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歷史課中的應用

時間:2022-04-29 11:40:03

導語: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歷史課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歷史課中的應用

【摘要】從2001年秋季開始試點的第二期課程改革,迄今已近14個年頭。怎樣使用新教材、樹立什么樣的新理念、什么樣的新教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新課標的要求,很多學者和專家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根據自己的課堂實踐而進行的教科方法的探究,希望對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和研究有所啟示。

【關鍵詞】歷史;教學;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運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能讓學生從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于探究性學習模式,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選擇是否用探究學習方法,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改革課堂教學,以歷史知識為基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并與現實社會相聯系,更重要的是以現代的眼光思考歷史,以歷史的眼光看待社會,培養學生尊重歷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看待現實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愛國主義情操。初中歷史課的教學以大量的通俗易懂的史實為基礎,引導學生思索歷史事件中的啟迪,結合探究性學習的主動性、開放性、親歷性、創造性的特點,改革歷史課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所學知識不限于課本,不拘束于已知的書本知識,以問題為載體,打開思路,思考歷史并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深受學生的喜愛。基本過程為:

一、從實際出發,轉變教學觀念

根據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技能水平等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對歷史的認識能力,已具有的學習技能,結合歷史課的具體內容,確定探究課題。選題一定要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當,所選課題不能遷就學生原有的水平,降低標準,使學生失去探究的興趣,又不能超越學生的可接受程度。對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會產生厭煩,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關注探究過程中學生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的漸進性。第二步是設計方案。通過閱讀課文、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初步提出研究方案,再經過反復論證修改,最后確定比較可行的正式方案。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商鞅變法”一課時,我先引入商鞅在變法之初曾有“立木為信”之舉,然后設置問題:(1)商鞅為什么要這樣做?(2)變法為什么要爭取民眾的信任和支持?(3)商鞅變法為什么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4)商鞅“立木為信”的典故對你個人為人處世有何啟發?經過層層開掘,發掘出古為今用的新意,引發了學生探究的極大興趣。

二、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以往的歷史課,學生感興趣的是那些歷史故事。歷史故事只是學生對歷史的初步了解,要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深化知識,并為我所用,則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學會思考。1、教師要做的就是根據教學的需要選定合適的課題。學生在行為上對教師有著明顯的依賴性,所以,教師要改變這種一味依賴教師的心理,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烈的好奇心是一種強有力的內部動力。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選擇的內容也有關系,所選擇的內容既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探索價值,又能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2、給學生提供或由學生經集體討論后提出各種可能,形成選擇思維。以小組為單位對各種可能性進行分析、論證。要支持這種觀點,必須要有大量的史實資料和自己的想象、思考,這一方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獨立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積極挖掘問題,大膽設想,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如,對于課本50頁的評價題:“針對秦始皇一統天下,加強統一的舉措,有人認為,秦始皇功不可沒,是個偉人;針對秦始皇確立皇帝制度,建立君主專制的強權統治,以及窮奢極欲、統治暴虐,有人認為,秦始皇過失巨大,是個暴君。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秦始皇?”在對“隋朝政治”的探究中,學生不僅探究了科舉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同時提出“科舉制度”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什么思考等。

三、合作學習,全員參與

探究性學習法不能滿足于回答提問參與討論的人次,表面上熱熱鬧鬧是低水平的操作,課堂活躍的陣地應該是思維的活躍。要引導和激勵所有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中來,使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活動。陶行知先生說:“學生很活躍地去找尋知識,解決困難,貢獻他們所求得的知識,先生不過就在旁邊的地位略加指點而已。我們認為這種教育是行動的教育。”陶行知所指的這些活動,使用頭腦指揮的有序的活躍,而不是盲行盲動。在探究性學習的課堂里,學生是理所當然的學習上的主人。

四、改革評價,注重能力

探究性學習的評價目的不在于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在于注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及獲得的經驗、體會、意識、態度和能力。重視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歷史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所以,對學生的探究、探討、討論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建立理想的學習方式和行為,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及想象力。所以,不能以常規的評價標準來評價學生,而應該注重能力的評價及綜合素質的檢驗。

作者:仇國霞 臧運德 單位: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第三中學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龍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