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論文
時間:2022-09-23 03:37:00
導語: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充當著領路人的重要角色,而學生自己能不能自主學習更是一個關鍵。在以往的歷史課堂上教師一般用的都是“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眉飛色舞,口沫橫飛,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教師偶爾提問個問題,必定“驚起一灘鷗鷺”。如此課堂學生怎能“修行好”?
新的課程改革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倡“開放式教學”,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也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從“灌輸式”轉為“指導式“的過程。如何使學生在新課改中培養起對歷史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在此我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悟。
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講課要精要,使學生充分參與。
1、歷史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怕學生自己找不到準確答案,對于課本的每一個問題都主動解釋的很仔細,并清楚的給出答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懶于思考的惰性。新教材里設有很多的“動腦筋”問題,教學大綱里也明確規定這些問題一般由學生自己思考找答案,當然教師可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引導,總結。結果有些同學就對我提建議:“老師,自己找答案太浪費時間了,以前老師都直接給我們答案,背下來就行了,省時又省力。”可見學生已經成了學習的奴隸,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2、教師通過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現在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特別強烈,而學生越是積極參與教學,思維活動越積極,對歷史現象和問題就越關注,興趣就越高。因此,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在講《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關于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可引導學生思考“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有什么作用?”這一問題需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辨證的看待,既“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既有進步性,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又有侵略性,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能培養學生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德國物理學家勞厄曾經說過: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而不是單純傳授知識。所以我在教學中對于課本內容和問題有所側重,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的一般少講甚至不講。如有關科技文化的歷史課,可畫出表格讓學生自己歸納,教師只簡單的進行補充和更正,學生如果有疑難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另外的學生解答。這樣可使學生充分參與,避免了學生凡有問題都依賴老師給答案而不思考的情況出現,強迫他們開動腦筋,鍛煉思維能力。
二、采用多種模式,多種教學途徑上課,以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印象。
大多數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只停留在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情節上,到了接觸那些內容枯燥的課,就出現厭倦情緒:這么多的年代,這么多的人物,這么多的措施……太難記了。而歷史課不可能每節課都有趣,有些內容本身就限制了課堂氣氛的激發,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模式和多種教學途徑激發學生興趣。
1、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對于直觀的東西印象往往比較深刻,所以我盡量多的利用多媒體,把許多的歷史情景、現象、線索等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的生動展示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印象。
2、多搞其他形式的課,如辯論賽、歷史故事會、歷史成語大比拼等。無論老師的課上的多么好,學生對于這類自由活動、氣氛寬松的課還是有著濃郁的興趣,所以教師可投其所好,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保持了他們對歷史的興趣,何樂而不為呢?
3、把歷史事實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拉近學生和所學歷史知識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三次科技革命時,一些重大發明對當前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像火車、飛機、電燈等),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又如講“臺灣問題,一國兩制”時,可讓學生尋找一些歷史事實來證明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一切臺獨活動都是分裂祖國的行為,這樣把歷史事實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增加學生興趣。
4、采用加分法、隨機回答法。有些學生對于老師的提問并不是不會,只是不敢舉手回答,所以教師可利用只要回答問題就給加分的方法鼓勵學生,讓他們明白參與的重要性。也可采用隨便叫學生回答的方法,但要注意讓大家都有機會參與,不要讓學生感到老師厚此薄彼。對于那些不大習慣舉手或沒有膽量的學生,這種做法看似有些強制性,但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自信,開發思維。公務員之家
三、歷史教學中引入語文教法。
“文史不分家”這句話不就是說明語文和歷史是相互輝映,很難分清的嗎?文學作品很多都是反映歷史事實餓,而歷史又為文學提供了可寫的素材。二者是相互輝映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可適當引用語文教法。
如歷史教學中可讓學生像學語文文章那樣歸納大意要點,找出關鍵詞語,這樣來記歷史知識比死記硬背好的多。也可運用語文中的聽寫方式來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既督促學生學習歷史又加強了學生的聽力。老師還可以利用學生在語文中學到的跟歷史有關的成語,讓他們查其含義,接而引出這個成語的來歷,既鞏固了歷史知識又豐富了語文知識,相信學生都會很感興趣。
四、旁征博引,搞好師生關系,讓學生覺得可以信賴。
記得有一次我講漢武帝因為霍去病英勇而賜予他“冠軍侯”的封號時,我順便提到了英文“TOBENO.1”(奪冠),學生好像發現奇跡般的大驚小怪:“老師你懂英文?”還有一次講祖沖之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時,其中有一個答案是“創新”。我就利用學生政治課剛學過的一句話提醒大家:“沒有什么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學生恍然大悟,異口同聲的說:“創新”。之后又是一片驚訝:老師還懂政治?在這些驚嘆聲中老師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明顯得到了提高,他們就會信賴老師并喜歡學習該學科。
因此,作為一個老師,只會那么一點點專業知識就高傲自大不思進取,在今天來講這種態度已經是吃不開的了。要達到今天社會對老師的要求,老師本身就要不斷增殖,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適應社會要求,才能教出好學生。
另外搞好師生關系非常重要。教師應放下一貫持有的師道尊嚴,蹲下身來與學生講話,做到尊重學生,與學生交友交心,讓學生喜歡你,他才會對該學科感興趣,上課才會積極配合,教學效果自然會好些,大概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吧。所以在學生中樹立一個受歡迎的形象非常重要,這直接關系到你教學工作的開展。
總之,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徹底摒棄“劃拉背”的陳舊做法,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都愛思、會思、多思,這樣我們的歷史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土。
- 上一篇:保險行業周期性波動性背離原因論文
- 下一篇:農業保險制度構建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