在順應自身管理改革時代步伐的同時,借鑒行政單位預算會計制度體系建設進行同步變遷。其改革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1998—2004年我國陸續完成基本預算會計體系等一系列基本體系構建,中華全國總工會則于1998年頒布了《工會會計制度》,邁出工會財務管理制度化建設的步伐,統一了工會會計基礎、規范了工會會計行為。二是2010—2012年圍繞以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為主的預算會計標準體系的更新完善舉措,《工會會計制度》《關于印發工會會計制度、工會新舊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的處理規定的通知》、《關于做好貫徹實施新〈工會會計制度〉準備工作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制度,重點涉及工會工作中的收支預算、收支結構以及基礎會計核算等方面內容的完善,《工會會計制度》也與時俱進地進行了修訂與完善,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工會預、決算和經費監督制度,提高了工會會計核算信息質量。牟偉(2016)認為工會會計制度共經歷了三次歷史變化:第一次是改革開放后,沿襲計劃經濟時期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的基本方式方法,《基層工會會計制度》(1983年)、《縣以上工會會計制度》(1986年)等一系列制度的出臺,完善了計劃經濟體系下工會財務管理和預算制度體系;第二次是1999年的工會會計制度改革,全總制定《工會預算管理辦法》《工會會計制度》《工會事業單位財務制度》《工會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及《基層工會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等制度,這是順應市場經濟體制下工會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遵照財務部預算會計改革相關要求以更好地與財政接軌的重大舉措;第三次是基于工會“一改三策”為核心的工會撥繳經費體制改革,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體系建立,原有的工會財務相關制度已不適應工會財務日常工作變化。2009年,全國總工會適時修改了財務制度,同年《工會會計制度》修訂。文中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工會財會工作面臨新環境、新任務。近年來,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出臺、預算法等一系列預算制度不斷完善,這些變化與工會經費管理也密切相關,工會預算作為國家預算管理的一部分,工會會計相關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如上述研究分析預期,2021年的4月《工會會計制度》修訂。

(二)工會會計制度改革方向的探索方面

茹彥(2019)通過分析研究指出,當前工會會計核算未完全實現以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工會會計核算體系,沒有建立以項目庫管理為主的精細化核算方式與預算管理機制,缺乏項目績效考核驅動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預決算、會計核算以及預算績效考核相分離。針對現狀,研究者建議借鑒財政預算管理思路、政府會計制度內容原則,改革現行工會會計核算制度,推進運行成本、資產增值能力方面的核算深度變革;創新預算管理方式方法,以結果為導向,強化成本效益概念與內部控制機制,深化工會業財融合,建立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制度體系。研究還指出,各級工會應注重在業務流程控制和內部治理能力方面的變革,加快建立現代工會財務制度,推動工會經費聚力增效,提高工會財務服務質量,促進工會事業高質量發展。金敏(2019)通過工會會計制度與新《政府會計制度》比較,提出工會會計制度可引入平行記賬、對資產計提折舊與攤銷、取消固定基金和投資基金科目、引入預算收支和結轉結余科目及其相應報表等建議,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工會會計制度建設,更加切合日常工作實際,為工會工作的開展和工會事業發展奠定基礎。桂俊煜(2018)通過梳理分析指出,2014-2017年期間從《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到《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下稱新《政府會計制度》),各項制度先后形成體系。新《政府會計制度》核算模式下,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相互銜接又適度分離。新《制度》注重成本核算和內部控制建設,是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改革體現。結合新《政府會計制度》理論與特色以及當前工會工作活動的現狀與特點,提出了完善工會制度體系建設的意見與建議。借鑒政府會計制度,實現“核算基礎統一化、計量屬性多樣化、分類核算科學化和規范化”為特點的工會會計制度核算模式。此外,研究者還提出可將工會會計原則進行重分類(歷史成本原則和專款專用兩種特殊原則)、對核算原則重新分類為資產負債表和收入費用表等建議。從新《制度》變化來看,上述研究提出的許多改革探索建議是順應工會工作實際與時展、改革的要求與趨勢,具有前瞻性和可建設性。通過研究發現,我國工會會計制度具有自身的獨立性,結合自身工作活動的變化特點,充分借鑒政府會計制度改革進度與步調適時調整,保持自身特色并持續完善。

(三)對新《制度》的學習、解讀方面

許能銳、李峻(2021)從預算管理、財務管理(內控、信息化、管理)、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經驗(成本績效、規范性等)以及基層工會工作實際情況四個方面著手學習貫徹新《制度》。新《制度》體現了預算管理的相關要求,要求強化相關財務制度建設和管理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制并以信息化為載體逐步加強內部管理。新《制度》借鑒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經驗,順應時展要求,規范會計要素、科目設置,引入成本績效理念,強化資產管理。新《制度》針對各級工會組織業務特點、充分考慮基礎工作實際情況進行修訂。“相信新制度的執行,能夠進一步規范工會會計核算,切實提高工會組織的會計信息質量。”胡興華(2021)以財會工作者的視角,圍繞新《制度》會計核算科目的變化與細化,從工會職能、組織功能、經濟功能分類等六個方面著重闡述了新《制度》修訂的新理念新要求,并建議工會財會人員應及時調整核算思路,將核算體系與信息化建設、成本控制、預算績效管理、其他財務制度等相銜接,形成比較完善的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思路體系。袁媛(2021)以監管視角,從內部控制、預算管理、預算績效管理(成本控制)、信息化四個方面分析后,認為新《制度》在預決算管理、收入成本核算等方面更有利于向縱深推進工會財務改革,加強工會組織內部控制,提升預算管理和信息化水平。隨著工會核算體系、信息化以及與其他制度銜接的完善,工會組織之間建立共享數據信息資源,有利于監管部門積累對工會組織數據資源、強化工會經費管理使用等監管力度。郭云波(2021)從政府會計準則制度視角將《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第1、2、3、4、7、8、9號具體準則及應用指南、《政府會計制度》、《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等相關規定及現行《工會會計制度》進行對比學習,從會計要素等基本理論、資產管理、收支結轉結余核算、成本核算、報表等方面分析指出,為適應新形勢下工會會計業務的核算需要,新《制度》吸收、借鑒了諸多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理論和內容。我國工會會計制度結合自身業務特點,根據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步調及時完善,修訂內容充分借鑒政府會計制度核算理論和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獨立的會計制度。

三、結論與展望

透過新《制度》頒布的時代背景、變遷脈絡,了解國家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相關的頂層設計和重大部署,領會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策意義,以“大財政管理理念統領工會財務”的思路,實現工會財務精細化管理,以研促學,以研促業,在工作中逐步促進經費支出預算管控和績效評價體系建設,強化內部控制機制建設理念,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保障工會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理論現實意義。展望今后研究方向,針對本次新《制度》對工會財會工作的影響是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為新舊《制度》的順利銜接做好準備。此外,面對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須以“互聯網+管理+會計”的思路去探究今后如何做好相關工作,包括基礎的會計理論與核算、內控控制、預算績效管理以及相應信息化配套建設,涉及內部治理層面,每一方面都可以作為一個重大的研究論題,需要深入學習與探究。

參考文獻:

[1]牟偉.淺議工會會計制度改革[J].中國工會財會,2016(9):7-8.

[2]徐麗軍,吳慶慶.大數據時代對工會會計改革問題探討[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7):224-225.

作者:董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