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10:35:00
導語: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正處在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過渡時期,如何實現林業的歷史性轉變是我國林業目前面臨的一大歷史性課題,在這一歷史變革過程中,法律必須發揮其應有的保障作用,即依法治林。筆者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以森林法第5條對林業建設方針的規定滯后于森林經營理論和國家林業發展戰略的現實出發,論述了,欲實現永續利用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必須以對森林法第5條林業建設方針的修改為切入點帶動整個林業法律體系根本指導思想的變革。只有以適宜的思想為指導才能制定出適當的法律,從而使依法治林有“好法”可依。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依法治林;林業建設方針
Abstract:Ourcountryisbeingaperiodfromtraditionalforestrytomodernforestry.Sooneofthehistoricaltopicsishowtoachievethehistoricaltransitionoftheforestry.Andinthiscourseofthechange,theensuringfunctionofthelawmustbeplayedinitsproperrole,thatistosay,controltheforestaccordingtolaw.Authorexactlyproceedfromthisangle,discussingthatitisessentialtoamendarticle5oftheforestlaw,whichisabouttheforestryconstructingpolicy,inordertoaccomplishthehistoricaltransitionandfurther,todrivetheradicalreformoftheguidingideologyinthewholesystemoftheforestlaw.Onlybeingguidedbythesuitableguidingideology,isitpossibletomakeappropriatelawandthuscontroltheforestaccordingto“agoodlaw”.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forestry;Controltheforestaccordingtolaw,;Theforestryconstructingpolicy
一永續利用到林業可持續發展
(一)永續利用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縱觀我國林業發展指導思想的變化,建國以來,先后制定了“以木材生產為中心”、“以營林為基礎”、“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這些指導思想的核心均是以滿足木材需求為主,是永續利用的表現。進入20世紀90年代,提出圍繞一個“中心”(一切林業工作都必須緊緊圍繞提高經濟效益這個中心來進行),抓好兩個重點(就是把“一城兩區”,即城市綠化和山區、沙區的開發治理為重點),實現兩個“提高”(即全面提高林業的綜合生產力和努力提高林業職工和林農群眾的生活水平)[1](P472),從此,林業指導思想發生了轉變,雖然還沒有完全從傳統林業轉變為現代林業,但畢竟從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的林業從“以木材生產為中心”、“以林為主”的永續利用思想中解脫出來,是傳統林業向現代可持續林業轉變的過渡。2003年6月25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確定加快林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為“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十六大精神,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大力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實觀林業跨越式發展,使林業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至此,我國正式確立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
林業的發展戰略隨著國情和林情的發展不斷的調整變化。20世紀50年代,我國提出了普遍護林、重點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方針。在第1個五年計劃期間,隨著木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木材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天然林資源不斷減少,擴大森林資源已迫在眉睫。因此,提出了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60年代初,我國又提出了以營林為基礎,采育結合,造管并舉,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的方針。但因種種原因,未能貫徹執行。1978年,黨的十一界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工作重點的轉移,我國林業經營方針也做了調整,采取了“一下一穩三上”的調整方針,即原木產量要下降并穩定在一定水平上,更新造林和撫育要上,綜合利用要上,新林區的開發要上。但是這個調整方針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森林資源消長失衡不斷加劇。因此,1984年又提出了新的林業經營方針:認真貫徹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實行“三個轉變”,即造林育林從依靠集體轉向依靠8億農民,個人集體、國家一起上;森工企業由原木生產為中心轉向以營林為基礎、采育結合、綜合經營;林業經營由封閉式的產品生產轉向開放式的商品生產。以后,逐漸發展為以保護和管理現有森林資源為中心,扭轉資源下降趨勢,積極發展人工林林業用材林,實行集約經營,提高林木生產量,最大限度地降低資源消耗,增加林產品產量,綜合開發林區資源,發展林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戰略。進入80年代后期,林業經營方針由“三個轉變”改為“四個轉變”,即:由采伐利用天然林為主,轉為以營林為基礎,加強人工林建設;由單一木材生產為主,轉為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由粗放經營為主,轉為依靠科學技術,實行集約經營,科學管理;由林業部門為主,轉為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八五”期間林業的重點工作是,要以深化林業改革,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林業活力,提高林業的整體素質為中心,進一步加快森林培育,加強森林保護,強化林業管理,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推動科技進步,促進林業的發展。1995年我國已正式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基本發展戰略。