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經營所結構動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15 10:57:44
導語:森林經營所結構動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分起源結構動態變化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諾敏森林經營所森林資源天然林面積增加了6081公頃,人工林面積增加了1726公頃。天然林面積增加主要是由于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調減采伐量,以及天然更新成林的林地增加所致。而未成林造林地種植的樹木郁閉成林,是人工林地面積增加的原因之一。天然林具有比人工林更為復雜和穩定的林分結構,因此天然林面積比重是影響森林整體結構和功能穩定性的重要因子。
林分齡組結構動態變化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幼齡林面積增加了36009公頃、中齡林面積減少了27840公頃、近熟林面積減少了10684公頃、成熟林面積減少了12623公頃、過熟林面積增加了7331公頃。經過10年的經營管理,齡組結構朝著合理的方向轉變,過熟林的面積增加是必然趨勢。該經營所2009年森林資源數據中,幼、中齡林面積比重占據絕對優勢,近成、過熟林則只占齡組總面積的20%,各類林分的齡組結構不合理,經過10年的經營仍未能實現可持續經營。四、林種結構動態變化分析從表4分析,該經營所林種結構趨于合理,用材林減少,生態公益林林種面積增多。其中用材林從1999年的61705公頃減少到2009年的53544公頃,經營所調減采伐量、更新造林速度滯后及有目的地進行區劃保護是造成用材林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由于特種用材林的特殊性,今后應該加大其用地面積。
優勢樹種結構動態變化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各優勢樹種的總面積有所增加。諾敏森林經營所森林資源1999年各優勢樹種面積合計為125688公頃,到2009年各優勢樹種的總面積增加到了133495公頃,增加了7807公頃。但樹種結構不合理,落葉松等針葉樹種增多,闊葉樹種減少。在其優勢樹種結構中,對比兩期森林資源調查結果,落葉松所占比重最大,白樺次之,針葉和闊葉樹種的面積比重變化較大,白樺面積急劇減少,主要原因是市場對白樺木材需求量增加,對其進行單一目的性采伐。優勢樹種落葉松面積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針對林分中白樺的大面積采伐,而保留了落葉松樹種,最終形成了以落葉松為優勢樹種的林分。研究表明,當林分郁閉度為0.2~0.4時,林木生長的強度較大,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而當林分郁閉度達到0.5以上時,森林的光合效率更強,對強風的抗擊能力更大,同時可以防止雨水對地面的直接沖刷,較大限度地發揮各項生態功能。從表6可以看出,諾敏森林經營所森林資源林分郁閉度主要集中在0.5~0.8之間,林分郁閉度分布比較理想。郁閉度變化表明,面積按郁閉度不呈正態分布。按郁閉度等級低、中、高的標準分析,低郁閉度為0.20~0.39的林分面積分布少,中高等級以上郁閉度的林分面積分布還算合理。郁閉度為0.6、0.7的林分面積占絕對優勢,所以此時森林能較好地發揮各項生態功能,但森林生長強度較弱。
對兩期諾敏森林經營所各種森林資源結構面積變化進行動態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該經營所森林資源結構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調。一是應加強更新造林,增加有林地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對次生林采取人工補植補造、封山育林和撫育相結合措施,使人工林面積逐步增加、林分質量穩步提高。二是應該提高幼齡林的比重,只有隨著成熟林的更新采伐,才有足夠的幼齡林向中齡林轉移,齡組結構才能趨于合理。根據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理念,該經營所理想的森林齡組結構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過熟林面積各占1/4。三是將防護林林種面積持續擴大至該經營所總面積的2/3,這樣林種結構才更為合理,森林才能持續有效發揮生態防護作用。四是逐步優化現有的樹種結構,增加闊葉樹種的面積,形成針闊混交林,并在造林樹種的選擇上有所突破,從而調整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
本文作者:斯琴畢力格工作單位: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