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特色推動林業國際化

時間:2022-04-12 08:40:00

導語:做出特色推動林業國際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做出特色推動林業國際化

近年來,徐州市圍繞“培育與利用并舉,生態與經濟雙贏”的林業發展戰略,著力打造生態大市、產業強市,林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全市森林面積達到286.6萬畝,占全省19.5%;活立木總蓄積1258.3萬立方米,占全省22.3%;林木覆蓋率24.9%,高出全省平均值10.1個百分點;全市各類木材加工能力500萬立方米,果品貯藏和加工能力分別達到15.8萬噸、22萬噸,林產品加工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林業行業年總產值超過150億元。在當前林產業規模已相當大的基礎上,如何積極實施林業國際化戰略,充分調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林產業對我市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戰略性的課題。

一、林業國際化的內涵及背景

林業國際化不僅指傳統的林產品進出口貿易,林業國際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林業資源優化配置,促進林業生產要素國際交換的過程。隨著人類對20世紀發展進程的思考,1992年,在里約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簡稱環發大會)誕生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還通過了《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對森林可持續經營作出了全球性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加上環發大會之前締結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濕地公約》,與林業直接相關的國際五大公約和一個森林論壇,形成了林業全球化的基本框架,在這個基本框架下,林業已被納入了國際社會政治議程,成為解決全球環境、鄉村發展、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等主要途徑之一,也成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主要手段之一。林業已經走出單一的木材生產時代,林業資源在國際間的優化配置,已從傳統的林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到涉及資本、科技、森林資源培育、新興林產品(碳匯)等各個方面,林業全球化進程正日益加快。

二、徐州市林業國際化的現狀

徐州市林業國際化起步于改革開放之后,大體經過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發展起步階段、世紀之交的快速發展階段,目前已進入全面推進提高階段。

(一)林業技術國際化

掌握林業國際先進技術發展趨勢,熟悉國際通行技術規范和標準,是實現林業國際化的基礎條件,也是徐州林業國際化的起點,其主要特征表現為國際智力的引進和先進技術的采用。以“中國江蘇省和日本石川縣‘提高富士蘋果品質’項目”起步,開始有組織地向日本派遣專業研修生,同時接受日本專家(短期)來徐州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開始,逐步發展到花卉、森林經理、林產品加工等林業多個專業。據初步統計,至2006年底,全市有組織派赴國外進行技術研修、訪問學者、技術考察的人員達68人,目的地國有日本、東南亞國家、美國、加拿大及歐洲有關國家。在2004—2006年三年中,來徐州講學的外籍專家達35人,國別有日本、東南亞、歐洲、澳大利亞等,培訓內容包括板栗、蘋果、梨、葡萄(設施)栽培、木材經營等。果品套袋生產技術、果園生草栽培技術、油栗生產技術、梨水平棚架栽培技術、果汁專用蘋果澳洲青蘋等一批林業先進技術,都主要源于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加強林業產業技術國際交流的同時,積極引進和采用國際先進管理標準,全市有60多家林產品加工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3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多家企業通過了CE認證,10多個產品采用國際標準ISO1096:1999。國際先進技術和標準的引進推廣,有力地促進了全市林業國際化進程。

(二)林產品貿易國際化

林產品貿易國際化是徐州林業國際化的核心。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銅山縣勝陽木業集團首開全市人造板材出口貿易先河以來,全市林產品國際貿易得到較快發展。據市外經部門統計,2004年度林產品出口創匯1.18億美元、占全市農產品出口額的66.1%,2005年度林產品出口創匯1.29億美元、占全市農產品出口額的63.9%,2006年度林產品出口創匯1.69億美元、占全市農產品出口額的47.1%。目前,全市已有37家企業有自營進出口權,2006年,全市出口膠合板600多萬立方米,占全國膠合板出口量的40%;出口品種有高檔木地板、貼面板、覆膜板、阻燃板、環保型膠合板、家具等;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中東、西歐、日本、韓國等。與其說人造板材出口是我市林產品貿易“飛”向國際化的一只翅膀,經濟林產品出口則是徐州林產品國際貿易的另一只翅膀,豐縣蘋果汁、黃桃罐頭,沛縣果品罐頭,銅山、睢寧的黃冠梨、日本梨,邳州銀杏干葉、日本板栗等出口產品品種近十個,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韓國、東南亞、歐洲、美國、俄羅斯等。在努力發展林產品出口貿易的同時,原料類林產口的進口也呈逐年增長之勢,主要有歐洲櫸木、非洲和東南亞國家的雜木等,2006年直接進口原木10萬立方米,價值1億多元人民幣。全市林產工業市場和原料“兩頭在外”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三)林業資本國際化

通過引進境外資本,提升企業科技和經營能力,拓展國際市場,是徐州林業國際化的有效措施。據統計,目前,全市有涉外林業企業18家,企業職工人數5056人,注冊資本5.18億人民幣。產品主要涉及膠合板、刨花板、水果、水果罐頭、銀杏制品、板栗等,2006年出口額5.21億人民幣。在積極吸引國際資本投資的同時,部分企業通過在國外投資,建立原料基地,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銅山縣勝陽木業在赤道幾內亞巴塔市建立了獨資的木材公司;特別是豐縣在歐洲投資森林經營和采伐,每年向國內輸送優質裝飾材6萬立方米左右,有力地支撐了以豐縣城關鎮為中心的裝飾材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木線條生產加工基地,目前有各類企業和加工業戶2500多家,主要產品有木線條、鏡框等。其中,木線條產銷量占全國裝飾市場份額的60%以上,木質鏡框等產品大多銷往歐洲國家。

