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04 08:13:00
導語: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這一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剛剛起步并處于計劃經濟時代,誠信問題還不突出。雖然國家相繼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但對大學生誠信方面的專門規定相對較少。關于大學生誠信方面的制度規定主要有:
1.政治誠信方面
主要是要求各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借以肅清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為保證有效開展對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要求高校設立政治輔導處這樣的專門政治工作機構加強領導。這些要求集中體現在1949年9月29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0年10月4日的《教育部關于全國高等學校暑期政治課教學討論會情況及下學期政治課應注意事項的通報》、1951年9月10日的《教育部關于華北區各高等學校1951年度上學期進行“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課教學工作的指示》等文件中。
2.學習誠信方面
主要是把好入學關,保證升學公平。如1953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關于華東區高等學校處理學生學籍問題的若干規定》指出:“新生入學后,如發現其系在校肄業(包括休學生)或在高等學校畢業,或在職青年未辦離職手續,以及采用偽造涂改證件,冒名頂替蒙混報考入學者,必須嚴格處理,除一律取消其學籍外,并退回原校或原單位或所在區,區人民政府依情節輕重給予處分。”1957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的《關于全國高等學校1957年招考新生的規定》中指出:“報考青年應該對國家忠誠老實,不得有偽造證件或者虛假報學歷、經歷以及隱瞞政治歷史等錯誤行為,否則一經查出,應即取消考試錄取資格。”
3.經濟誠信方面
主要是要求大學生申請人民助學金要誠實,不得弄虛作假。1955年8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關于執行全國高等學校(不包括高等師范學校)一般學生人民助學金實施辦法的指示》中指出:“學生申請人民助學金,應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如有虛報情況,假造證件,騙取人民助學金的,經查明后,除停發其助學金外,學校并得視情節輕重,給予適當的批評或處分。”
4.道德誠信方面
主要強調要對大學生進行“五愛”教育,即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五項國民公德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1955年4月25日劉子載副部長強調:“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就是要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培養他們的獨立創造、勇敢頑強的精神,培養他們對待勞動與公共財物的共產主義態度和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忠誠老實、生活樸素整潔等優良品質以及高度的政治警惕性。”
5.就業誠信方面
主要要求對畢業大學生進行服從統一分配的教育,教育大學生以國家利益為重,服從國家分配。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1954年暑期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統籌分配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各有關教育部門及高等學校應根據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的精神,教育畢業生服從國家建設計劃,愉快地服從分配。”
二、1977年至1999年的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
在這一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展開和深入,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逐步展開,國家關于大學生的誠信制度也逐步完善起來。
1.在政治誠信方面
主要要求做好大學生錄取政審工作,規定大學生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如1979年《關于一九七九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指出:“政審工作要堅決貫徹執行黨的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現的政策。考生所在單位應該認真地、實事求是地對考生的政治態度、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做出全面的鑒定。”
1979年《關于高等學校錄取新生政治審查工作的意見》規定:“高等學校錄取新生的政治標準是:政治歷史清楚,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積極參加勞動,遵守紀律和社會主義法制,決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勤奮學習。”
