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3-03 10:22:59
導語:分層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層教學法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教學方法,因為它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深受學生歡迎。將分層教學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朝著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向發展。本文從高中歷史教學角度出發,研究分層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分層教學法;高中歷史;教學活動
所謂分層教學,是一種根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對學生進行分層和重新教學的方法[1]。分層教學是一種因材施教的差異化教學方法,有助于解決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成績差的學生“吃不了”等問題。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社會學科,實施分層教學可以有效增強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一、以人為本,科學劃分學生層次
與傳統的集體授課、“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不同,分層教學主張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從微觀層面將教學對象和教學任務分層,從而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層次劃分是分層教學的出發點。那么,如何劃分學生的層次呢?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可以將學生合理分層。如何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和興趣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認真觀察學生的表現,借助課堂提問、摸底考試、學生檔案了解學生的能力。例如,有的學生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少家長的引導和幫助,所以在學習方面沒有自信心,成績也不穩定。在全面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和興趣后,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級別,并歸類到不同的小組。一般來說,高中歷史課堂分層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智力水平較高、基礎較好、學習能力和接受性較強的學生;第二層次為中等層次的學生,這部分學生雖然基礎扎實,但成績不夠穩定,學習方法、學習能力都有待完善;第三層次為基礎較弱,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相對較弱,且在學習方面缺少興趣、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學生層次劃分是暫時的,不應該是固定的,在第二、第三層次的學生取得進步后,教師應及時將學生轉移到新的層次,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目的明確,教學目標分層
課堂是知識的主陣地,是學生增長知識的主要場所。在課堂分層教學中,分層準備和分層教學是關鍵。在學生智力水平不同的情況下,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提出的問題、教學內容沒有區別,很容易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在集體授課模式下,一些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時過難、有時過易。問題太難了,會讓基礎不好的學生產生擔憂;問題太簡單,對基礎好的學生來說,根本沒有意義。鑒于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分層教學的重要性,并根據教學目標關注重點和難點,合理設計和呈現不同層次的問題,發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3“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一課時,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要求,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科學分層,分為基礎、中等和更高水平三類。其中,基礎層面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基礎知識,如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中等層面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如三民主義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的作用和影響;更高水平層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時空觀念、歷史證據、歷史解釋、家庭和鄉村情感,使學生具有歷史辯證能力和評價能力,如讓學生通過本課學習掌握資產階級革命綱領的演變過程,了解三民主義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局限性。
三、分層授課,立足課堂教學
分層教學是實施分層教學理念的重要一步。分層教學的教學目標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教學導入和分層提問。有趣的教學導入如魔術般,可以激活課堂氣氛,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分層提問的重點是根據學生的層次水平來提問,進一步說,分層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針對性,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發掘學生的潛能。例如,在高中歷史必修1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在紀念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根據史料和視頻,針對第三層次(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重點講述前夕青年學生憤怒的原因,讓學生了解的背景和原因;針對第二層次(基礎中等)的學生,重點引導學生掌握的作用和影響;針對第一層次(基礎較好)的學生,重點講述的性質、影響以及青年群體的歷史責任。通過分層授課,使教學內容呈由高到低的梯度組合,由淺入深,可強化教學的實效性。
四、分層指導,引入競爭機制
高中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差異性,還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精講多練,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探索學習的機會。針對分層教學,教師應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提出不同的問題,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并對學生進行分層,幫助學生找出不足。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鴉片戰爭”的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可分別給三個層次的學生安排以下學習任務:第三層次的學生,通過教材閱讀和分析,說出鴉片戰爭前夕中英雙方的社會背景;第二層次的學生,說出《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思考和討論不平等條約的影響;第一層次的學生,結合現代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歷史,搜集中國軍民反對外來侵略的資料,欣賞和概述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內涵。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應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時機,并提供方法指導,引入自主學習競爭機制,鼓勵學生高效學習。
五、任務分層,實施分層評價
作業是一種整合知識的方式,也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工具。在分層教學中,教學評估和作業反饋非常重要。分層教學中的作業,在內容安排上要堅持分層原則,即教師根據學生層次,讓學生分層練習,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根據不同的評估標準進行科學評價。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基礎薄弱的學生安排一些不太困難的判斷題;給中等層次的學生安排一些選擇題,讓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給出答案;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安排一些綜合能力題,讓他們搜集素材,探討在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儒家、法家思想的作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客觀評價: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評價時應照顧學生的自尊,盡量不要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針對中等層次的學生,評價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有進步的可能,可以變得更好;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評價的重點是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提升思維品質。
綜上所述,分層是分層教學的核心所在,分層教學理念主要通過教學主體、內容和任務分層來體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分層教學的作用,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科學有效地進行分層教學,由此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打造高效課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進步。
[參考文獻]
[1]張鴻志.歷史課堂教學初探[J].成才之路,2008,5(1):125.
作者:張菊花 單位:南通市第二中學
- 上一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度”與“效”研究
- 下一篇:論新舊課程過渡高中歷史教學