原林業部根據《中國21世紀議程》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確定了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2010年中國林業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是,遵循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以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以改革為動力,著眼于可持續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緊密結合,協調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充分發揮林業在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提高農業綜合能力,促進林區經濟振興,山區脫貧致富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有效供給,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1](64-65)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林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已經由“永續利用”變為“林業可持續發展”。“但是,目前我國的林業還未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森林的基本狀況令人堪憂,森林覆蓋率不斷加大,但生態功能衰減的實質沒有改變;成熟林少,單種人工林多,針葉樹比重下降,闊葉樹比重上升,林種、林向單一,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不斷下降;呈現出數量型增長和質量型下降并存的狀況。因此,我國林業“肩負著由傳統林業向可持續林業過渡的歷史使命。”[1](P472)
(二)永續利用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區別
1、永續利用與林業持續發展的經營取向不同
傳統的森林資源永續利用以森林使用價值為取向,林業持續發展以森林的價值為取向:
永續利用強調單一商品或價值的生產,以單一的木材生產和木材產品的最大產出為中心,把森林生態系統的其他產品和服務放在從屬的位置,其目的是通過對森林資源的經營管理,源源不斷地、均衡地向社會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產品,雖然在20世紀70—80年展為森林多效益林業,但林業經營仍未能完全擺脫以經濟效益為主的格局。可持續林業是從森林生態系統在生命支持系統中的整體作用出發,以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社會系統中的功能維護為中心,目的是通過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向社會提供可持續的福利,而不僅僅是某種物質產品,這種功能的維護不僅是獲取森林使用價值的基礎,而且是由使用價值所表現出的經濟獲益持續的保障,更是人類持續生存所依賴于生命支持系統的根本,是森林價值的本質所在。
2、核心理論不同
法正林理論(這一理論雖然也有爭議,甚至受到批判,但從來也沒有動搖其在森林經理中的主宰地位)是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的核心理論,該理論基礎為森林生長量與采伐量的長期穩定,從而保持穩定的蓄積量,追求年齡或齡級結構的穩定狀態。而結構與功能關系的協調理論是可持續林業發展的核心理論,可持續林業以人為中心,更強調了人的作用,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人與森林生態系統的和諧,強調了當代的橫向公平性及不同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性。
3、經營模式不同
傳統永續利用的經營模式同農業的經營模式基本相似。林業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遵循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經營和利用要限制在保持未來生態系統良好狀態的目標內。表現為森林健康化,提供最優的功能和效益。
4、技術保障體系不同
收獲調整和森林蓄積量經營管理是永續收獲林業技術保障體系的核心。其實質是把森林作為資產,通過集約經營建立理想結構的林份,實行永續作業,提高生長量、蓄積量和木材產量,以增加社會財富。森林可持續經營是可持續林業的核心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分類經營是可持續林業技術保障體系的基礎;生態系統經營是可持續林業的具體技術保障體系,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工具;森林資產化管理是可持續林業的配套措施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5、操作尺度不同
永續利用建立在林班和小班空間尺度上的以林場或林業局為范圍的部門生產組織形式,這種生產管理組織形式是以法正林理論為依據的。可持續林業發展的空間操作尺度是建立在景觀尺度上的林業生產的區域化、社會化管理組織形式,這一管理組織形式是可持續發展林業的
結構、功能、效用三者關系協調理論為依據的。
6、評價尺度不同
法正林狀態是評價永續收獲林業經營行為的基本尺度。可持續的森林即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效用三者關系協調統一是評判可持續林業經營行為的基本尺度。具體目標為:保持現在和未來森林生物多樣性、生產力、更新能力、活力和實現自我恢復的潛力,在地區、國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滿足當代和后代各方面的需求,而不損害其他生態系統。[2](P1-3)
(三)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現狀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沒有可持續經營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的林業。自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后的5年內,森林可持續經營進入了實質性階段,世界林業發達國家都開始調整和改造傳統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的理論與技術,并組織研究和實踐森林資源可持續標準和指標體系。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實現途徑。[3]加拿大側重于林地生產力的保護,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計劃為依托的林地綜合管理系統;美國注重人們對森林的整體需求,提出了生態系統經營;德國由于幾乎沒有原生林,大多為人工次生林,因而著重于回歸自然的人工林經營,即近自然的林業。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來調整各自的林業發展戰略,著手研究和制定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和指標,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總目標是林業可持續發展,而對于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途徑,以美國1995年《森林和林地資源的長期戰略規劃》為典型,它明確了“管理生態系統------通向可持續性的工具”的模式。[1]
二修改森林法第5條的林業建設方針為“林業可持續發展”
