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特色園林景觀設計研究

時間:2022-08-30 09:35:07

導語:城市規劃特色園林景觀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規劃特色園林景觀設計研究

摘要:隨著智能城市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交通系統、空氣系統、景觀設計及可持續資源管理等規劃問題。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是城市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過程,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城市規劃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圍繞城市規劃中融合特色園林景觀設計這一課題,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探討通過特色園林景觀設計營造健康生態環境。

關鍵詞:城市規劃;園林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環保、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密不可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一直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只有追求自然、推崇自然,以返璞歸真的理念規劃的城市,才是人們心中的理想城市。將特色園林景觀設計融入城市規劃,既擁有了人文氣息的綠色生態環境,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度。

1將特色園林景觀融入城市規劃的必要性

1.1園林景觀的地區性

我國的特色園林景觀大致分為兩種類型:譹訛較為封閉式的北方皇家園林;譺訛較為開放的南方私家園林。從歷史發展歷程上來看,北方園林早于南方,但南方的私家園林后來居上不斷發展。除了大概念下的南北差異外,每個城市都有其特殊的本土文化。1個成熟的特色園林景觀設計,不僅要保證園林景觀的設計質量,還應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豐富城市園林景觀的內容與形式,平衡南北地域文化差異。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其合理性、科學性,以增強城市獨有的景觀設計美感與內涵。北方崇尚富麗的園林景觀,南方崇尚淡雅自然的園林景觀,它們共同形成了我國園林景觀設計特有的地區性。

1.2園林景觀的傳承性

自古以來,園林景觀是城市規劃中的核心部分,城市規劃需要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原則,如中國古典園林一直以山水園林的形式與中國古代城樓相伴相生。著名的蘇州園林拙政園,建成于明朝時期,為江南水鄉特色園林代表作品之一。拙政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筑精美,各具特色。該園林以中花園為中心,以水為重點,集全園之精華,與東園、西園的建筑區相聯系。而相隔于東、西園,還有一處由當地蘇州民居構成的住宅區,其呈現方式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拙政園即為江南水鄉之代表作品,園內自然以花木取勝,例如整個園子的重點中花園,其主景區的花木布景設計便有9處之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景觀便是香洲。香洲為“舫”式結構,是中花園中寥寥無幾的建筑,設置有兩層樓艙,整體風格淡雅簡約,象征著文人墨客清高自然的內心世界。其一層處連接著花園的水景,對應雨天之時的詩意滿滿。拙政園第一代主人王獻臣在此種植了很多荷花,以表達他的孤高不群。這種設計上的意愿對應著西部的雪香云蔚亭。雪香云蔚亭內置歲寒三友之梅花,梅花代表高潔、堅強的品格,寓意立志奮發。除了梅花之冬景的設計外,拙政園四季之花皆有安排。王氏拙政園31景,其中與植物相關題材的景色占2/3,可見植物布景設計在拙政園中的重要性。這種設計手法突破了空間的限制,由小見大,表達了設計者向往田園風光、追求融于自然的審美意向。拙政園以這種統一規劃、渾然一體的特色園林構架安排,形成一處以水景園林點綴、錯落有致的建筑群,似世外桃源。其意境清淡疏朗,近乎大自然之風景,故被后人稱為“不出城市而獲山林之性”。北方園林恢弘富麗,景物包羅萬象,不拘一格。如北京的頤和園貴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于清朝時期建成,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北方皇家園林。頤和園規模宏大,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建園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并且汲取了江南園林設計手法。頤和園為皇家園林,集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以別出心裁的山水園林意境,成為中國園林景觀設計之最。頤和園大致可分為游覽、行政、生活三大區域,以園林正中的行政區仁壽殿為中心,自萬壽山頂下的智慧海構成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設置一條約700m的長廊,其上遍布彩繪畫作8000余幅,被譽為“世界第一畫廊”。中軸線之后,坐落著大大小小院落20余處,名木古樹1700多株。頤和園歷經250多年的風雨洗禮保存至今,無論是清朝皇室的維護或是近代專家的修繕,都說明頤和園具有重要的價值,其名園效應從多方面促進著城市的發展,傳承著城市精神與歷史文化。河北的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和“熱河行宮”,為清朝皇帝夏日避暑辦公之地,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整個山莊依勢而建,層次分明。設計之初,考慮到當地大陸季風性山地氣候四季分明的條件,山莊結合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過渡帶地勢條件進行規劃。不同于其他的皇家園林,它講究借山造勢,順其自然,園中有山,山中有園,既以北方平原特色為基礎,又以清新雅致的山水意境為格調,相融于120多組建筑。整個避暑山莊的布局設計以小見大。該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與我國的自然地理面貌形成共鳴,自成一方小世界。是皇家園林景觀的典范,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史上的一座輝煌的里程碑。以上列舉的都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園林景觀藝術,是珍貴的歷史文化寶藏。這些著名的園林景觀都根據其所在地區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人文內涵等進行設計,這種規劃手法是因地制宜地營造出一個循環的、合理的綠色生態系統。在如今的城市規劃中,既要學習古人的智慧,也應注意園林維護的持續性,打造城市園林綠化景觀。

