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小康社會與林業發展
時間:2022-04-11 05:12:00
導語:創建小康社會與林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20年來,徐州市銅山縣在林業建設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全縣現有林業用地87萬畝,其中有林地71.3萬畝;四旁植樹保存3000萬株,活立木蓄積230萬立方米,已建農田林網160萬畝,其中高標準農田林網130萬畝,林木覆蓋率為31.2%,大型林果加工省級集團2個,下屬中、小型加工廠120余家,可生產12個系列60余種板材產品,年產值已超過17億元,為銅山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歷屆黨委、政府領導下,全縣人民年復一年大搞植樹造林活動,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林業方面:1986年被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1991年被評為全國義務植樹先進縣,1993年被評為“全國森林資源林政管理先進單位”,1994、1995兩年先后通過省和國家林業部的驗收,被授予“消滅宜林荒山先進縣”和“二五普法教育先進單位”的稱號,1997年又取得“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和“全省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先進縣”的榮譽,1999年被列入“全國林業標準化示范縣”,2000年榮獲“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2003年被評為“全國林業先進單位”,2004年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2005年被評為“全國林業工程創新體系工程建設一等獎”,2004年被省政府評為“綠色江蘇建設先進縣”,2005年被評為“全省林政資源管理先進縣”,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縣林業工作先進單位,林業各項工作處全省領先地位。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富起來,國家的綜合實力顯著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使中華民族富強起來,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必將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宏偉目標,呼喚著林業必須有一個大發展,呼喚著林業加速從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歷史性轉變的進程。同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為推進林業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重大的歷史機遇。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林業建設的新起點
林業是社會的林業,是滿足社會需求不斷變化的林業。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林業走過了一個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這個歷程,是一個森林資源經受破壞、恢復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林業建設指導思想從不斷強化到逐步弱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林業地位、作用、性質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在傳統林業經營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建設格局,林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木材。這一階段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一是經濟發展必須依靠林業提供木材,以保證國家工業、建筑、軍事用材的需要;二是打破國際經濟封鎖,恢復和發展經濟所必須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很大程度上僅把森林看作是一種經濟資源,把林業當作是國民經濟的一項基礎產業,同時也把林業部門作為一個產業部門來對待。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后期,是我縣林業發展較快的時期。以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實施為標志,我縣林業進入了木材生產與生態建設并重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我縣林業在生產木材的同時,逐步加強了對森林資源的保護,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陸續啟動了一批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同時對林業作出了“既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又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的判斷,提出了建設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的奮斗目標。到20世紀末,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林業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林業迎來了歷史性轉變的重大機遇。我縣林業建設進入了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堅持三大效益兼顧,生態效益優先,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可以說是第三個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成為建設小康社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嚴重制約因素。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的長遠大計和強國富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強調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人口、資源和經濟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首要需求。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深刻改變著人們傳統的生存和生產方式,對森林資源作為生活和生產原料的單一經濟需求,逐步發展為提供林產品、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發展森林文化等多樣化需求。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政府越來越成為公益事業建設的主體,通過經濟手段優化配置社會資源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責任。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賦予林業建設新內涵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看,我們不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達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城鄉居民要有一個處處有草地樹木、山青水秀、鳥語花香、街道整潔、空氣清新、水體清潔的生活、出行和工作環境。否則,雖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小康社會水平,但是生態環境因單純追求發展而惡化,這顯然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本意。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把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慮和進行決策,同時還要培養公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愛護生態環境的社會道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林業必須跨越式發展。沒有林業的跨越式發展,生態環境建設速度就難以與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相適應。