1983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學生,學校可酌情給予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的處分:(1)反對四項基本原則,有明顯反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反對社會主義的言論和行為者,以及組織和煽動鬧事、擾亂社會秩序、破壞安定團結而堅持不改者;(2)違反國家政策法令,觸犯國家刑律的各種犯罪分子……”
2.學習誠信方面
主要要求學生在升學和在校學習考試中不得徇私舞弊、弄虛作假,否則要給予嚴厲處罰。如《關于一九七九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第一條“招生對象和條件”中規定“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在校生以及無正當理由退學的學生不能報考”,要求大學生必須按質按量完成學業,不得隨意退學。同時,該文件還規定:“上一年已被高等學校錄取不服從分配的,不能報考。”
《一九八四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規定》在報名條件一欄指出,“上一年已被高等學校錄取而不報到以及因舞弊被取消報考資格或入學資格的考生不能報考”。同時還規定,“對監守自盜、營私舞弊者,應從嚴處理。考生舞弊者,應取消其參加統考資格,下一年度也不準報考,已入學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1983年1月20日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第十二條規定:“凡擅自缺考或考試作弊者,該課程成績以零分計,并不準正常補考。如確實有悔改表現的,經教務部門批準,在畢業前可給一次補考機會。考試作弊情節嚴重的,應給以紀律處分。”第十三條規定:“學生無故缺課,累計超過某門課程教學時數1/3者,不得參加本課程的考核,并視其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給以補考機會。”第三十一條規定:“一學期曠課超過50學時(曠課一天,按實際授課時間計)和在校學習期間擅自結婚而未辦退學手續的學生,亦作退學處理。”此后,在《國家教委關于嚴肅考試紀律防止發生舞弊的通知》([86]教學字003號)、《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1990年1月20日國家教育委員會第7號令)、《國家教委關于嚴格高等學校考試管理及有關問題的通知》(1996年5月29日教學[1996]10號)等文件中,均對大學生考試不誠信行為及其處理作了明確的界定和嚴格的處罰規定。
3.經濟誠信方面
此階段主要集中在助學貸款領域。國家先后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實行貸款制度實行辦法》、《關于
改革國家教委直屬院校學生貸款辦法的通知》(教財[1995]58號)、《國家助學貸款管理操作規程(試行)》(教財[1999]16號)、《中國人民銀行、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定(試行)》(1999年05月13日生效)、《中國工商銀行國家助學貸款試行辦法》(教財廳[1999]8號)等文件,這些文件明確規定大學生申請助學貸款必須具備“誠實守信”的條件,否則貸款提供方可依法終止貸款或進行經濟處罰。比如相關辦法規定,申請貸款學生必須如實提供以下材料:“本人身份證及復印件的有效身份證明和書面同意借款的證明;提供家庭有關人員收入證明,或其他渠道取得收入的證明材料;經辦銀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借款人有下列行為之一,貸款人可停止發放貸款,要求借款人和保證人償還貸款本息,或依法處分抵押物、質物,清償貸款本息:(一)借款人未按合同規定的用途使用貸款的;(二)借款人未按計劃償還貸款本息的……”“對違約不能如期歸還貸款者,則由擔保人承擔全部還款的責任,并繳納一定數額的違約金”等等。
4.道德誠信方面
主要規定大學生必須遵紀守法,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1979年在《關于高等學校錄取新生政治審查工作的意見》中規定考生本人“品質惡劣、道德敗壞、違法亂紀、投機倒把、貪污盜竊或聚眾鬧事、擾亂社會治安的”不予錄取。教育部關于試行《高等學校學生學籍管理的暫行規定》的補充通知([79]教學字039號)指出,“為使學生集中精力完成學習任務,有利于學校的管理,在校學生一般不準結婚。擅自結婚者,應予退學”。
1983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學生,學校可酌情給予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的處分:……(3)破壞公共財產,偷竊國家、集體和私人財物造成嚴重損失和危害者;(4)小偷小摸、屢教不改,品行極為惡劣、道德敗壞者;(5)違反學校紀律,情節極為嚴重者。”
《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實行貸款制度實行辦法》在申請條件中明確要求貸款學生必須“遵守國家法律和學校有關規章適度,道德品質良好”。
教育部關于印發《國家助學貸款管理操作規程(試行)》的通知(1999年8月17日教財[1999]16號)第二章第七條第二款明確規定申請貸款的學生應該“遵紀守法,無違法違紀行為”。
5.就業誠信方面
主要是要求大學生服從國家分配,同時也開始要求大學生履行與用人單位簽定的就業協議。《國家教委關于整頓一九八五年普通高等學校違反規定招收體育運動員問題的通知》([86]教學字009號)第四條第二款指出:“畢業生拒不回到計劃分配單位的,按不服從分配處理。”第四條第四款指出:“為保證畢業生分配計劃的貫徹執行,對不服從分配的畢業生,仍按國發[1985]91號文件規定的原則執行。”《國家教委關于做好1994年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1993年11月30日教學[1993]11號)第七條具體規定和要求:“未經培養單位主管畢業研究生就業部門同意,畢業研究生在社會上簽訂的協議,一律無效。”
