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生態環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8:19:00

導語:城鄉生態環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生態環境管理論文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城市生態環境和農村生態環境相互影響。然而,在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一些地方過于重視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卻忽視了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筆者以為,我們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保護新格局。

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突出不僅影響到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且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改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落后狀況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任務。在生態環境保護中,應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進城鄉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業和農村不僅為全社會提供了糧食和肉、蛋、奶等農產品,而且是國家的生態屏障,因此,生態文明必然首先基于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功能不斷拓展,除了傳統的食品供給等經濟功能外,其生態維護和生物能源等多重功能也在不斷凸顯。

城市環境和農村環境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不可分割。農村和城市都處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當地球生態系統出現問題時,不僅影響城市,也會影響農村。例如,由于目前氣候變化的原因,城市和農村的生態環境都發生了改變。在一些地方,城市的發展污染了農村的河流和土壤,農村又因為土壤等被污染只能為城市提供劣質的農產品。城鄉之間的環境問題相互制約,不僅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造成了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雖然一些地方的GDP看似增長了,但其污染治理的成本更高。因此,只有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城鄉生態環境良性互動,才能不斷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城鄉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差距大,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由于公共財政長期忽視對農村的投入,造成村莊公共設施短缺,道路、供水、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欠賬嚴重,農村人居環境面貌落后。根據原建設部的相關統計,2007年我國城市用水普及率為89.7%,城市燃氣普及率為81%,污水處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一定水平,而在2006年底,鄉政府駐地用水普及率為60%,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則較低。

農村生態環境形勢總體上比較嚴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突出。畜禽糞便、水產養殖和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造成污染加重,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容忽視。在我國廣大農村,鄉鎮企業污染較為普遍,小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缺乏。全國仍有近2.5億農村居民喝不上干凈的水;農村每年產生的90多億噸生活污水基本上是任意排放,2.8億噸生活垃圾也是隨意傾倒;化肥年施用量達到4700多萬噸,有效利用率不到35%;我國單位農田使用的農藥比發達國家多出30%~50%,造成土壤和水體污染加劇。一些地方亂采濫挖、毀林開荒、超載放牧等行為屢禁不止。農業生態系統退化、植被破壞、土地退化嚴重,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2007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的水土流失面積為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08%。耕地質量退化趨勢加重,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

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我國正處在城鄉統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期,從工農和城鄉關系看,總體上處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要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應該增加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發展生物質能源。

構建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格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盡快在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從資源配置上看,要有效推進公共資源均等化,統一規劃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中央集中的排污費等專項資金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從生產要素流動看,工業下鄉必須符合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要控制污染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向農村轉移。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人們安全消費的要求。

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地區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著力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切實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水質改善,把保障飲用水水質作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大力推進健康養殖。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引導農民科學施肥,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發展以村莊農戶為單元的循環農業。積極探索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發展模式,努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建立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機制。以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為重點,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村生態環境。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

大力發展農業生物質能源。農業生物質能源正在興起,農產品可生產酒精、油料,被稱作是碳零排放,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從發達國家來說,美國到2030年的目標是生物液體燃料(酒精、乙醇)至少要替代30%的石油,到2050年時要替代50%的石油。目前美國25%以上的玉米產量用來生產燃料,提煉酒精。歐盟和日本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占總能源供應量的50%以上,而由農業提供的生物質能源占30%。我國有大量的農產品秸稈和林副產品,可以用來發展生物質能源。因此,在“不與糧爭地”的前提下,我們要適度發展能源作物,走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生物質能源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