因此,加速林業發展,在提高發展速度的同時全面提高建設的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林業的特殊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有限的土地資源對絕對富余的勞動力來說是承載就業的重要基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狀況難以改變。我國林業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民的林業,農民是林業建設的主力軍,而農民的林業也是落后地區的林業,同時又是生態壞境脆弱地區的林業。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建設小康社會,既存在著發展階段所特有的矛盾與沖突,也面臨著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沖突,甚至搞得不好還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出現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風險。尤其是在廣大農村,林業面臨著既要發揮經濟功能推動區域經濟迅速發展,又要在發展中防止生態環境遭到進一步的破壞的艱巨任務。這是在特殊發展時期的兩難選擇,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
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林業面臨著新問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林業發展的現實遠遠不能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一是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與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保障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極不適應;
二是林分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經營水平低,綜合效益差,與促進區域發展、滿足林產品有效供給的要求不相適應;三是體制轉軌緩慢,機制不活,手段落后,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不相適應。就我縣而言,山區還有5萬畝裸巖15萬畝坡耕地未綠化;城鎮綠化水平不高;農村綠化存在臟、亂、差現象。這些不適應,歸根結底是落后的林業生產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當我們努力解決現有的問題時,新問題又隨著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產生,使我們解決問題的難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林業要有新舉措加快林業發展,是構建生態銅山,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間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加快銅山林業發展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各級政府,特別是林業戰線上的廣大干部職工要進一步認清形勢,堅定信念,統一思想,切實擔負起加快林業發展的歷史重任。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其根本要求之一就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林業是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加快林業發展,加強生態建設,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因此,我們必須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貫穿林業工作始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林業工作全局,思考和推進林業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林業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自然生態是人們生存的基礎,是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有一個穩定和諧的生態環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林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任務。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通過植樹造林,努力營造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的優美環境,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態文明程度,實現大地林網化、村莊農舍園林化,使人們在山川秀美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大幅度改善群眾的生活質量。目前我們就是要把“十一五”期間要實施的五項工程一抓到底,真正落到實處:一是丘陵崗地植被恢復造林工程。銅山縣境內大小山頭589座,丘陵山區總面積22.8萬畝,仍有近4萬畝裸巖山頭未綠化,山腳坡耕地有13萬畝坡耕種,既影響了山區景觀,更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實施該工程可增加山區綠化覆蓋率,使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同時對促進農民增收起到積極作用。我縣計劃在“十一五”期間發展山區生態林4萬畝,經濟林6萬畝。二是農田林網防護林建設工程。建設農田林網防護林,充分發揮林木對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護路護岸等功能,有效抵御自然災害侵襲,提高防御水、旱、風等自然災害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保障農業高產穩產,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我縣在2006—2010年更新、新建農田林網43萬畝,折合片林4.3萬畝。
三是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依托勝陽集團、淮海板材廠等龍頭企業帶動,2006—2010年在廢黃河、大運河等大、中、小型河道及微山湖、白馬湖灘地、綠色通道兩側,營造楊樹成片林5萬畝。建成35萬畝用材林基地。
四是果園拓植工程。我縣近城靠礦發展果樹區位優勢明顯。十一五期間發展果樹10萬畝,使全縣果樹面積達到30萬畝,逐步擴大我縣果樹業六大產業基地規模,即:以房村、三堡、劉集、柳新等鎮為主的10萬畝黃冠梨生產基地;以漢王、劉集、柳泉為主的5萬畝優質桃基地;以漢王、大彭、柳泉為主的3萬畝石榴基地;以馬坡、伊莊、利國為主的2萬畝棗基地;以漢王、大彭、柳新、茅村為主的2萬畝葡萄基地;以伊莊、張集、徐莊、柳泉為主的2萬畝杏基地。五是城鎮村莊綠化建設示范工程。城鎮、村莊綠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由于農村多年來形成的傳統的生活習慣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有相當數量的村莊柴草亂垛、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糞土亂堆、禽畜亂跑等臟亂差狀況。因此,要認真制定城鎮、村莊建設規劃,按照城鎮園林化、郊區森林化、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果化的要求,統籌設計生活區、工業區、養殖區,在村莊周圍、村道兩側、房前屋后大量植樹、栽花種草,綠化美化家園。全縣計劃五年內村莊綠化全部達標(林木覆蓋率40%以上),并以示范村為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推進。通過五項工程建設,“十一五”期間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36%,城鎮達35%,村莊達40%。因此,每年成片造林3萬畝,每年增加0.86個百分點,城鎮綠地每年增加0.3萬畝,每年增加0.1個百分點。“十一五”林業發展任務十分艱巨。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方針,把林業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動員和依靠廣大干部群眾,保護和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不斷擴大森林植被,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作出貢獻。
- 上一篇:保障學生和學校安全工作方案
- 下一篇:副局長在非煤礦山安全現場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