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產業化發展思路思索

時間:2022-04-11 04:02:00

導語:林業產業化發展思路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產業化發展思路思索

我縣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土地貧瘠,氣候干旱,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林業資源極其貧乏。近年來,隨著國家生態建設力度的加大,通過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及全面封禁等政策的實施,生態環境建設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穩步發展的路子,林草植被覆蓋度逐年上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這些成績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但是,林業生產過程中逐步暴露出的問題也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一是林分質量低下,疏林草灌比重大。林木品質差,一旦遭到破壞,退化和逆向演替就無法遏制。尤其是南部山區生態環境更加脆弱。大部分為疏林地和擰條灌叢,如果管護措施跟不上去,必將造成嚴重惡果。二是目前的林業生產建設投資完全依靠國家財政,既只靠輸血,而無造血功能,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微乎其微。群眾造林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一旦國家林業政策變動,投資規模縮減,就會缺乏后勁,停滯不前。因此,如何發展林產業,提升森林資源的可利用性,提高林業經濟效益是我們目前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

一、我縣森林資源及利用現狀

1、森林資源現狀據統計,我縣目前森林資源的總面積為283萬畝,其中有林地只有67萬畝、(郁被度0.2以上的喬木成片林地),疏林地61萬畝,灌木林地最高,占到155萬畝,另外,還有未成林造林地90萬畝。由于氣候、土地的限制因素,每年的活立木生長量只有1.5萬畝。林木資源分布也明顯不均,南部山區主要是疏林地和四旁樹,主要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大部分布在灘區,生長量也明顯大于山區。

2、森林資源利用現狀目前我縣在森林資源利用開發方面基本處于空白狀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柳編工業發展了一段時間,但由于產品效益不突出,尤其是該產業所用原料為一年生沙柳枝條,一經采割便極易造成沙柳“黑茬”,對沙柳資源的破壞性極大。因此,這一產業受到限制,近幾年逐漸萎縮,只在東灘的郝灘、石洞溝和堆子梁三個鄉鎮殘存有少量經營。在木材加工方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縣在堆子梁的小灘子建起一處“壓麻板”廠,但由于技術落后,經營不善而倒閉。二零零四年,我縣建起兩個細木工板廠,細木工板是近年來建筑裝修和家具生產的主要原材料,市場前景非常看好,但該產品受原材料限制,所用原料為木材,而我縣國家下達的年限量、采伐量只有不足1000畝。而且全是農民自用材,無商品材,因此目前可提供的原材料主要是梢頭木和舊木料,生產受到限制,目前均處于半停產狀態。

二、國內林產業發展現狀

國內林產業由于受資源、技術、經濟等因素影響,地區發展差距較大,發展較快的地區主要是廣州、福建、江蘇、山東和東北地區。近幾年河北的小型企業也發展較快。為探索林產業發展的路子,我們于七月上旬利用一周的時間在河北的廊坊和邢臺地區進行了考察。這兩個地區是華北木材加工生產的集中區域,在廊坊的文安縣左各莊鎮,分布有大小二百多家木材加工企業和木工機械加工銷售企業,各地的木工機械廠家在各莊鎮均有銷售點,從機械設備和產品的加工銷售,已形成一條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有完整先進的整條生產線,也有從木材分割、制板、家具等各工序的專業生產工廠,產品種類齊全,有膠合板、密度板、細木工板、多層板、建筑模板、防火板及家具成品,所有木質原料、包括原木、梢頭木、枝梢、根塊,一旦進入生產線,出來的全是可用產品而無廢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整個產業鏈幾乎沒有“三廢”排放,對環境無任何污染。

三、我縣林業資源利用方向

根據我縣現有資源狀況、產業結構及外地發展情況,我認為,我縣林產業發展出路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飼料加工業。我縣現存檸條灌叢約50多萬畝,南北山灘均有成片分布,歷來就是牲畜的上好飼料,蛋白質含量豐富,適口性強,被農牧民譽為鐵桿飼料,采用三年輪流平茬的方法,每年可采產量約為2萬噸,利用先進技術可生產約1萬噸的精飼料,對于我縣牲畜養殖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2、柳編產業。我縣大部分群眾有柳編生產的經驗,如果能夠進一步發展可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項目,關鍵的問題是一要在產品技術質量上下功夫,提高柳編產品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二是要大力培育采條基地;將其破壞資源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3、發展紙箱、紙漿的生產。利用沙柳這一豐富的原材料,加工紙漿,生產紙箱、紙板、紙管等。

4、加工板材。盡管我縣的森林資源并不豐富,木材生長量低下,但并非完全不可利用。

我縣北部灘區分布有豐富的沙柳、紅柳和花棒,面積近百萬畝。據調查,沙柳生長壽命為8—10年,紅柳為15—20年,花棒為10—13年,但其最合理的平茬年限均在5年左右。如果進行合理的平茬利用,每年可采的資源約有20余萬畝,這樣既不會破壞植被,影響生態效益,又可通過輪流平茬起到更新復壯作用。這樣每年可獲取約5萬噸薪材,加上每年零散采伐下余的根塊和梢頭木、枝梢等,又可提供約2萬噸薪材。這些薪材,以往都被農民當作燃料消耗,近幾年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民生活用量逐漸減少,就長茂灘林場來說:上世紀90年代,每年冬季可向周邊群眾銷售沙柳3—5千噸,而到2003年開始,連一斤都賣不出去,因為現在群眾不需要了。現在如果要實施沙柳平茬,必須掏錢雇人,以至于目前有林場包括集體的大面積沙柳資源面臨“黑茬”的危險,而這些“過剩”的薪材,恰恰是生產人造板的主要原材料。因此,積極發展板材加工業,不但能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對于提高群眾造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目前,我縣的林產業發展處于較為落后的境地,積極發展林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率,不但提高了經濟效益,還可促進林業生產整體建設如果發展合理,形成良性循環,其綜合效益是十分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