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百里抗日持久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2:39:00
導語:蔣百里抗日持久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蔣百里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他很早就認為日本必將侵華?;谶@一認識,他通過對中日兩國的具體國情的分析,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就提出了對日持久作戰的觀點。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他又進一步提出了堅持持久戰的戰術思想,包括速決戰與持久戰、運動戰及游擊戰等。所有這些都進一步完善了持久戰思想,為中國的抗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蔣百里(1882~1938),名方震,晚年號詹寧,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以軍事理論研究和軍事教育的卓越成就而聞名于世,被譽之為“天生兵學家”、“中國現代兵學開山祖”。因畢生處于民族危亡的憂患時代,強烈的愛國心和憂患意識使其終身以建設強大國防為職志。他的軍事思想博大精深,富于民族性和時代性。他很早就認為日本必將侵略我國,所以較早地注意要在軍事戰略方面對其防范,并著書立說闡述他的對日戰略,以期喚起國民,有利于中國的抗日御侮。基于此,本文將專門論述蔣百里的抗日持久戰略。
一
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及清王朝的慘敗,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震動?!恶R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從而使中華民族面臨更為嚴峻的民族危機。就在這時,蔣百里開始閱讀報刊,接觸外面的世界。他從報紙上“聞中日之戰,刺激甚深,其一生國防思想及棄文學武之動機肇于是”[1]。從此,他開始萌發救國救民的志向。誠如其言:“就是甲午戰爭,從此刺激了我的新知識,我學會了看報”,“從此,平壤、牙山、大東溝、九連城、威海衛、劉公島等地名就時常掛在嘴邊?!保?]甲午戰爭對中國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居于浙江海寧縣的一個偏僻村莊的蔣百里也已朦朧地感受到它的沖擊。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促使蔣百里更加關心國事,“把注意力轉向政治經濟、軍事科學以及有關中國自強的問題”[3]。
1901年蔣百里東渡扶桑,學習軍事。他在日本留學達6年之久,可謂對日本蓄意侵略中國的圖謀知之甚深。在日留學期間,蔣百里通過觀察、分析,將當時對中國東北威脅最大的國家日本、俄國列為中國國防戰略的首要目標。歸國后,蔣百里謝絕浙江巡撫請其留在家鄉編練新軍的邀請,只身遠赴東三省,入盛京將軍趙爾巽幕府,負責編練新軍,努力構筑東北國防,使之成為我國第一線國防基地。后因舊軍將領張勛、等的阻撓,一事無成。不久他又赴德國學習軍事,3年后仍到東北就職,任東三省總參議,仍負責訓練新軍。蔣百里之所以再次到東北工作,是因為在他看來,東北3省在地理上與日、俄兩國相鄰,這兩國又是對我國威脅最大的國家,時刻準備吞并我國。在此,他可以實踐其國防建設思想,把東北作為抵御日、俄的第一線。
1912年民國建立后,隨著日本在中國實力的急劇擴張及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日本就將成為對中國“威脅”最大的國家,也是蔣所指的主要“假想敵”。在此情況下,蔣百里逐漸形成了系統的防日、抗日思想。他的這種思想在辛亥革命前更多地體現在他的行動中,民國建立之后,此種思想開始出現在他的一系列著作里,比如《軍國主義之衰亡與中國》(1920年)、《裁兵與國防》(1922年)、《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1938年)等。尤其是從盧溝橋事變的爆發至1938年蔣百里逝世的這一年多,他抗日思想更加系統化和全面化。1919年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代表的強烈要求,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無條件轉讓給日本。日本大有獨霸中國之勢。有鑒于此,1920年蔣百里發表《軍國主義之衰亡與中國》一文,明確告誡國民“吾儕所最感危險者,即鄰近富于侵略性的國家”[4]130。即日本是當前對中國威脅最大的國家。