2融合特色園林景觀的城市規劃思路

2.1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

城市的園林景觀設計往往需要體現出造型上的設計美感與藝術性,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去規劃城市園林景觀。以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為例,該園以山水花園為中心,東西分別設置建筑,與假山之景互為襯托,借以北邊的農家田園之氣,詮釋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中國四大名園中,當屬留園最重意境,各個景區之間以墻相隔,又通過長廊、鏤空的漏窗、敞開的洞門等銜接各景區的景色。這種規劃方式既可以是庭院包圍建筑,也可以是建筑包圍庭院,兩者相輔相成,其建筑空間的巧妙設計令國內外設計界稱贊不已。合理安排人工綠化與自然綠化的疏密比例,科學搭配植物,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必要手段。1個成功的城市園林規劃方案,應保證城市的宜居性、環保性、可持續性,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改善周邊環境,給人們創造茶余飯后休閑的街區公園,提升居住品質。

2.2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規劃特色園林

特色園林景觀最離不開的元素便是植物,城市規劃者應考慮城市的氣候條件、地理特征、水文特點等,合理選擇相應的植物,以高低株徑植物營造園林景觀的層次感。除此之外,應考慮當地城市的人文色彩、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等特色因素,制定園林景觀主題。例如,榮獲“ELA生態景觀獎”的長沙巴溪洲中央公園合理地融合當地的特色風土人文,以當地特有的景觀形式設計步行街道、公園、池塘等,貫穿整體中央公園。而SWA的設計目的是重塑該公園的生態環境平衡,在融合當地人文元素,采用大量的本土植物構建濱河棲息地,以提升該公園的抗災性和實用性,是因地制宜創建特色園林景觀的典型案例。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科學巧妙地運用以小見大的設計手法,優化與增強城市園林空間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高韌性景觀社區,向市民展示園林景色的四季變化之美,既滿足不斷發展的城市化以及氣候變化的需求,又形成該城市獨有的特色園林景觀。

3城市規劃中融合特色園林景觀應注意的問題

3.1量身打造公共政策與治理體系

特色園林景觀作為改善城市居民生態環境、宣揚城市精神的綠色文化產物,需要對其采取保護政策與治理體系,嚴格監控工業企業超標排放廢氣廢水的違法行為,并對其做出相應的懲罰與善后措施;拍攝公益廣告,呼吁市民樹立對城市園林景觀的保護意識,使特色園林景觀得到維護,促進城市園林景觀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3.2維護生態環保資源的可持續性

在種植特色園林植物的過程中,要選擇適宜的種植技術,結合城市綠化生態學、規劃學,綜合考慮養護技術及成本,注重工藝及材料的選擇與運用,降低城市能源的損耗,不斷放大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效益,以實現個性化、特色化的園林設計。維護城市園林綠化系統,建成后需要進行后期的花草養護,定期除蟲害,以保證花草的生長環境。此外,盡可能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共同建設、維護綠色健康的特色園林,促進市民與景觀的互動,以提高園林景觀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最大程度發揮特色園林景觀的作用及效果。

4結語

地球只有一個,建設生態城市或者在城市規劃中融入園林設計的手法是近年來的趨勢,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時,也應對其綠地、濕地、園林等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將其人文氣息轉化為園林造型設計,既可以形成特色園林景觀,又在意境上達到追求自然、返璞歸真的目的。提倡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人是城市的主體,而城市是人類的家園,只有努力保護好自己的家園,保護好城市中的生態環境,才可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劉洋.關于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0(1):104-105.

[2]王文輝.生態理念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探討[J].城市住宅,2021,28(2):171-172.

作者:謝家镕 單位:澳門城市大學藝術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