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園林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路徑
時間:2022-09-18 09:06:30
導語:風景園林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風景園林專業中推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專業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適應新時代人才需求的變化。基于此,對風景園林專業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發掘,確定課程思政的培養內容,提出教學改革的策略,并結合具體的專業課程內容,探討其課程思政實施方法,以期為推動風景園林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思政元素;課程思政;風景園林;教學改革
1課程思政的內涵與要求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指出:要樹立“大思政”理念,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就強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課,而應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針對專業課程推行思政教學改革正是貫徹這一講話精神的重要體現。所謂“課程思政”,并不是簡單地將紅色元素嵌入到專業課程中,使其思政化,需要在深入研究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發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系統化的設計,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專業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將德育教育貫穿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思政”應立足于專業,將課程目標與德育目標相結合,明確思政素養培養目標,將其與專業技能目標同等考慮。通過思政素養培養,能夠幫助學生在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正確理解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從而實現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總的來說,思政素養培養目標主要包括:政治認同和國家意識、品德修養和人格養成、學術志向和專業倫理。
2風景園林專業課程思政培養內容
通過深入研究風景園林專業背景及內涵,將課程思政的培養內容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2.1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
黨的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繁榮興盛、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風景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我國建立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風景園林行業發展亦有重要作用[3]。教師在教學中對專業課程中的傳統文化等相關元素進行深入發掘,如我國古典園林建筑、傳統植物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等,使學生對繼承、豐富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刻認識,引導其建立文化自信,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2.2開闊的全球視野
全球視野是時代對青年提出的要求,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風景園林學科發展也面臨著挑戰。作為一名風景園林教學工作者,必須要具有開闊的全球視野,能夠理性認識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和國際同步,更好地傳承、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背景下,風景園林專業教學也應上升到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國際先進理念的介紹和剖析,引導學生對東西方園林文化進行深層次理解,擴展全球視野。
2.3綠色中國夢
綠色既是風景園林的基本屬性,也是新時代對中國風景園林提出新的要求。十八大以來,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位置,開創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新局面。這就要求風景園林從業者能夠合理運用自然和社會因素創作優美的、生態的人居環境,充分展現生態、綠色、宜居等理念,引領城市發展和生態文明,實現綠色中國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使學生能夠牢記美麗使命,不忘綠色初心,擔負起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
2.4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義就是人文關懷。風景園林專業的本質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根本目的就是為人服務,具有人文關懷的景觀設計是未來風景園林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風景園林人,應以人為本,立足社會,心系自然,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思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能夠尊重傳統和當地文化特色,關注民眾訴求,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注重無障礙景觀設計,使學生能夠認識專業本質,承擔社會責任。
2.5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新時代的中國工匠精神,是對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勞動精神在新時代的一種新的實現形式,它要求從業者不僅具備精湛的技能和創新意識,更要有端正的工作態度,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弘揚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可以推動風景園林學科可持續發展,這要求教師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激勵學生勇于創新,在此過程中培養其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及團隊協作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2]。
3風景園林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探索
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風景園林專業在我國受到越來越廣泛地關注,從2011年被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和教育部列為國家一級學科以來,各個院校一直積極探索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我國高校風景園林專業課程一般包括基礎理論課程、核心設計課程及課程實踐三個模塊,針對課程特色和專業培養目標,風景園林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3.1強化教學團隊,明確課程思政目標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責任人,強化教學團隊是“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專業課程“思政化”的前提就是要求專業教師需要加強自身修養,樹立高尚師德,不斷學習,樹立育德意識,提升育德能力。首先,強化教學團隊“課程思政”研究和學習培訓。教研室定期開展相關講座,通過研討會、教學觀摩、學科競賽等方式,增強教師的育德意識,全面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立德樹人意識,明確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責任。其次,作為專業任課教師要多同思政教師、輔導員交流溝通,明確課程思政目標。教研室定期邀請思政教師和輔導員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共同研討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方法以及手段。在此基礎上,教學團隊應圍繞專業各個具體課程特色與教學目標凝練思政元素,根據各課程的思政教育側重點,分類分層分課程將具體的思政元素與課程目標一一對應,為推行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做出總體部署。
3.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
專業課程思政的改革關鍵在于課堂的實施,如何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具體教學內容和環節之中,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關注的熱點,精心設計教學模式,同時要注重課堂形式的多樣性,避免生硬的說教,引發學生的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和體驗,如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等,將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專業知識學習當中。
3.3以實踐課程資源為有益補充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應對和解決出現的問題,注重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古典園林認識實習為例,以往的模式是由教師進行相關的專業講解和指導,學生缺乏前期準備工作,同時受到人數、場地條件等限制,實踐往往只是走馬觀花,看個熱鬧,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一情況,可以考慮調整了實踐展開的方式,比如教師和學生進行身份互換,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擔當起現場講解的工作,教師作出糾正和補充,這就需要學生在實習之前做足充分的準備工作。一方面,通過前期的準備工作,學生更好地掌握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在講解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并加深了對我國傳統園林文化的認識,建立起文化自信,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這一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從實際出發、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職業能力和團隊合作協調的能力,同時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3]。
3.4引入多元的考核方式,建立課程持續改革機制
在課程考核中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將“立德樹人”落實到課程考核,以學生成長和發展為標準,結合各課程的特點,采用靈活多變的考核方式。比如任務實施過程對應創造力、事業心、責任感測試點,調研匯報對應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測試點。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考查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體現專業課程的育人價值。同時,應建立課程持續改革機制,成立相應的課程持續改進組,每隔一段時間對專業課程進行考核評價,將思政培養內容納入到課程目標達成度的考核,根據評價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持續改進方法,使專業課程思政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
4結語
風景園林專業是建立在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型學科,首要目標就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通過推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使學生在掌握專業領域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提高了綜合素質,實現了教學和育人雙向結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明確教學改革目的,不斷學習提升自我的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并且不斷探索更新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
參考文獻:
[1]崔治忠.把握新時代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個著眼點[N].青海日報,2019.03.25(11).
[2]焦連志.構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高校育人課程體系的必要性[J],吉昌學院學報,2017.12(6):1-5.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53(1):43-46.
作者:鄧睿 儲凱鋒 單位: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
- 上一篇:風景園林植物應用教學方法
- 下一篇:風景園林專業輪環式實踐教學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