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分析

時間:2022-03-31 11:17:42

導語: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分析

1通州區林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對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

(1)忽視林業的放大效應,對林業所蘊含的數倍乃至數十倍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視而不見,只看到林業的直接效益,大搞掠奪式經營,致使林業不能持續發展。(2)完全為應付一時檢查而栽樹,不顧水土流失、栽植管護等現實,看不到發展林業的緊迫性,缺乏抓林業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認為林業生產只是林業部門的事,栽不栽樹都無所謂,看不到林業的社會屬性,缺乏興辦林業的積極性。

1.2林業資源未有效利用,產業體系不夠完善

(1)第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林業產業化經營尚處于起步階段,龍頭組織少、產業鏈條短、林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生產工藝和設備落后,未能真正將資源轉化為商品,資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林業主要是木材賣“方”的原始經營方式。(2)結構不夠合理,林種、樹種結構較單一。全區優質用材林資源少,長期以來都是楊樹一統天下,工業原料林和高效經濟林比重偏小,且速生品種不多,林帶抵抗力較弱;果樹中葡萄比例大,優質桃、梨品種少,優種干果比例偏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設進展緩慢,不能滿足生態林業建設的發展需要。(3)市場開拓不力,銷路不暢。由于林業普通品種較多,名、特、稀等精品相對較小,導致市場競爭力較弱,市場覆蓋范圍偏小,銷路不暢。

1.3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兼顧難,林分質量下降

發展林業的核心是可持續利用,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但近幾年,鄉村因修路、改電、通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破壞了很多林木,又不重視更新造林,結果有林地變疏林地、疏林地變殘林地,人為地斬斷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鏈條,導致林分質量下降。

2調整林業產業結構的想法和途徑

2.1擴大和優化速生豐產林品種體系

(1)通過定向培育,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除已有的楊樹品種外,積極推廣杉、楓等速生樹種,建立大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縮短木材生產周期。(2)推廣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種間作形式,以短養長,提高林業經濟效益。(3)利用3年的時間,在二甲、五甲、十總等鎮發展0.13萬hm2以上的林牧型、林菜型等速生豐產林標準化示范基地。

2.2穩步發展名特經濟果林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加快發展名、特、優、新果品、時令果品及錯季果品。主要措施為:(1)調整樹種結構,穩定葡萄、梨、桃、李等果樹種植面積,適度發展油桃、冬棗、板栗、核桃等優質小水果、干雜果品種。(2)調整品種結構,壓縮中熟品種,增加早、晚熟品種比例。同時推廣葡萄等果樹的早產、增產、增效等新技術,拉長果品供應期,提高果品質量,滿足市場需求。(3)不斷優化布局。按照適地適樹、適當集中的原則,立足現有規模優勢,將果樹在高產區集中發展,盡快形成區域特色。重點抓好以二甲、東社等鄉鎮為主的葡萄基地建設,同時建立以劉橋、騎岸等鎮為主的精品桃、李示范區,通過抓典型、建精品、樹樣板,促進果品生產上檔次。

2.3加速發展苗木花卉業

把苗木花卉生產作為林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抓好名、優、稀、特新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擴大速生常綠灌木生產規模,促進花卉向多元化發展。以國有林場、苗圃為依托,積極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產專業村、專業戶,發展一批“苗木大鄉”、“苗木大鎮”。鼓勵五接、川姜、張芝山鎮及周邊區域和有條件的鄉鎮、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設與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結合起來,嘗試開展“農家樂”生態經營活動,探索新的農業經營模式。

2.4大力扶持林產品加工業

林產品加工是延長林業產業化鏈條、增加林木附加值的關鍵環節,要通過限小扶大、扶優汰劣,推進林產品加工業向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方向發展,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大力開發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膠合板、刨花板、纖維板、工藝品、木漿、家具、果品貯藏、果汁、果脯、果酒等多種產品,逐步形成以川姜、二甲為中心的木材加工和果蔬加工基地。除川姜木材交易市場外,在平東、劉橋等鎮再規劃建設2~3個大型木材市場。通過政策扶持,鼓勵和發展木材銷售專業村、專業戶,積極發展各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逐步形成以龍頭企業為骨干、以林產品市場為依托,生產、加工、銷售相互銜接,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效益明顯的現代林業產業。

3幾點建議

3.1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結構調整的緊迫性和現實性

近年來,不少兄弟縣市積極主動與市場接軌,調整林業結構,生產市場需要的林產品,既帶動了產業發展,又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例如,如皋市將苗木花卉作為富民強市的主導產業,以調整為主線,把規模調大、結構調優、品種調新、檔次調高,建成了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苗木生產基地。通州區要積極借鑒兄弟縣市的成功經驗,分析市場,選準方向進行結構調整,運用產業化手段把林業產業做大做強。

3.2面向市場需求調整結構

(1)牢固樹立市場觀念。嚴格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通過市場引導來上項目、辦企業、搞新產品開發和調整產品結構。(2)認真研究市場。準確定位,有針對性地制定競爭策略和措施,避免出現無序生產和盲目投資。(3)開拓市場。實施名牌戰略,加強與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不斷提高林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競爭力。要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流通組織,開展不同形式的產品促銷、展評活動,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3.3以龍頭企業帶動和調整林業產業發展

(1)鼓勵龍頭企業立項。鼓勵龍頭企業立項一些有市場、有技術保證的新項目,以項目為載體,帶動產業結構調整。(2)大力扶持、加強管理龍頭企業。資金扶持要多向龍頭企業傾斜,提高龍頭企業適應市場、把握市場的能力,增強其輻射帶動作用。(3)積極探索建立林業開發新機制,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采取“基地+農戶”、“基地+公司+農戶”、“基地+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建立以“風險共擔,利益均攤”為核心的利益調節機制。

3.4以科教推動林業結構優化

(1)加強林業基層技術推廣機構建設,充分發揮林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示范體系、技術培訓體系在林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2)加大實用技術普及和新技術推廣力度,重點推廣優良品種、花果精細管理及ABT生根粉應用等技術。(3)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經驗,定期培訓技術人員,提高技術水平,增強科技示范帶頭能力。(4)利用多種形式培訓林農、果農,提高林農、果農的整體素質。(5)按照“保老牌、創新牌、引名優、上精品”的總體思路,加強優良品種的選育、引進等工作,充分發揮品牌優勢。

3.5建立林業結構調整引導和保障機制

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推進,必須要有相應的扶持政策和靈活的運行機制來保障。政府要對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優良品種培育和引進、花卉業發展以及森林旅游重點項目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和激勵保障機制;加快推進林權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保護受益權”的要求,引入競爭機制,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用政策調動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因地制宜、宜賣則賣、宜包則包、宜統則統;把握好先易后難、適度規模、公開公平競爭的原則,把森林資源管理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的軌道,促進林業產業化進程。

本文作者:江玲玲工作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林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