日本是中國最危險的敵人。但當時國內的人對日本國情幾乎不了解,即使是現役軍人對其所知也寥寥無幾。在痛感國民缺乏對敵國的研究的殘酷現實下,蔣百里撰文號召國人應保持高度警惕,注意研究敵國情況,并認為對它研究愈精密,則我國關于國防建設的準備就愈周到。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有備無患。蔣百里不僅把日本作為中國的假想敵國,而且還準確地預測到日本必將發動侵華戰爭。1923年,他在津浦線的列車上告訴同行的龔浩:“將來有這么一天,我們對日作戰,津浦、京漢兩路必被日軍占領。我們國防應以三陽為據點,即洛陽、襄陽、衡陽?!保?]55言外之意就是日本不但會對中國發動戰爭,而且將會深入內地,我們的半壁河山將淪陷;中日之戰將會在“三陽”線展開最后的決戰。雖然抗戰后期日本發動的“一號作戰”,致使國民黨軍一潰千里,日軍最后席卷湘桂而直趨貴州,但畢竟此時的日本已是強弩之末。這絲毫無損蔣百里的遠見卓識。
二
蔣百里在認定日本是中國的主要敵對國家后,根據中日兩國的實際情況,將持久戰戰略作為我國對日最高戰略思想。
中國是個地廣而弱的國家,日本地狹但是強國,這就是中日兩國最大的國情?;谶@一分析,早在19世紀20年代初,蔣百里就明確提出,一旦中日雙方爆發戰爭,“彼利急,我利緩;彼利合,我利分;彼以攻,我以守。此自然之形勢,而不可逆者也”,“我儕對敵人制勝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與之相反,彼利速戰,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線,我儕則置之第二線,使其一時有力無處用?!保?]130也就是說,未來的對日作戰中,我軍應采取的正確戰略戰術應是以守為攻,在兵力部署上堅持縱深防御,不要采用一線制;分散敵軍,使其不能集中兵力對我大舉攻擊,持久消耗敵人。由此可見,他不僅科學地預測了未來的抗日戰爭必將是場持久戰,而且還指出我國應采取持久消耗的這一正確方針。
1934年,蔣百里訪日,通過與士官時期的老同學小磯國昭、荒木貞夫等的接觸,不僅意識到中日之戰不可避免,而且戰爭的爆發也為時不遠了。所以,歸國后,他立即制訂了一整套鋼鐵煤油路礦計劃,并詳盡地闡述了“三陽線”決戰論的思想。主張國防線劃分應按照“三陽線”為準。此線以東地區,我國應利用空間換取時間,消耗和疲憊敵人,同時積蓄力量,加強戰略后方;此線以西,資源豐富,幅員遼闊,足以持久抗戰。他認為從湖南的地理位置看,該省處于中國的內陸心臟地區,物產豐富,“糧食產量又不啻中國的烏克蘭”[6]237。由于一旦戰爭爆發,沿海一帶將首當其沖,因此,我國工業布局應著眼于山岳地帶。為便利防空及堅守險要,“應以南岳為工業核心地區,而分布于株洲至郴州之線”[5]95。就民風而言,湖南民俗強悍,尤其是近代以來隨著湘軍的興盛,中國更有“無湘不成軍”之說。蔣百里對此深以為是,稱“這里人力和兵源都是中國的普魯士”,“宜于對敵進行長期的消耗戰”,是堅持“長期作戰最好的根據地”,“戰爭的結局,三湘七澤將是敵軍的莫斯科”[6]237。他預計中日開戰之后,長江流域九江以下都不是安全區,國家應該未雨綢繆,建立三個石油儲備庫,分別置于廬山、衡山和湘川邊境的武夷山脈三處。中國戰時大本營宜設芷江、洪江一帶,因這里森林茂密、礦藏豐富,又有沅江貫流,是天然易守難攻、國防安全的險阻要地。基于這一分析,蔣百里對到湖南考察特感興趣,尤其是“對湖南礦產頗感興趣,幾次跟他的好友地質學家丁文江談及”[5]95。丁文江遂1934—1935年間多次到湖南各地勘察各種礦產資源的儲量及分布等。蔣百里提出的這整套國防中心區建設的思想,是與其對日持久戰戰略思想相輔相成的。因為只有建立穩固的大后方,我國才有可能堅持持久消耗戰略,粉碎日本的速戰速決計劃。