(四)徐州林業國際化的主要問題

一是森林資源比較優勢不足,特別是木材有效供給不足,森林資源面臨生態和物質雙重壓力,森林資源政策選擇空間不大。二是林業企業普遍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在產品和技術上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企業技術進步率低。三是缺乏有效的經營主體和強大的林業組織體系,林業企業多數經濟實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差,缺乏競爭力。四是政府強勢作用發揮不充分,政府投入方向“重硬輕軟”,扶持政策普遍存在過度運用項目優惠政策,忽視產業發展本身對科技和其他要素需求的支持。

三、徐州林業國際化的目標和途徑

森林資源是林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與前提,林產工業是森林資源增值與擴展的途徑,林業國際貿易是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國際化規則(包括公約、協定與進程等)影響或者塑造我國林業國際化進展和發展格局。為此,我們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國際化規則,加強基地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技術創新,推進市場開拓,實現由資源型、粗放式林業向市場化配置資源、高附加值型現代化國際林業的戰略轉型。到2010年,全市外向型林業基地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涉外林業企業超過25家,林產品出口額超過2.5億元,全市農村居民人均林產品出口額317元,比2006年增長47.9%。為達此目標,我們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努力。

一是積極推進林業項目建設與國際規約銜接,推動林業可持續經營。為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國際社會相繼成立了蒙特利爾進程、赫爾辛基進程、亞洲干旱進程等8個區域進程和亞洲森林執法與良政進程、東北亞與歐洲森林執法與良政進程等4個區域森林執法與良政進程。在林業全球化的基本框架下,聯合國相關機構、國際金融組織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采取無償援助、貸款和技術支持以及人員培訓等方式,積極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和實踐。近年來,為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推進林業產業發展,我市實施了一系列重點林業工程項目建設。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更好地把握世界林業的大形勢和相關配套措施,與林業項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林業多邊國際合作,在國際化進程中趨利避害,積極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更多地爭取國際支持,拓展我市林業發展的國際空間。

二是加強外向型林業基地建設,提升林業生產規范化水平。特色經濟林是我市在林業國際化中最具比較優勢的領域。按全市林業產業化布局,扎實推進外向型林業資源基地建設。重點圍繞豐、沛縣優質黃桃、加工專用蘋果,銅山、睢寧縣優質梨,邳州銀杏、板栗,新沂市草莓等特色優勢果品,積極發展果園生草栽植,全面推廣果—草—牧—沼(肥)高效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大力推進有機果生產基地建設,鼓勵企業自建原料基地。完善和提高銀杏GAP生產基地3萬畝,按現代中藥銀杏葉規范化栽培管理;全部采用國家標準,建設國家級銀杏標準化示范區15萬畝。各級科技和農林牧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協調,每年的農業類科技經費,要有不少于20%的比例用于支持外向型高效林業技術的試驗示范。

三是積極發展“碳匯林業”,加強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和利用。“碳匯林業”是《京都議定書》圍繞“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的目標,引入三個靈活機制——排放貿易(ET)、聯合履約(JI)和清潔發展機制(CDM),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通過實施林業等方面的項目,增加生態系統的吸收匯,并抵減其承諾的減排指標。根據市委、市政府部署,“十一五”期間要全面完成全市20多萬畝荒山造林任務,這些造林用地完全符合《京都議定書》談判中關于“造林”“再造林”用地要求。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是國際關注的另一個熱點,我市有較豐富的濕地資源。因此,充分發揮我市在林業碳匯和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的潛力,開展林業碳匯和濕地保護項目國際合作,既履行國際義務,擴大我市的國際影響,又提高林業融資能力,促進全市林業的創新發展。

四是推進林產品產地認證,創新產品質量監督體系。世界環發大會以后,國際林產品貿易與環境問題聯系也更加緊密。在林產品國際貿易中,越來越多地限制對人們身體健康和環境有害的生產工藝和技術的采用,代之以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技術和工藝。ISO14000和ISO9000均有明確產品加工技術對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這些制約條款將不斷呈強化,由此對我市未來林產品貿易市場供求、貿易方式、產品結構、價格條件等的影響也將越來越深刻。要按國際標準ISO9000質量認證系統和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監督體系進行產品質量和安全程度的監控,推進原產地認證,幫助企業健全產品質量監督保證體系,應對不斷提高的國際林產品貿易標準。

五是大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營主體,建立強大的林業組織體系。實施林業國際化戰略,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經營主體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增強內生動力,有效對外融合。在國家《農村土地承包法》框架內,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和農民自愿的前提下,通過土地股份合作制、返租倒包、租賃承包、農戶間轉包、土地置換等方式,大力推進和發展與實施國際化生產和經營規模要求相適應的家庭林果場、股份公司、產加銷一體化企業等,實行產業化生產和企業化經營。要培育一批國際化的大公司,實行“走出去”戰略,通過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戰略來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實施林業國際化戰略,各類經營主體必須實現跨企業合作。政府要發揮指導和協調作用,幫助企業建立和發展行業協會,形成國際化產業組織,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及其他公共產品服務,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幫助培訓人才,在不干預企業內部經營活動的基礎上,謀求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