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林下經濟綜述

時間:2022-06-17 03:08:00

導語:科學發展林下經濟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林下經濟綜述

十年樹木是林業生產的基本特征,相對比較漫長的林木生產周期,對林業發展以及對林改后農民發家致富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因此,只有讓林地早見收益,才能更好地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及產業發展,才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經濟效益鞏固林改成果,以實現在興林中富民,在富民中興林的終極目標。而發展林下經濟是個系統工程,林草、林藥、林牧、林禽等,形式多樣、內容復雜,最重要的是科學選擇具體實施的突破口。尤為重要的是,以上幾種模式,要因地制宜,宜養則養,宜種則種,提高林下種養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使林農從林業經營中真正得到實惠。下面著重就發展林下經濟中,如何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經濟效益分別予以詳述。

1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種植

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發展種植業,因地制宜開發林糧(油)、林花、林菜、林藥、林菌、林草等種植模式。林糧(油)模式:前3a在林下種植小麥、大豆、花生、棉花、綠豆等低稈作物,為避免過多地損傷幼樹根系和競爭土壤水分,間作作物要與林木保持一定距離,一般50cm以上。

1.1林藥模式林藥間作,利用林木為藥材提供蔽蔭條件,在林間空地上間種較為耐蔭的白芍、金銀花、薄荷、黃芪、沙參、百合、薏米、大青葉、丹參、白術等。由于林下間作藥材大多采用集約式的精耕細作,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質,增加肥力,促進林木生長。

1.2林花模式隨著現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花卉、園藝、苗木受到人們的喜愛。因此,在林下種植耐陰的花卉,發展前景廣闊。

1.3林菜模式根據林間光照程度和蔬菜的喜光性選擇種類,或根據二者的生長季節差異選擇品種。如冬春季在林下種植大蒜、圓蔥等,夏秋季在林下套種冬瓜和南瓜等。

1.4林菌模式林下建晾棚種植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和雞腿菇等食用菌。食用菌生產周期短,從菌棒投放到收獲完畢一般不超過3個月,從而降低了投資風險,農民增收快;林地修剪的大量枝條,又可做為食用菌栽培的原料,食用菌收獲后的廢菌包經過處理又是林地上優質有機肥。食用菌生長需要噴灑適量的水,大面積的食用菌生產有力地延緩了水分的蒸發,使林木生長對水的需求有了保障。

1.5林草模式在郁閉度80%以下的林地,可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等優質牧草,既可出售優質牧草,也可放養畜禽。此外,還可以在林下種植適宜園林綠化的草坪。

2利用林下空間,大力發展林下養殖

因地制宜發展林禽、林畜、林蜂等養殖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立體養殖。

2.1林畜模式在中齡林的林下可適度放養豬、羊等家畜。這種模式適宜平原區地勢平坦的用材林地,山地不宜。而在可控山林地中,可養殖經林業主管部門批準的爬行類珍稀野生動物,如林蛙、穿山甲、豪豬等。

2.2林禽模式在林下放養或圈養雞、鴨、鵝,以及其他一些經林業行政管理部門批準養殖的珍稀飛禽等禽類,每公頃可投放750~1500只。林下的草木、昆蟲可補充雞、鴨、鵝的飼料,其糞便經過處理可做林地的肥料。

2.3林蜂模式在我國南方一些中藥材較多的高山或臍橙等干鮮果品種植區的低山區域,林下養蜂尤為適宜。林木、果樹及藥用植物為蜜蜂提供方便的蜜源,蜜蜂助林木、果樹等傳粉受精,帶動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一舉兩得。

3利用林地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

森林生態旅游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游產業。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在逐步消退,強調其三大效益日益突出,改善環境及為公眾提供休憩功能被加強。隨著文化生活的豐富和人們回歸大自然的心理,森林生態旅游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專家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游熱”將在全球興起。森林生態旅游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好處,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發展森林生態旅游事業,不但將使珍貴的森林風景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而且通過合理實施生物改造措施,還可以使森林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提高,達到美化、優化、更好地發揮森林的生態防護功效。從發展林業產業方面來講,發展森林旅游業可在不消耗森林資源的情況下,獲取遠高于生產木材的經濟效益,對保護森林資源,幫助貧困林場脫貧致富,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都可以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發展森林生態旅游事業,必須以生態效益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依據,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力求達到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森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4發展林下經濟應注意的事項

林下種植與大田種植、常規種植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要提高林下種植的效益,既不能太過樂觀,也不應有畏難情緒,應理清思路,科學謀劃,逐步推進。同時,必須注意4個方面的問題。

(1)選擇適應性強的品種開展林下種植。首先,選定的林下種植品種必須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適宜在林地生長。在種類選擇上,以選擇耐瘠薄、耐干旱、耐荒草的粗生易長品種為原則,如林藥模式中的柴胡、金銀花等。此外還必須因地制宜考慮海拔、坡向、土壤、濕度、樹齡大小、樹木種類等因素。如高山陽坡地可種耐寒喜陽的白芍、柴胡;低山陰濕的陰坡地可種耐陰耐濕的魚腥草、絞股藍等。樹齡小的,可種植對光照條件要求較高的丹參等陽生植物;樹齡較大的,則必須種植對光照條件要求不高的黃連、黃精等陰生植物。

(2)發展林下經濟要符合國家林業政策。林下種植的目的是利用林下空曠閑地資源,實現農民增收,進而更好地保護林地,不可“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因此,在考慮品種時,首先應選擇以收獲莖、葉、花、果等地上部分為主,一年種植可多年受益的;其次,可選擇種植需多年后才能收獲或種后不必連年翻耕,地面綠色植被保持時間長的。

(3)發展林下經濟要密切關注市場變化。林下種植時,一定要在種類選擇、種植布局、栽培技術、收獲加工、包裝儲運等方面按市場要求運作,既要發揮地方優勢,又要注重市場變化。要防止不問市場地盲目發展,也要防止脫離實際“跟風攆價”。

(4)發展林下經濟要有強有力的技術服務支撐?;鶎愚r民常說“:給錢用一時,給技術用一生”。對大多數常規種糧、種菜的農民來說,林下種植還缺乏相應的技術與經驗。因此,發展林下種植必須建立相應的技術服務體系。一是從種到收,都要為農民提供全程技術指導;二是在生產中一旦遇到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并快捷、有效地提供技術指導,解決實際問題。以求盡量減少失敗,降低損失。

5發展林下經濟的保障措施

(1)要發展好林下經濟,需要加強部門溝通與合作,注重規劃引導,將發展林下經濟與林業產業化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循環經濟、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內容融合在一起。

(2)要發展好林下經濟,需要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規范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建立林權交易中心和林產品專業市場,大力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推進森林保險,拓寬融資渠道,支持林下經濟發展。按照性質不變、渠道多樣、捆綁使用的原則,發展林下經濟與農業綜合開發、經濟結構調整、畜牧養殖、扶貧開發、科技推廣等項目,在資金使用上有機結合起來。

(3)要發展好林下經濟需要加強技術服務,提高產品質量。積極搭建企業、農民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積極引進和推廣適宜林間種植、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建立林下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服務體系。嚴格實行標準化生產,確保林下經濟產品質量。

(4)要發展好林下經濟,需要建立銷售網絡,培育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輻射帶動,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大戶+農戶”等模式,引導農戶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建立市場銷售網絡,解決產品銷售的后顧之憂。建設一批連片規模千畝以上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林下經濟生產相對分散、利益主體較多,積極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經營者適應市場的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組織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