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林業外部性問題
時間:2022-12-27 04:55:00
導語:國內林業外部性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能夠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大效益。在當今全球自然資源趨于枯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大背景下,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越來越充分地顯現出來。從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結構要素及作用關系看,森林環境資源及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之一,更重要的應成為支撐其它行業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本文嘗試用外部性經濟理論來分析森林采伐屢禁不止的根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
一、我國林業的外部性分析
1.外部性理論介紹
從經濟學理論研究的角度來說,外部性(Externality)這個概念直接來源于20世紀30年代由庇古(Pigou)創立的舊福利經濟學,是在分析邊際私人純產值與邊際社會純產值相背離的條件產生的。外部性表現的是一個經濟活動的社會效益與私人效益的差值,即外部經濟性的貨幣衡量。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稱之為外部經濟,這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無償為其他人帶來利益。相反,產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
2.生態公益林的外部性分析
生態公益林以森林生態環境效益產出為主要目的,保證森林生態環境效益的持續產出,減少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成本,滿足社會對森林的非物質產品的需求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美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效益,對于減少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成本、改善環境污染狀況具有不可磨滅的功效。生態公益林具有很強的外部經濟性。
3.商品經營林的外部性分析
商品經營林以森林經濟產出為主要目的,按照市場經濟運作生產經營,滿足國民經濟和人們對森林經濟性物質產品產出的需求,是準公共物品。
(1)“經營林階段”,是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之中森林采伐之前的階段,是進行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階段,是樹苗變成樹木、樹木變成森林階段。在這個階段內,它和生態公益林一樣是發揮著生態作用的。同時因為商品林生長周期長,國家又實行采伐限額,加上國家鼓勵大力植樹造林及林農投資的增加,商品林的外部經濟應該說是一直存在的,且非常巨大,不容忽視。另外,根據“馬斯洛需求”曲線,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的層次,對林業的需求亦然。只有對木材需求得到滿足和解決時,才會關注生態公益林。否則,必然會要求從公益林中獲取木材,對其形成擠壓和負擔,極大地制約公益林的發展。
(2)“采伐林階段”,是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之中森林采伐階段,是森林遭到破壞的階段。林業經營者通過森林采伐,在生產出木材及其它各種林產品并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又由整個社會承擔,從而產生負外部效應,即森林環境生態效能的喪失。然而,木材及其它各種林產品的購買者所支付的購買價格中,并沒有包括這部分喪失的生態效能的價值,這意味著消費者只支付了相當于林產品生產成本部分的價格,森林的環境資源價值在市場交換中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由此,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及成本卻轉嫁到其它消費者的頭上,使他們損失了相應的環境福利,造成森林資源低效率配置。
4.稅費理論在林業生產中的運用
對林業外部性的研究也是如此,大部分林業學者認為,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公益林供給不足,或者森林破壞現象嚴重,為此,他們提出了建立環境資源市場,排污許可證,稅收等方法來應對林業外部性問題。在以市場為資源配置主體的經濟社會中,只有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的介入才是必要的。稅收和公共收費作為公共收入的兩種不同形式,在理論上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稅收作用于市場失靈的純公共需求領域,公共收費作用于市場失靈的準公共需求領域。結合林業產業的特征,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生態公益林的價值不可能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而必須通過政府行為通過稅收來補償,由所有的社會成員共同負擔。(2)商品經營林具有外部邊際效用部分的耗費由國家以財政補貼的形式來補償。政府可以向商品經營林產品生產者征收生態破壞稅,以此用來對生態公益林的補償。
