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在初中歷史的運用

時間:2022-04-21 10:12:34

導語:探究式教學在初中歷史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式教學在初中歷史的運用

摘要:歷史是一門以史料為依據的基礎性學科,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的探究能力是學科教育的重點之一。然而,在部分地區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受本位思想的影響,缺乏對學生相應的探究引導,導致學生在主體學習和課堂參與環節處于被動接受的課堂狀態,不利于學生的主體成長和素質培養。探究式教學的運用,將有效改善當前學生的學習狀態,保證學生的主體意識。因此,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此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探究式教學;課堂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歸納式教學活動,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益。歷史是初中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其歷史事件、歷史意義、史料辨析等內容是學生學習發展的重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理性的分析能力,保持對歷史事實辯證統一的認知態度。將探究式教學運用于歷史課堂之中,不僅能加強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能使學生在不斷思考、認知探索的過程中,激發潛力、增強能力,從而實現創新發展的主體目標。因此,本文從探究式教學的概念及實施意義、探究式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具體運用、探究式教學實施注意點三個方面出發對此進行探究。

一、探究式教學的概念及實施意義

探究式教學主要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情發展,設計一些情境和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等方法展開探究活動,發現并掌握相應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將探究式教學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之中,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探究式教學不同于其他的教學活動,其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根據目標問題展開探究學習,保證學生的主體參與感。同時,將探究式教學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之中,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課堂理解。探究式教學的本質特點是一種歸納式學習,讓學生在思考、討論、總結的過程中獲取事物發展的內在屬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課堂知識,這對學生的認知理解起到積極作用。

二、探究式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一)情境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

歷史知識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初中學生學習而言,歷史課本中有部分內容較難理解,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互動效果。而以直觀情境為導引,采取情境探究的方法,讓學生置身于歷史事件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求興趣,還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之中獲得主體感悟,保證學生課堂學習的探究性和主體性。因此,在歷史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構建探究情境,讓學生圍繞歷史情境展開探究活動,這樣既能優化學生的課堂環境,又能加強學生的課堂體驗。例如,在“遠古的傳說”的教學中,本節主要介紹了傳說中主要人物以及炎帝、黃帝與農業起源等方面的知識,為使學生正確掌握用傳說印證史實的方法,調動學生的求知興趣,筆者利用多媒體投影技術,構建傳說中神話故事的情境,如“祭奠活動”“大禹治水”等,讓學生結合生動的故事情境,展開相應的歷史學習,如“思考炎帝和黃帝是古代的皇帝嗎?”“人們為什么會采取隆重的方式去祭奠我們的祖先呢?”等。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情境探究,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有關傳說中的歷史信息,這為下一步的新知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二)問題探究,加強學生的信息理解

課堂問題是探究式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史實資料、歷史信息的理解能力,還能檢驗學生的學習質量,夯實學生的課堂基礎。因此,在歷史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從問題入手,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和發展狀態,合理設計問題內容,把握學生的探究方向,使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獲得更為深刻的主體理解,保證課堂活動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對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等知識點只是初步了解,為加強學生的歷史理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對此,筆者結合當前學情設置以下問題:“公天下”是如何變成“家天下”的?我國早期國家產生的標志是什么?夏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從夏商的更替過程中,你得到什么樣的啟示?我國古代的世襲制取代禪讓制開始于哪位人物?通過對課堂問題展開探究,不僅能加深學生的細節理解,還使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歷史的發展軌跡,樹立理性分析的觀念。

(三)導學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將大大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更易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導學探究作為探究式教學的一種教學行為,以學生的主體為導向,預設相應的導學問題或學習任務,驅使學生對其展開自主探究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使學生在導學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在歷史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采取導學探究的方式,結合學生的發展本質,設立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導引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明確目標,實現創造性的學習與發展。例如,在“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的教學中,為發揮學生自主意識的能動作用,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對此,筆者根據現階段學生的認知基礎,運用導學探究的方式,引入導學問題,如“戰國七雄形成的背景是什么?”“如何評價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商鞅變法的原因是什么?”“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等,使學生結合問題展開自主學習。此外,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及時把握學生的探究方向,適時對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進行點撥和分析,保證其自主學習的實效性。

(四)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

在探究式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參與者。教師應合理發揮其“引”的作用,從而保證學生“探”的效益。因此,在歷史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方式,以同桌合作、小組探究、集體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提高學生整體的認知水平。同時,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為學生搭建和引入相應的歷史背景或文化主題,使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對其展開能動探究,促使學生獲得多元化的思維發展和認知成長。例如,在“百家爭鳴”的教學中,本節講述百家爭鳴產生的背景、代表任務及思想等內容,為使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看待歷史問題,科學分析歷史事件,對此,筆者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學生對“你最喜歡的那一派?”“最想加入那一派成為他們的弟子?為什么?”等話題展開討論,及時分享學生的看法或想法。通過對不同派別的加入展開分析討論,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分析歷史問題,理性地看待歷史事件,還使學生在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五)層次探究,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探究式教學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注重其層次和過程,使學生在探究引導的學習中逐漸掌握并學會相應的方式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因此,在歷史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切實把握教學中的引導步驟,按照提出問題、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探究層次,有條不紊地展開教學活動。例如,在“秦統一中國”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對秦朝的統一在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和進步作用有了初步了解,為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梳理細節,把握關鍵點,對此,筆者采取層次探究的方式,組織學生對“秦完成統一的原因““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進行探究。第一,由“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提出問題:秦王沒有被荊軻殺掉,反而最后滅了六國,他是如何完成統一的?第二,分組交流,從文化、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展開分析。第三,合作分工,解決問題。第四,總結秦朝的統一對歷史的進步作用。通過清晰、明確的層次探究,既能加強學生的主體理解,還使學生的整體認知得到提升。

三、實施探究式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主體性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探究式教學的運用和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其主體發展,保證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主體參與和學習效果,避免出現被動參與、缺乏思考等問題,影響學生的的學習質量和探究效果。同時,在探究教學的實施中,教師還應考慮到學生個體學情的多樣化和差異性,合理引入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堅持多種教學相互補充的原則,保證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二)引導性

在探究式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學情動態和認知方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話題討論、分析歸納等環節,確保學生整體的學習效果。同時,在設計探究教學計劃時,教師還應站在統籌全局的視角去組織活動,科學引入探究目標和問題,逐級推進,進而保證課堂活動的有序性和實效性。綜上所述,將探究式教學運用于初中歷史課堂之中,采取情境探究、問題探究、導學探究、合作探究、層次探究等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保持有效的互動狀態,還能使學生在信息獲取、歷史理解、史料分析等方面得到加強,保證學生主體的學習與發展。同時,從實際學情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多元引導的施教手段,讓學生主動探索、能動認知,進一步掌握和了解歷史事物的發展過程,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認知體系,這對學生主體的未來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建波.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8(14):85—86.

[2]郭繼紅.對初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策略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7(8):248.

[3]尹旭.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贏未來,2018(23):1.

[4]鄭丹.對初中歷史探究性教學策略的研究[J].文理導航,2017(1):69.

作者:陳麗娟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二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