1979年2月23日頒布的我國第一部《森林法》第5條規定“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造管并舉、造多于伐、采育結合、綜合利用的方針”;1984年9月20日第一次修改森林法,第5條規定“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1998年第二次修改森林法第5條仍為“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對林業建設方針的規定未做任何改動,但實際上,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永續利用”的方針已經滯后于整個林業發展戰略,必須以“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取而代之。
(一)林業發展指導思想、林業發展戰略與森林法
林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以林業經營理論為理論基礎和依據,學者們的經營思想來源于實踐,因已受到實踐考驗或受到普遍接受而被政府采納,其體現為林業指導思想并以林業發展戰略為載體和平臺進入實踐,林業發展戰略中所確定的林業指導思想(實質是林業經營理論)通過具體的林業發展戰略步驟的反復實踐,證明其科學性,或是受到普遍認可,而最終被寫入各國的森林基本法。
如德國,德國在18世紀,德國根據永續利用理論提出了森林永續經營的構想,它是現代森林多效益經營理論的雛形,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戰后德國首先采取了恢復森林資源的林業發展戰略。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工業和經濟的發展,德國根據林業政策效益論和森林效益永續經營理論制定了森林為木材生產和社會效益的雙重目標的林業發展戰略。以后,由于利益的驅動,德國又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理
論“船跡論”和“和諧論”。在50年代中期,德國林業邁入了保護自然景觀、保證資源自然生產力、提供游憩場所和采伐木材的森林多種利用時代。60年代,德國開始推行森林多功能理論,實行了森林多效益發展戰略。1975年,德國公布了《聯邦保護和發展森林法》確立了森林多效益永續利用的原則,正式制定了森林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一體化的林業發展戰略。德國人工林立地穩定性差,抵御災害的能力弱。80年代以來,因大氣污染引起的森林“新災害”使森林的永續經營出現危機,90年代,德國開始采用“近自然林業”的新林業政策,并將它作為新的林業經營方針,“近自然林業”的實施主要通過《森林法》和《自然保護區法》,這兩部法律規定了原則相同的目標。按照“近自然林業”,德國各州相繼制定了相應的林業經營方針及其目標系統。
同樣的,二戰后,美國、瑞典、奧地利、日本、印度等國也利用森林多效益理論制定了新的林業發展戰略;1960年,美國頒布了《森林多種利用及永續生產條例》,利用森林多效益理論和森林永續利用原則實行森林多效益綜合經營,標志著美國的森林經營思想由生產木材為主的傳統森林經營走向經濟、生態、社會多效益利用的現代林業。1993年4月5日,為解決西北部國有林木材生產和自然保護之間的矛盾,成立了“森林生態系統經營評價工作組”,其在當年提出一份供全國討論的報告,即《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生態、經濟和社會的評價》,該報告的出臺標志著美國傳統永續經營的森林經營思想向現代生態系統經營的轉變。美國沒有《森林法》,其由國會通過、總統頒布的各種法規針對不同時期的國情和林情對森林經營活動起指導作用。為保證法規的實施,林務官員在聽取各方意見后,編制10年規劃,每5年修訂一次。規劃一經確定不得任意改變,以維護法規的尊嚴。各州也根據本州的具體情況編制各州的法案,以指導地方的林業事務。[1]
森林經營理論與森林法的關系:可以說森林經營理論是森林法的重要指導思想,森林經營理論的變化必將帶來森林法指導思想的改變。雖然我們已經接受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經營理論,并制定了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但我國森林法對此沒有任何體現,對于這一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戰略地位的經營思想,必將以法律加以確定。然而法律具有滯后性,但由于森林資源的生長周期長,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具有不可逆性,而森林效益的間接性、隱蔽性、時間積累性和驗證的宏觀性,加之森林資源存在形式的無比公開性,又使得森林資源在各種資源和資產中的安全性較低,容易受眼前利益驅動而遭到破壞,所以森林法不同于傳統法,也不能等同于傳統法,森林法的制定必須提高預防性、克服滯后性。所以,森林法應該早作修改,不要再出現98年森林法體現76年林業建設方針之事。
(二)依法治林與林業歷史性轉變
我國正處在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轉化階段,因此,如何保護森林資源、合理的經營利用森林資源,達到林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林業的歷史性轉變,是我們現階段面臨的一大歷史性課題。在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任務的法律工作中有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依法治林”的“法”字,主要是指林業法律體系的完善及林業法律的合理性,方向的正確性。森林法的合理性主要是指以科學為依據,遵循生態規律,當然也包括法理等立法規則;方向正確主要是指符合當時的國情、林情。二是“法治”二字,主要指嚴格林業執法、嚴肅林業司法(包括監督林業執法和監督林業司法),即依法治林。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前者,依法治林將背離我們的目的而誤入歧途;后者是前者的實現和保障,沒有后者,前者的一切都將是一紙空文的無稽之談,毫無意義的紙上談兵。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但最終還是落在一個“依法治林”的“法”字上。
我國森林法律體系以《森林法》為龍頭,其第五條規定的林業建設方針,是中國林業發展總攬全局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其以法律文件的權威性確定了中國林業的發展方向,但目前中國森林法的林業建設方針嚴重滯后與實踐相脫節。因此,依法治林,實現林業的歷史性轉變,必須以森林法“永續利用”的林業建設方針的修改為切入點,以法律的形式徹底改變我國林業發展的宏觀性指導思想,進而帶動整個林業立法的大換血,為我國林業的歷史性轉變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施昆山.當代世界林業.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奉安臣,白順江,封新國.森林經營管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張建國,余建輝.生態林業論.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梁星權.森林分類經營.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3]鄭小賢.森林資源經營管理.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
- 上一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作總結
- 下一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暢通工程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