二、商品經營林的稅收征管
稅收作為一種國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等特征,以稅收的方式來籌集森林生態服務補償費,具有資金來源穩定、操作規范、征管成本低等優點。按邊際成本作為稅基滿足林業公用品經濟需求的有效供給的條件,因而符合市場效率的原則,也符合政府規制的效率應不低于市場效率的干預原則。也可以用林產品生產的邊際機會成本中的環境成本,兩者實際上都反映的是森林生態效能的價值損失,或林產品生產的環境成本。森林破壞稅可以因林產品生產造成的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級差收入損失為基準,區別不同情況,建立相應的稅級差等級體系。
1.根據商品經營林的形成狀況建立不同的稅級差等級體系。
可以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林。人工林的稅率,特別是育林基金的提取,要大大低于天然林,以鼓勵營造人工林。主伐木材與撫育伐木材應采取不同稅率,撫育伐的目的是以提高森林質量為主,獲取經濟效益為輔。
2.根據地區的自然條件建立不同的稅級差等級體系。
氣候、土壤和地形條件較好的,級差收入相對小一些,相反則較大一些;森林經營狀況好,獲得的級差收入就高一些,反之則低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對環境的要求就高,相對級差收入就高。
3.根據該地區的森林經營狀況建立不同的稅級差等級體系。
某一區域的森林覆蓋率較低,生態環境服務也較不充分,那么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或經濟組織,可能因較差的環境,增加了水源凈化處理和恢復健康損失的費用;農民或其他經濟組織因森林喪失了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減少了農民收入,增加了土壤保持的成本等。
征管主體應充分發揮林業部門和稅務部門的專長,即由林業部門對森林生態破壞狀況進行定期監測,稅務部門提供各種計稅資料,然后由稅務部門計征稅款,并對納稅人進行監督管理。由森林生態稅形成的森林生態基金,應本著專款專用的原則使用,采用招標制、貸款制、監測制和報帳制相結合等來返還林業企業用于補償生態環境破壞成本,引入市場機制的高效性。
三、生態公益林的經濟補償
經濟理論認為:外部性(包括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干擾了資源的最優配置。為了達到一個較好的經濟效率,要為外部經濟性的制造者設計一個正價格,而對其進行補貼,是實現經濟效率的手段。由于生態公益林的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使得其成本的彌補缺乏特定的對象,無法保證投入資金的回收,需要給予補償。稅收能為減少每一單位的采伐提供刺激,原則上補貼也可以為減少污染提供同樣的刺激。
1.生態公益林的經濟補償原則
生態公益林的經濟補償的最佳額度應按森林生態效益的外部性額度來確定,也就是邊際私人成本和邊際社會效益相等的地方。因為在這一水平上,經營者的私人成本與私人收益相等,社會成本與社會收益相統一,有利于經營者不斷擴大生態公益林的供給規模。
生態效能產品卻沒有或不能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其對生產者的價值補償,為其它消費者無償使用,并為他們增加了福利,即森林培育帶來了外部經濟性。與此相反,森林采伐利用的過程中,與實物產品相伴生的生態效能產品在沒有價值補償。
生態公益林的經濟補償作為一項制度安排,對森林生態服務進行補償,需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從效率上講,要比較制度的執行成本與執行效果,即補償制度可能產生的環境效果與所需費用的比值有多大;從公平上講,要考慮被執行者對該制度的接受程度以及補償額度在被執行者之間分配的公平性。
2.生態公益林的經濟補償的施行
生態公益林的主要作用是發揮其生態防護功能,但由于各地的情況不同,生態公益林的主要作用亦有所不同。因此,生態公益林的經濟補償額度也應該不同:
一是在陡坡和江河源頭等生態特別脆弱區域的森林資源,應重點保護,單位面積的經濟補償的額度應該重點投入。
二是山溝邊緣殘存的闊葉林有水源涵養功能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同時亦可兼顧防火作用,也應該大力保護,在經濟補償上也應該著重考慮
三是農田的上坡向應留有一定的水土滯流帶,以防止林事活動和雨水沖刷的泥土直接進入農田,在經濟補償上應該適當考慮。
總之,對企業減少采伐的行動采取補助,鼓勵企業順應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的歷史趨勢。
- 上一篇:醫學畢業生個人見結
- 下一篇:人事部招聘員任職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