蔣百里的持久戰思想也對當時的有著重要影響,并被其采納,成為中國對日作戰的中心思想。1932年11月,提出:“強國之國防重邊疆,取攻勢;弱國之國防重核心,取守勢”,“戰時以努力經營長江流域,掌握隴海鐵路為第一要旨?!保?]1935年他又采納了蔣百里的“三陽”決戰思想,贊成蔣百里的關于國防中心區建設的看法,決定未來的對日戰略應將主要陣地放在長江以南與平漢鐵路以西地區,以洛陽、襄陽、荊州、宜昌、常德作為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最后陣地。國民政府軍委會制定的1936年《國防計劃大綱草案》按照的要求,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將其確定下來,作為中國政府抗日戰爭的中心戰略。
以盧溝橋事變為標志,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抗戰開始后,我抗日軍民雖浴血奮戰,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和工業中心仍淪入敵手。國內一部分對抗戰悲觀失望的人開始散布抗戰必亡的投降主義觀點,如后來成為汪偽政權骨干的周佛海當時就認為“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的“看法是對的”,并稱“為甚么戰必大???只要是稍有常識,……稍為理性,而不純粹感情用事的人,沒有不明白的”[8]。這些消極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國民的抗戰意志。被稱為“民族先覺”的蔣百里用其淵博的軍事知識在批駁那些投降主義觀點外,又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我國應進一步堅持持久消耗戰略。他認為:在抗戰中“應以整個全體的局勢著眼”,無須太關注一城一地之得失,“我們今天退出上海,但我們自信是勝利的,我們今天退出南京,我們也自認是勝利的”[9]252。因此,在這場持久戰中,中國人民“不打則已,打起來就得用拖的哲學”,“把敵人拖垮而后已”[5]184。蔣百里所謂的“拖”就是對日持久消耗。他的這一主張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拖垮敵人的持久抗戰思想,誠如德國著名的軍事戰略大師克勞塞維茨所言:“與其說是用我們的劍消滅敵人,還不如說是讓敵人通過自己的勞累拖垮?!保?0]
蔣百里認為我國堅持持久戰戰略有以下兩點理由:第一,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首先,我國地廣人多及技術、裝備的落后決定必須進行持久抗戰。土地廣闊,就有回旋的余地,以空間換取時間,逐步造成有利于我們的兵力對比,等到我轉弱為強,就可以消滅敵人;人口眾多,是我們雄飛世界又是維持世界和平的基本。當然蔣百里明白軍隊裝備及訓練等對戰爭的主要影響,但他并不“唯武器論”,而是相信國民的團結精神將會彌補其在武器、技術方面的差距,“一個民族永生存求自由的意志”[9]253無人可以壓垮,也無人可以使之屈服。其次,中國的經濟結構也決定中國必須堅持持久戰。蔣百里認為中國是個農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其經濟中心并不像發達國家一樣集中在幾個城市里。第二,持久戰戰略是由我們的敵人——日本軍國主義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決定的。蔣百里早在20年代就指出,推行侵略政策的國家一般是“以攻擊速戰為成功之條件也”[4]126。日本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如要想打敗中國,必須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才能保證其侵略所得。它雖經濟較我國發達,但受國際形勢的影響也特別大。隨著日本在中國侵略的擴大,必然損害歐美各國的利益,到時候英美等西方列強不會讓日本獨吞中國,便會援助中國抵抗日本。因此我們要堅持持久消耗戰略,“拖到東西戰爭合流”[5]184,便可能勝利。這并不能表明他把中華民族戰勝日本的希望完全放在西方強國的干涉上。恰恰相反,蔣百里更強調中國應該自立,應該依靠我國廣大國民抵御日本侵略者,“中國問題還須中國人自己努力,我們還要渡過一個漫長艱苦的時期”,不要把國民、民族的命運“完全寄托在可能形成的東西戰爭合流的問題上”。[11]
