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2 04:41:00
導語:高考歷史復習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學期伊始,高三歷史教師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10個月的時間里安排73萬多字高中教材內容的復習。近年來高考強調考核能力,高三歷史的復習方法也應由偏重傳授知識轉向強化能力培養。如果我們不注重觀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進,就既不能適應高考改革的需要,也跟不上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發展步伐。因此在高考歷史復習中,要幫助學生構筑知識體系,重視思維訓練,提高他們學科能力水平。
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無不僅扣這三大歷史任務。由于選拔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近幾年高考文綜試題中的歷史試題部分,基礎知識部分(即“是什么”)大約占80%左右,尤其是選擇題部分,多以“是什么”即基礎知識上設問為主,大題部分貫穿基礎知識(包括教材的和所給材料上的),同時兼有“為什么”和“說明了什么”的問題。如2002年全國考卷第37題考查學生的“是什么”,第39題的第(1)、(3)問分別分析宋朝東京商業盛、衰的原因,就是考查學生“為什么”。2003年全國卷第37題的(1)、(2)、(3)、(4),主要考查學生“是什么”,第(5)問長城成為民族象征的原因,就考查學生“說明了什么”,第40題第三問“從1943年至第二戰場開辟期間,反法西斯戰爭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有哪些重大進展?為什么在這種形勢下英美最終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考查了學生“是什么”和“為什么”。2004年全國卷第37題第(1)、(2)問即從能力著手,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概括能力,而第(3)、(4)問又以考查“是什么”為主,其中第(3)問又貫穿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第39題著重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從總體上看該題與教材基礎知識聯系不大。2005年全國卷第37題美國黑人問題,考查了學生“是什么”和“為什么”,第39題第(1)、(2)、(3)問以考查學生“是什么”為主,第(4)問以考查學生“為什么”為主。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由此可見,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堅定不移地抓好歷史基礎知識,并做到能熟練地進行知識遷移,而不是“讀死書”或者“死讀書”。同時應多設問,把握基礎知識實際上就是把握“是什么”。多設問實際上就是把握“為什么”,然后從中得出一個什么樣的結論即“說明了什么”。如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在講到“絲綢之路”時,教材正文和地圖上只講到了其路線是從長安往西,向北經河西走廊,然后經過敦煌、玉門關、陽關,分南北兩路穿過今天的新疆,再到疏勒匯合。那么,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把握其路線外,應分析“為什么不直接從長安向西北走呢?”只有這樣才能把這部分歷史講活,這種“為什么”的講課法在2005年全國考卷第39題第(4)問“分析河西走廊成為綠色走廊的主要自然條件”一問中,又再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又如,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教材上只講到了1944年6月美英盟軍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那么教師在講課時應分析“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開辟呢?”“為什么不可以提前或者推遲開辟呢?”這個問題又恰恰在2003年全國卷第40題第(3)問就考到。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認為在復習教學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內容線索化。歷史知識的時空性很強,線索化就是要根據列出的線索,打破時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體系,按同一類型、同一性質、同一方面,分門別類,重新梳理,從而形成關于某個歷史問題的完整表象。
從線索的內容聯系來看,有縱向線索和橫向線索之分。線索化首先要加強知識的縱向聯系,使知識更系統,因此,還要進行知識的橫向聯系。如中國的抗日戰爭歷史的縱向聯系;抗日戰爭歷史橫向關系是日本侵華、正面戰場抗戰、敵后戰場抗戰、國共關系。又如截取19世紀50年代這條時間縱線,橫向地分析英、法、美、俄、日、中等國的政治特點,這樣通過縱橫串聯,就可以理清知識網絡,建立知識點的坐標體系,使學生形成一個“豎成線、橫成片”的立體知識網,便于把知識學活。
無論采用何種線索復習,都要求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變教為誘,學生變學為思”。理出線索僅僅是引導學生登堂入室的第一步,而從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串組成篇,應在教師啟發指導下通過學生思考、探索、發現來完成。如果缺少啟發式的教學,那么內容的線索化也就失去了它的本義。
2.理論系統化。從近年高考試卷來看,理論性較強的問答題、材料題,甚至理論性較強的選擇題的比重逐年增加。史論結合,寓論于史,既是平時歷史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高三歷史復習中需要加強的重要方面。如果缺乏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著手。而這些基本理論往往是教材中的隱性內容,容易為教師所忽視。因此,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系統地逐步對教材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系作深入淺出的介紹,并強化訓練。高考復習局限在形象思維的處理上是不夠的。在歷史教學中,還須加強歷史理論思維。
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繼承和發展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階級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和個人的作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歷史人物的評價等等。
進行系統化的理論教學時,必須做到:(1)教師對理論教學要有規劃,復習時既要注意縱向聯系、橫向聯系,又要注意“垂直高度”,即把歷史現象提高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進行分析,也就是進行“立體復習”,充分運用學生的知識遷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許多觀點,學生在政治課中已有所接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拿來主義”,從而減輕難度,提高效益。運用辯證法,切莫搞片面性,陷入形而上學。要使學生知道任何歷史現象都是相對的,都在發展變化。史學理論觀點雖具有普遍意義,但不能搞一刀切,走入極端。正如剝削和奴役當然令人痛恨,可在奴隸社會剛出現時,是人類社會開始脫離原始狀態的巨大進步。要使學生明白,文天祥抗元和元滅南宋同樣值得肯定,并不矛盾。鄭成功收復臺灣無疑是正義之舉,可清政府消滅臺灣鄭氏政權也同樣適應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的需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并不意味著建國初的農業作化道路走錯了。這樣的舉一反三,可以做到對理論教學的靈活運用、逐步深化。
- 上一篇:高中歷史教學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中歷史教學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