《國家教委關于做好199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和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1994年11月9日教學[1994]19號)規定:“任何單位和部門組織跨省區、跨部門的畢業生招聘會、市場等活動,均須報國家教委批準。畢業生參加上述活動,應經學校同意并持有學校的推薦表或協議書。否則,所簽協議無效。”
《國家教委關于做好199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1995年11月13日教學[1995]19號)規定:“凡屬國家定向或委托培養的畢業生,違反協議不去定向地區或委培單位工作的,高等學校可按協議規定對其收取違約金和部分教育補償費;凡畢業生違反就業協議,高等學校可按協議規定對其收取違約金,如果因用人單位違約的,則由用人單位將違約金交付給高校及學生本人。”
三、2000年以來的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
2000年以來,我國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主要是進一步完善以前的各項規章制度,使各方面的規定更加具體和具有可操作性。各高校也相繼制定了各種學生違紀處理辦法。
1.在政治誠信方面
主要強調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理想信念。如2005年3月29日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規定:“高等學校學生應當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
2.在學習誠信方面
更多是以考試規定的形式要求學生誠實應考,不允許任何作弊現象。如2005年3月29日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對大學生考試中哪些行為屬于作弊行為有明確規定,而且還明確視情節輕重對考試不誠信者給以相應的處分。在教育部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聯合頒發的《關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生報名資格審查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做好高考學生資格審查工作,杜絕“高考移民”現象。2005年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前深入開展誠信考試專題教育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做好組織所有考生簽訂《誠信考試承諾書》的工作。《清華大學學生違紀處分管理規定實施細則》《重慶郵電大學學士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等一些高校的規定也對大學生學習不誠信行為作了明確界定和實施嚴格的處理辦法。
3.經濟誠信方面
主要是強調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和辦法,學生要在國家助學貸款的借貸和還貸的過程中誠實守信,不提供虛假材料,不惡意拖欠貸款,按照合同按時還款。
4.道德誠信方面
主要強調要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堅持知行統一,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實踐活動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之中。修訂完善大學生行為準則,引導大學生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著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如《大學生行為守則》第五條規定:“誠實守信,嚴于律己。履約踐諾,知行統一;遵從學術規范,恪守學術道德,不作弊,不剽竊;自尊自愛,自省自律;文明使用互聯網;自覺抵制黃、賭、毒等不良誘惑。”《重慶郵電大學學生紀律處分實施辦法》(2006年8月)第六條第一款規定學生如果“故意隱瞞、歪曲、捏造事實,串供、無理狡辯以及妨礙有關部門、單位調查,或者拒不承認錯誤的”可以從重處分。
5.就業誠信方面
主要是在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進行雙向選擇的背景下,要求學生嚴格遵守和用人單位的協議書上的規定,不隨意毀約,在求職的過程中,不向用人單位提供虛假的個人信息。縱觀建國以來我國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的發展歷程,我國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是同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教育體制改革同步的,各項制度越來越完善和具體。這些制度的建立,確保了大學生培養工作與社會要求的一致性。
摘要:建國以來我國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同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是同步的,大體上可劃分為1949年至1976年、1977年至1999年和2000年以來三個歷史階段。在每個階段,大學生政治誠信、學習誠信、經濟誠信、道德誠信和就業誠信制度建設的側重點均有所不同。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歷史.
- 上一篇:高中歷史課設置與內容研究論文
- 下一篇:縣文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