三
蔣百里認為堅持持久戰戰略,還應制定并執行正確的作戰原則。為此,他又撰文從戰術及策略上明確闡述持久戰中的進攻與防御、速決與持久等關系,使持久戰戰略更系統化、理論化。
關于防御與進攻,他認為:“所謂‘國民防御’,所謂‘國民自衛’,乃指國家軍事之大方針而言,與戰略上戰術上的攻勢防御不可相混”,“軍事上之自衛主義與軍事教育上的攻擊精神不僅不相妨害,且有相得益彰之理。兵略上的攻擊精神是戰勝唯一的要件?!保?]130由此可見,蔣百里認為要打敗對手,取得最后勝利只能依靠進攻,但因中國不論在兵員素質還是軍隊的輜重、裝備等方面都遠不如日本,所以中國應首先立足于防御、自衛。這就要求我軍在具體戰斗中,必須“以攻為守”,進行攻勢防御,而非消極、被動防御,“假如拘之于形式上持久的一線死守,誓必不能達到持久之目的”[9]257。其次關于持久與速決,他認為:“戰略上的持久主義與戰術上的速決主義,具有絕對不能相離的理由?!奔丛诰植繎鸲分兴賾鹚贈Q?!爸劣谖覀冎袊壳凹软毘志脩?,我們應當在持久這個決心下來研究速決的‘速’之條件”[9]256,“我們要以持久為目的,須以速決為手段”[9]257。由此觀之,蔣百里明確指出了持久戰是戰略目標,速決是戰術上的要求,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但“戰略應該絕對放在戰術的前面”[9]192,即在全局上,堅持持久戰略,而在具體的戰斗上,應該采取速決戰。
抗戰開始后,基于政府軍大多以陣地戰抵御日軍進攻,從而造成重大傷亡的現實,蔣百里強調了持久戰與運動戰的關系,指出:“我們固然要求持久戰,但其先決條件,便是要增加運動性”[9]257,“要持久,必須想法使軍隊的運動性增加”[9]258。他以一戰時的法國為例,認為凡爾登戰役中,法國之所以能長久固守的原因,并非由于死守,而在于法國人能利用運動戰原則,增加部隊的機動性。當初法德兩軍火力相等,而法國守勢戰尚非扼據一線的死守,“何況火力平常不占優勢的我國”[9]257。他告誡中國軍隊,即使堅持陣地作戰,也應在運動戰中堅持,而不應該固守、死守,“固守一個陣線,無論設備如何堅固,在今日火力仍可將整個戰線頃刻毀滅”[9]257。另外,他還強調了選擇有利地形的重要性,比如森林、河流、大都市等地點,如果是我軍能占據此類地形,則可有效機動地打擊敵軍。如被敵人占據的話,就會使軍隊的機動作戰受到嚴重制約。這反映蔣百里軍事思想上的一個主要特點,即注重戰史研究,以史為鑒,分析交戰雙方所用戰法,從中發現各種戰爭中戰術原則,并尋出可以運用的教訓。他的這一做法,使得他所闡述的戰略、戰術思想通俗易懂,頗受人們歡迎。范韻詩就把蔣百里的軍事著作譽之為一部最好的“兵法”,“如能熟讀和善為運用,適可克敵制勝”[12]??傊趫猿殖志脩饝鹇缘那闆r下,蔣百里認為我軍應增強部隊的機動性,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以利于持久消耗敵人,最終奪得抗戰勝利。
此外,為了更好地堅持持久戰戰略,針對我國民眾有強烈的鄉土觀念的特點,蔣百里又提出抗戰爆發后在廣大地區發動游擊戰,有效地阻擊和牽制日軍的進攻步伐。他看到了游擊戰在戰爭中有著重要作用,民眾武裝可以破壞敵人的生命線,而敵人卻難以應付。為把游擊戰戰術付諸實踐,蔣百里到山東鄒平拜訪搞鄉村建設的梁漱溟,與之交換游擊戰戰術思想。隨蔣百里同行的薛光前后來回憶道:“我們在山東,特別到鄒平,訪問梁漱溟先生,……那時蔣百里已看到中日之戰勢所難免,而中日戰爭一起,中國為有長期抵抗,采用農村基地,以民兵為主力,打廣大的游擊戰,才能把日本拖垮。所以他一面勸梁漱溟先生除致力鄉村教育外,兼辦鄉村自衛,培養民兵制和游擊戰,以防萬一對外之用?!保?3]蔣百里又向國民政府提交了《新式游擊戰戰術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條陳。該《綱要》規定了游擊戰的目的、游擊隊的組織及攻擊目標和所使用的攻擊武器等各方面。在《綱要》中,他首先闡述了采用游擊戰術的原因,即國防空虛及武器落后的中國,鼓勵農村抵抗,進行廣大而散漫的游擊戰術打擊敵人是完全必要的。此外,他闡述了游擊戰戰術的兩種方式,一為俄國已經應用之舊方式(指西方干涉俄國革命時,蘇俄所用的戰術),一為德國自魯爾被占據后所用之新方式。由于中國南北方地理位置的差異,他認為“中國北方區域廣大,交通不便”[9]238,可以采用俄國紅軍的游擊戰術,打擊日本侵略者;“唯中國南部及沿江海一帶,最適宜于用新式”[9]238。關于游擊戰中應注意的事項,他指出:“指揮必須統一”、“必須分散”、“人員必須精選且預授以相當教育”、“人員愈少愈好”。[9]240這一戰術的所要達到的目的,誠如蔣百里所言:“不在傷敵人而在破壞其物品,因大量物品襲擊較易而攻效較大也”[9]239。所以攻擊目標集中于敵人的運輸系統、倉庫和儲蓄品及各類生產機關等。這表明他所設計的游擊戰術,主要是用來襲擊敵軍的交通運輸系統及后勤設施,而非直接打擊敵軍。這反映了蔣百里的先見之明:阻止敵軍利用淪陷區物資以戰養戰。
可見,蔣百里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提出和主張對日持久作戰戰略,作為未來我國對日戰略。為此,他提出了堅持持久戰的戰術思想,這主要包括持久與速決、運動戰及游擊戰等。簡言之,即我軍不應一味死守、與敵軍大打陣地戰,而是應增強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利用我軍本土作戰、熟悉地形的有利條件,采用運動戰戰術,給敵以有效殺傷;發動游擊戰,使之全民皆兵,讓入侵者陷于人民戰爭的大海之中不能自拔??上?,蔣百里的這些真知灼見并未被國民黨軍隊所采用。反倒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所用的戰略、戰術與蔣的觀念頗符,在抗戰中逐步發展壯大,自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來,逐步成為抵抗日軍的主要力量。盡管如此,這絲毫無損于蔣百里的對日持久戰戰略思想。
[參考文獻]
[1]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蔣百里先生傳(第73輯)[Z].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9.
[2]李娟麗,包東波.軍事奇才——蔣百里[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5.
[3]包華德.民國傳記人物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1:62.
[4]蔣方震.國防論[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
[5]蔣方震.世界軍事大勢與中國國情[J].改造,1921,(9):55.
[6]陶菊隱.記者生活三十年[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張其昀.中華民國史綱(第4卷)[M],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21.
[8]黃美真,張云.集團叛國投敵記[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5.
[9]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蔣百里先生文選(第76輯)(758)[Z].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10]克勞塞維茨.戰爭論[M].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78:121.
[11]吳仰湘,謝序梅.蔣百里抗日思想與活動述論[J].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3,(6):196.
[12]王成斌,等.民國高級將領列傳(第三集)[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465.
[13]薛光前.蔣百里的晚年與軍事思想[M].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25-26.
- 上一篇:獨家原創:紀檢監察上半年工作總結
- 下一篇:秦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